依据西方的地图开疆理论 说说大唐和印度

  依据西方的地图开疆理论 说说大唐和印度

 中国是文明古国,因为自古重视修史,所以,凡是没有史书记载、并且另有文献印证的,中国人都不会轻易相信,大胆想象出来的 “历史”,更是没有人会相信。

西方如果执意学术双标的话,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闲言不必多说,依据“国际”通行标准,在描绘古代帝国的历史疆域时,惯例要包括属国疆域

那我们就依样画葫芦,看看古代的大唐和印度到底是何光景?

一,依据“国际通行标准,帝国的疆域包括属国疆域

比如神圣罗马帝国 (Holy Roman Empire),在极盛期 1200 前后包括几百个属国,各个王国公国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战争,神罗皇帝对各个属国基本没有直接的政治权力,也没有外交与军事权力。

500

比如奥匈帝国 (Austro-Hungarian Empire),是 1867 年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联合形成,另有一个属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尽管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在政治上高度自治,奥匈帝国的疆域仍然包括这一属国。

500

比如大英帝国 (British Empire)包括英伦三岛以外的大批自治领,殖民地,以及大约五十个属国属地。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极盛时 3 千 5 百万平方公里,几乎地球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图略)

而根据文献记载大唐的属国一度包括大食,拂林,日本,天竺,波斯等。所以国际标准下的大唐疆域地图如下。

500

二,大唐贞观之治后,国力强盛,万国来朝

中国周边有七十余属国拜奉大唐为宗主,定期朝贡并接受册封和军事派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历史文献明确记载,大食,拂林,波斯,五天竺,日本等,是这七十余大唐属国中的五个。

500

三,大唐是大食的宗主国

大唐是大食的宗主国,文献繁多,本文仅举数例。

1.    唐会要,卷一百,记载:

永徽二年八月。大食遣朝贡。至龙朔中、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始有面米之属。又南侵婆罗门。吞诸国。并胜兵四十馀万。开元初。遣使来朝。进良马宝钿带。其使谒见。平立不拜。云本国惟拜天神。虽见王亦不拜。所司屡诘责之。其使遂依汉法致拜。其时康国石国皆臣属。十三年。遣使苏梨满等十三人献方物。授果毅。赐绯袍银带。遣还。其境东西万里。

2.    旧唐书,卷十一,记载:

癸酉,大雪。是秋稔。回纥、吐蕃、大食、渤海、室韦、靺鞨、契丹、奚、牂柯、康国、石国并遣使朝贡。

3.    唐会要,卷一百,记载:

(黑衣大食) 至德初。遣使朝贡。代宗之为元帅。亦用其国兵以收两都。宝应初。其使又至。。贞元二年。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至十四年丁卯九月。以黑衣大食使含嵯焉鸡沙北三人并为中郎将。放还蕃。

4.    《新唐书•本纪第六肃宗代宗》:

(757 年)丁卯,广平郡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以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兵讨安庆绪。

5.    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记载:

二年八月大食国始遣使朝贡。。永隆二年五月大食国吐火罗国各遣使献马及方物。。永淳元年五月大食国波斯真腊国九月石国十二月南天竺及于阗国各遣使献方物。。三年三月大食国遣使献良马。。十二月突厥献食大食新罗林邑狮子国并遣使献方物拂国献方物。

四,大唐是拂林的宗主国

拂林可能是西方伪史中的东罗马帝国。

1.    旧唐书,卷二百一十,记载:

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太宗降玺书答慰,赐以绫绮焉。自大食强盛,渐陵诸国,乃遣大将军摩栧伐其都城,因约为和好,请每岁输之金帛,遂臣属大食焉。乾封二年,遣使献底也伽。大足元年,复遣使来朝。开元七年正月,其主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二。不数月,又遣大德僧来朝贡。

2.    册府元龟,卷三百八十五:

唐李嗣业为中郎将。玄宗天宝七载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奉诏总军专征勃律。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遂长驱至勃律城。擒勃律王吐蕃公主。斩藤桥以兵三千人戍,于是拂林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归国家款塞朝献,嗣业之功也。

3.    阿罗憾墓志:

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君讳阿罗憾,族望波斯国人也。显庆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绩有称,名闻(西域),出使,召至来此,即授将军北门(右)领使,侍卫驱驰,又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宣传圣教,实称蕃心。诸国肃清,于今无事,岂不由将军善导者,为功之大矣。又为则天大圣皇后召诸蕃王,建造天枢,及诸军立功,非其一也茑。此则永题麟阁,其于识终,方画云台,没而须录。以景云元年四月一日,暴憎过隙,春秋九十有五,终于东都之私第也。风悲垄首,日惨云端,声哀乌集,泪(落)松干。恨泉扁之寂寂,嗟去路之长叹. 呜呼哀哉!以其年□月□日,有子俱罗等,号天罔极,叩地无从。警雷绕坟,衔泪(刊)石,四序增慕,无辍于春秋。二礼克修,不忘于生死。卜君宅屯,葬于建春门外,造丘安之,礼也。

五,大唐是波斯的宗主国

大唐是波斯的宗主国,龙朔年间,更是设府置县直接管辖。文献繁多,本文仅举数例。

1.   册府元龟,卷 968:

波斯国王居疾凌城。置波斯都督府。各置县及折冲府。并隶安西都督府。。五年正月河南国七月波斯国九月盘盘国并遣使献方物。。四月波斯国七月扶南国并遣使献方物。

2.   唐会要,卷 73:

龙朔元年六月十七日。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远进西域图记。并请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分置都督府。及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仍以吐火罗国立碑。以记圣德。诏从之。以吐火罗国叶护居遏换城。置月氐都督府。钵勃城置蓝氏州。縳叱城置大夏州。俱禄犍城置汉楼州。乌逻毡城置弗敌州。咄城置沙律州。羯城置妫水州。忽波城置盘越州。乌罗浑城置忸密州。摩彦城置伽倍州。阿捺腊城置粟特州。兰城置钵罗州。悉记密帝城置双泉州。昏磨城置祀惟州。悉密言置城迟散州。乞施巘州城置富楼州。泥射城置丁零州。折面城置薄知州。阿腊城置桃槐州。颊厥伊城具阙达官部落置大檀州。播萨城置伏卢州。乞涩职城置身毒州。突厥施怛駃城置西戎州。骑失帝城置蔑颉州。发部落城置叠仗州。拔特山城置苑汤州。

六,大唐是五天竺的宗主国

大唐是五天竺的宗主国。文献繁多,本文仅举数例。

1.   册府元龟,卷九百六十八:

桓帝延熹二年天竺国来献其国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叛乃绝至是从日南至徼外来献。。四年十月天竺国十二月夫馀王并遣使来献。。文帝元嘉五年天竺迦毗黎国王月爱遣使奉表献金刚指环摩勒金环诸宝物赤白鹦鹉各一。。。七年倭国王诃罗ヌ国林邑国狮子国遣使献方物是岁诃罗单国遣使献金刚指环赤鹦鹉鸟天竺国白毡古贝叶婆国古贝等物其表语略同佛经九年河南王西河王并遣使献方物。。明帝泰始二年天竺迦毗黎国遣使贡献。。三年九月北天竺国遣使奉献方物。

2. 《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均有记载。贞观二十二年(648 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率领使团三十余人,奉命出使天竺(今印度)在中天竺遭遇权臣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截杀大唐使团。王玄策等逃出后,向附近各个天竺属国征兵,很快调集大军平定了阿罗那顺。

七、唐朝的附属国:印度----五天竺 形成过程

500

  印度,最早见诸正而八经的史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最早严肃而全面记载印度的传说 “历史”、风土人情、地理城邑的,是中国的旅行家的著作,比如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历史上从来不存在一个名叫 “印度” 的国家,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 “印度文明”;当今的印度大地,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印度” 一词从来不是指具体的国家、特定的地域。

所谓 “古印度文明” 史,大致是这样的。

500

大月氏迁徙图

印度进入中国史书不久,即汉朝时,印度被从中国迁徙出去的一群 “难民”----大月氏彻底征服。

500500

《后汉书》说:

“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

“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从月氏、高附国以西,南至西海,东至槃起国,皆身毒之地。身毒有别城数百,城置长。别国数十,国置王。虽各小异,而俱以身毒为名,其时皆属月氏。月氏~杀~其王而置将,令统其人。”

这两段话的大意是:

1、大月氏被匈奴打败,一路逃命,后来,占领了无组织无纪律的大夏,也就是古希腊文明谁牛~逼~的 “巴克特里亚王国”。然后,以此为基地,向东、南、西不断扩张。

2、印度次大陆,与大夏一样,无组织、无纪律,一片散沙。大月氏毫不费力地搞定了这里的值得统治的一些地区,然后,杀~死这里的一个个大小领导,安排官员统治这里。于是,“印度文明” 的子民们,成为了来自中国的大月氏人的子民。

新成立的贵霜王国朝气蓬勃,丘就却和他的儿子阎膏珍,率兵东征西讨,在夺回了安息侵占的土地之后,以主要精力向东扩张。经过两代国王的努力,夺回高附,征服濮达、罽宾,占领天竺,建立起一个疆域广大的国家。

这个时间点,我们不妨把它确定为公元元年。

《后汉书·西域传》:

“大月氏国……户十万,口四十万,胜兵十余万人。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肹顿、都密,凡五部翎侯。后百余岁,贵霜翎侯丘就却攻灭四翕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丘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

贵霜王国在其巅峰时期,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后汉书·西域传》:

“从月氏、高附国以西,南至西海,东至盘越国,皆身毒之地。身毒有别城数百,城置长。别国数十,国置王。虽各小异,而俱以身毒为名,其时皆属月氏。月氏杀其王而置将,令统其人。”

贵霜王国的疆域是:北起帕米尔高原,南至大海;西与安息接壤,东与盘越国为邻。

北、南、西这三面都是比较清楚的。只要弄清楚了东面的盘越国,就能知道贵霜王国的版图了。

《魏书·西戎传》:

“盘越国一名汉越,正在天竺东南数千里,与益部相近,其人小与中国人等,蜀人贾似至焉。”

盘越国,又名汉越国,位于天竺的东南,与汉朝时的益州刺史部相近;盘越国的人与中国人差不多。中国蜀地商人可能到过这里。

盘越国,就是中国人所建立的国家。他们的后裔,将这里发展为 “大秦婆罗门”。(详情点击《古代印度的 “大秦国”:中国移民创建的国家链接》)

盘越国人,和大月氏一样,都是神农后裔,正宗的炎黄子孙。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根据法显《佛国记》和有关记载,我们推测,贵霜王国与盘越国之间,大致以恒河为界。

由《后汉书·西域传》可知:

1、以前,印度、巴斯基坦这一带地区,有数百城、数十国,是一个碎片化的地方。

2、大月氏在阿富汗地区建国后不久,便让这些小国统统臣服于大月氏,即成为了大月氏的附属国。

3、贵霜王国建立后,杀掉了这一个个小头目,实行一元化领导。

4、大月氏征服了除印度东部部分地区之外的,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在内的整个印度次大陆。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来自中国西北的大月氏的地盘,与来自中国西南的中国人建立的盘越国,无缝对接了。

简明而通俗地说,自公元元年起,整个印度次大陆,便被来自中国的人统治着。

(专家们所宣称的 “印欧语系” 的 “雅利安人”,在哪儿呢?莫非就是指上述这些人?)

从此,天竺地区动态,开始进入中国的史书。天竺地区,诞生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国史书记载和中国文人的游记。

就是在这大月氏统治天竺的时候,汉明帝派遣使臣来到这里。据佛教文献,蔡愔等十八人组成的使团,接回摄摩腾、竺法兰二僧,自此佛教传入中国。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印度次大陆,再次回归:无组织、无纪律,一片散沙。

贞观四年,唐朝大军击败突厥,统制西域和蒙古高原。原臣属于突厥的大小蕃国国君聚集长安,请求唐太宗就任 “天可汗”,即天下共主。同时,形成一个共识:今后,凡是各国君主死后,继承者只有得到朝廷册封之后,才能正式即位,才能被 “国际社会” 所承认。

说白了,只有得到大唐皇帝任命书的国王,才是真的,否则便是假的。一旦被国内外认为是假的,会有多危险,大家是知道的。

由于某些 “专家” 刻意歪解 “朝贡制度”,有人以为 “天可汗” 是毫无意义的虚名,此言大谬。看完下面三点之后,也有助于理解 “朝贡国” 的真实内涵。

首先,天可汗统治下的各国,必须定期入朝报告工作。《唐会要》:

“故事,西蕃诸国通唐使处,悉置铜鱼,雄雌相合,各十二只,皆铭其国名,第一至十二。雄~者留在内,雌~者付本国。如国使正月来者,赍第一鱼。余月准此,闰月赍本月而已。校其雌~雄~合,乃依常礼待之。差谬,则推按闻奏。”

所谓 “故事”,即:老规矩。大唐朝廷给各国规定了到长安报告工作的时间,有的是正月,有的是二月,有的是三月。朝廷给各国分别颁发了特制的十二只铜鱼,每只铜鱼一分为二,一半留在朝廷,另一半给蕃国。这十二只铜鱼分别在一至十二月使用,即三月份到长安的,即使用三月份那只铜鱼。到长安后,与存于朝廷鸿胪寺的相合,再正式汇报工作;若合不上,则要进行严密的调查后再行处理。

其次,必须缴纳贡赋,与入朝报告工作一并进行。《唐会要》:

“先天二年十月敕:诸蕃使都府管羁縻州,其数极广。每州遣使朝集,颇成劳扰。应须朝贺,委当蕃都督与上佐及管内刺史,自相通融,明为次第,每年一蕃令一人入朝,给左右不得过二人。仍各分颁诸州贡物于都府点检,一时录奏。”

西域和蒙古高原等周边各国,基本上是每一个番国为一个行政州的建制,州刺史经朝廷批准后由国君世袭。这些州,即所谓羁縻州。唐玄宗以前,各羁縻州必须和内地州一样参加朝集,即每年年底到朝廷报告工作,缴纳贡赋。因为羁縻州几百个之多,离京城长安又太远,同时考虑到长安粮食紧张,每个州来十个人,就是一个了不得数字,因此,先天二年 (713 年),唐玄宗认为羁縻州到长安来汇报工作,实在太麻烦,下令各都督府每年派一个州作为代表到长安,其它各州的贡赋委托该州运到长安。

第三,军事权属于天可汗。唐朝对大小蕃国的军事控制权,制度更是明确、规范。《唐六典》:

“八宝:一曰神宝,所以承百王,镇万国;……五曰皇帝信宝,徵召臣下则用之;六曰天子行宝,答四夷书则用之;七曰天子之宝,慰抚蛮夷则用之;八曰天子信宝,发蕃国兵则用之。(《汉仪》又云:“……有事及发外国兵用天子信玺,封拜外国及徵召用天子行玺,赐匈奴单于、外国王书用天子之玺……”)”

皇帝玉玺有八个,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玉玺。其中,调动蕃国军队出征时的圣旨上,盖 “天子信宝” 的大印;征召蕃国君臣入京、册封蕃国国君等圣旨,则盖 “天子之宝” 的大印;答复蕃国的圣旨,盖 “天子行宝” 的大印。如此等等。

各蕃国必须按照制度,为朝廷训练军队。唐朝将内地的都督府与州县相结合的军政体制,移植到了西域。州是地方行政机构,都督府则主要是负责军事工作的机关。由于这里战争频繁,故而都督府的作用显得更大。边疆地区各州、都督府的上级机关都护府,如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则是军政一体的机关,对这里实行一元化领导。朝廷任命各国国王为都督,就是要求他们平时好好训练军队,战时凭 “征发符信” 跟随出征。

“朝贡制度”,是好大喜功吗?

正是这个制度,才使得王玄策轻松搞定了印度。《通典》: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奉使天竺。会尸罗逸多死,国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乃发兵拒。玄策遁抵於吐蕃之西南,以书徵邻国之兵。吐蕃发精锐千二百人,泥婆罗国发七千餘骑来赴,玄策与其副蒋师仁率二国之兵,进至荼鎛和罗城,即中天竺之所居也。连战,大破之,斩~首三千餘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获其王妃及王子等,虏男~女万三千人,牛马三万余疋。于是天竺响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遂俘阿罗那顺以还。”

这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故事,《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均有记载。贞观二十二年 (648 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率领使团三十余人,奉命出使天竺 (今印度)。当时,中天竺王尸罗逸多统一印度。尸罗逸多死后,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王玄策所到之处,各国纷纷表示忠心,并派出朝贡团到长安。但是,王玄策率领使团来到天竺时,阿罗那顺拒绝王玄策使团,并派兵攻击。经力战,王玄策等少数人逃出后,向附近属国征兵,吐蕃派出 1200 人,泥婆罗国派出 7000 余骑兵。

500

这些国家为何派兵?因为王玄策是天子的使臣,手上有皇帝授予的信物。《新唐书》称:王玄策 “檄召邻国兵”。当吐蕃、泥婆罗国派出军队、听从调遣的时候,东天竺等国还奉命运来了大批军需物资。

王玄策率领这支部队,扫平天竺。王玄策的战果,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活捉阿罗那顺,及其王妃、王子等一万三千余人,押赴长安;

二是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即天竺全体归顺。

王玄策出使时,是右卫率府长史,级别只是正七品上。回国后获得重奖,连升五级,被提拔为朝散大夫,级别为从五品下,进入唐朝高干行列。

至于阿罗那顺,则是老死于长安。而且,

“太宗之葬昭陵也,刻石像阿罗那顺之形,列于玄阙之下。”

此后,天竺与大唐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旧唐书》:

“天竺国,……其中分为五天竺:其一曰中天竺,二曰东天竺,三曰南天竺,四曰西天竺,五曰北天竺。地各数千里,城邑数百。……天授二年,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罗逸多、南天竺王遮娄其拔罗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并来朝献。……(开元八年) 其年,南天竺国王尸利那罗僧伽请以战象及兵马讨大食及吐蕃等,仍求有及名其军。玄宗甚嘉之,名军为怀德军。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罗僧伽宝多枝摩为国造寺,上表乞寺额,敕以归化为名赐之。十一月,遣使册利那罗伽宝多为南天竺国王,遣使来朝。……十九年十月, 中天竺国王伊沙伏摩遣其大德僧来朝贡。二十九年三月,中天竺王子李承恩来朝,授游击将军,放还。天宝中,累遣使来。”

天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国家。本来,中天竺是其中最强大的。当王玄策彻底搞定它的时候,一定指定了新国王。

“于是,天竺震惧”。

从此,五天竺与大唐建立了稳定的年年纳贡、岁岁来朝的关系。比如,天授二年 (691 年),这五个国家的国王,一起到长安,觐见武则天。

这里的军队,也是服从朝廷调遣的。比如,开元八年 (720 年),估计是根据安西都护府的要求,南天竺国王尸利那罗僧伽组建军队,准备讨伐大唐的敌人大食及吐蕃,国王上书朝廷,请求赐给军队的名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请求朝廷给个编制,有个正式身份,唐玄宗赐名为 “怀德军”。

南天竺国王指挥怀德军作战时,身着大唐官员的官服。在《新唐书·天竺传》中,记录了一个细节:

“玄宗诏赐怀德军。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带为宠。” 帝以锦袍、金革带、鱼袋并七事赐之。”

唐玄宗赐给南天竺军队 “怀德军” 名号。南天竺的使者说:在我们那儿,既有朝廷封赐的名号,又能穿上朝廷赏赐的官服,才显得特别荣耀啊。唐玄宗便赐给南天竺国王锦袍、金革带、鱼袋等七件套。这是大唐朝廷官员出现于正式场合的全套服饰。

不经朝廷批准,天竺的国王们,不敢登基。南天竺新国王利那罗伽宝多继位,也是先派使者到朝廷请示,在朝廷派出官员予以册封后,才正式就位。

开元二十九年,中天竺国王又派儿子李承恩来朝见天子。这个王子的名字,估计是唐玄宗赐的。唐玄宗还封李承恩游击将军的官职,没有让他入直宿卫,而是放他回国了,这是特别的宠遇,表示对中天竺国王的高度信任。

仅仅这点文献,显然是不过瘾的。尽管在正史中还可以找出不少,限于篇幅,我们引用一点更有趣的东西。

据《法苑珠林》:

“粤以大唐贞观十七年三月内爰发明诏,令使人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送婆罗门客还国。……至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至王舍城,……因铭其山,用传不朽。欲使大唐皇帝与日月而长明,佛法弘宣共此山而同固。其辞曰:大唐出震,膺图龙飞。光宅率土,恩覃四夷。化高三五,德迈轩羲。高悬玉镜,垂拱无为。(其一)……览华山之神纵,勒贞碑于崇岗。驰大唐之淳化,齐天地之久长。(其五)”

这就是说,早在贞观十九年,王玄策等人奉旨抵达印度,并在佛教圣地王舍城立碑,碑文的意思很简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里,乃我大唐的属地。

据《法苑珠林》:

“此汉使奉敕,往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立碑。至贞观十九年二月十一日,于菩提树下塔西建立,使典司门令史魏才书:‘大唐牢笼六合,……是故身毒诸国,道俗归诚。皇帝愍其忠款,遐轸圣虑。乃命使人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二十二人,巡抚其国。……身毒稽颡,道俗来王。……’”

这段话,更明确:唐太宗专门派使臣到印度巡抚即检查指导工作,并到佛教圣地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立碑,碑文的意思更加明确: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的国王及百姓,都是我大唐的臣子。

本来,在王玄策军事征服印度之前,印度早已整体臣服于大唐。由于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死后,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也许是担心朝廷不认可他,才拒绝王玄策一行。于是,这个不识相的家伙招来大祸。

此战之后,王玄策等诸多使团,无数次抵达印度。仅王玄策一行,就几乎走遍了印度各地。根据有关到印度使团的成员的信息,可以发现,几乎每个使团中都有专职的 “画师”。他们除了检查指导工作,便是干一件很重要的事:绘制地图,为分置州县军府做准备。

唐高宗乾封元年,朝廷组织大批专家完成了 100 卷的《西国志》,其中 60 卷文字介绍,40 卷图画;同时据此,完成了西域属地的区划和军民管理机构的设置:9 个都督府、80 个州、133 个县、147 个折冲府。

至此,完成了对印度的规范化治理。直到唐末,印度对朝廷都十分恭顺。

500500

  自 “天可汗” 制度实施以来,从中国来 “西天取经” 的高僧络绎不绝。

大唐的子民们,在广义的 “印度”,获得大大小小的 “国王” 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不是热情,便是更热情。

顺手举几个例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之《道希法师传》曰:

蒙庵摩罗跛国王甚相敬待。……在大觉寺造唐碑一首。

《师鞭法师传》曰:

到庵摩罗割跛城,为国王所敬。

《玄会法师传》曰:

玄会法师者,京师人也,云是安将军之息也。从北印度入羯湿弥罗国,为国王赏识,乘王象,奏王乐,日日向龙池山寺供养。

玄会法师据说是大唐的高~干~子弟,因此,天天乘坐国王的大象,在国王乐队的演奏声中,到寺院修行。

《慧轮师传》曰:

准量支~那寺,……现今地属东印度王,其王名提婆跋摩,每言曰:“若有大唐天子处数僧来者,我为重兴此寺,还其村封,令不绝也。”

那烂陀寺附近,据说,以前曾有二十余名中国来的僧人在此建寺修行,当时,国王便施舍这块地给他们,并划拨二十四个村子供养这些中国僧人。这些僧人去世后,这个寺院就废了。如今,这里属于东印度王,国王一再说:如果有大唐来的几名僧人,愿意在这里修行,我就为他们重建这个寺院,并且把这些村子重新封给他们。

唐朝灭亡后,失去了领导的印度次大陆,再次回归:无组织、无纪律,一片散沙。

中华为天朝上国,这样的传统,深深扎根于印度文明。在这里,到处是中文碑铭、中式建筑、中国官、商人士。

若干年后,到了中国明朝。郑和舰队开到了印度。郑和一行所到之处,受到无微不至的欢迎,因为,印度人重新找到了组织。(详细内容点击《明朝的海洋文明,辉煌程度超出你的想象》将贴于楼下)。

郑和舰队停止行动后不久,成吉思汗的后人的一支队伍,来到这里,实施全面领导。这,就是 “印度文明” 的最后一个王朝:莫卧儿王朝。在这里,成吉思汗的后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做了一顶皇冠自个儿戴上,便自称皇帝。

这就是说,近一两千年里,印度次大陆,一直是在中华文明的影响之下。

若干年后,普~世~价值来到了印度次大陆。

到了 19 世纪,英国~女王天天偷偷抹泪,大臣们连忙悄悄问女王:您有啥不开心的事,告诉我们,我们一定替你搞定。女王答:老~娘~拥有 “日不落” 地盘,为什么只能当国王,而不能做皇帝?大臣们一听,也发愁:在欧洲,皇帝的称号,是有指标限制的,当年拿破仑全面搞定了欧洲大陆,也得抢过别人世袭的皇帝指标,由教~皇~加冕,才被 “国际社会” 认可啊!大臣们通过头脑风暴,终于想到了印度。于是,在英国大军的武装保卫下,莫卧儿皇冠,禅让给了英国女王。

就此,大英帝国建立。根据西方的需要,印度文明开始变得越来越古老。

西方的 “历史学家”、“人类学家” 脑洞大开,经过无凭无据地大胆想象,弄出了一个 “雅利安~人~种”,印度终于 “雅利安” ---- 高大上了。

大胆想象出来了故事之后,是小心求证地考古发掘。于是,又有了复活的哈拉帕文明或者印度河文明。“西方文明” 都是大胆想象出来的,信不信在读者自己。

八、汉唐时期,天竺与中国的关系

大月氏征服印度后,在中国史书里,“身毒” 更名了,改叫 “天竺”。

西汉及以前,中国史书称这里为身毒,或者与之音近的名字。但是,因为山高路远,中国使臣并未到过这里。

自从大月氏被征服后,由于月氏人的中国情结,开始源源不断地把这里的信息传回祖国。

“天竺” 开始了与中国的密切往来。首先,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一般来说,我们都以汉明帝夜梦金人为佛教传入的时间点,而在《魏书·西戎传》说:

“临儿国,浮屠经云: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

到中国来传教的,不是土著的 “印度人”,而是大月氏人,而且是受大月氏王派遣。

当年来华传教的僧人,均为广义的月氏人。他们和他们的中国弟子,为了强调自己的族属和师承关系,还创立了 “教” 姓。统一以释为教姓,那是道安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自称来自月支(月氏)的,以 “支” 为姓,比如月支人支谶。

自称来自天竺的,以 “竺” 为姓,比如来自中天竺的竺法兰。

自称来自安国的,以 “安” 为姓,比如安息国王子安世高。

自称来自康国的,以 “康” 为姓,比如祖籍康居的康僧会。

总之,无论来自何方的西域佛僧,皆不出大月氏的势力范围。

经过二三百年的孕育,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

南北朝时期,随着来华的月氏 “僧人” 越来越多,内地出现了 “西天取经” 的热潮。

到了唐朝,随着安西都护府的建立,万里西域,安宁祥和。又因为天竺对大唐的臣服,中国人进入天竺,大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无数中国僧人西天取经,无数 “天竺” 人等来华谋生、求学、做官,使节商旅之往来更是络绎不绝,中国与天竺的交流,进入高峰。

说到如此热闹的 “国际交流”,某些人马上开始琢磨了:“西方” 传给中国什么宝贝?那些科技文化是月氏 “僧人” 带到中国的?

这是一种病态心理。

汉朝时,在西域都护辖区里,以几百上千名汉军官兵,就能够牢牢控制数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土。汉朝官员只要带上几十名汉军士兵,就敢于而且能够成功地摧毁一个西域国家。

唐代时,情况大同小异。

以中国之压倒性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优势,竟然不是中国影响外国,反倒是西方影响了中国?

唐朝时,中国对天竺的影响有多大?

根据史书记载,我只罗列四个现象,大家自己思考去:

1、东、南、西、北、中这五个天竺国的国王,是大唐朝廷封的,他们的后人要想继承王位,必须上报朝廷,并获得批准;

2、五个天竺国的国王,正式场合,穿着朝廷官员的官服;他们权力的象征,是朝廷颁发的官印;

3、五个天竺国国王一旦接到朝廷的命令,一定会按时抵达长安或者洛阳,亲自向朝廷汇报工作。

4、五个天竺国国王定期给朝廷报告工作,他们的儿子,在长安城给皇帝当卫士。

文献参考:

1、网友山海栋平的文章《依据国际通行标准的中国大唐疆域是什么样?》;

2、生民无疆《占领印度次大陆----大月氏征服西亚、南亚(4)》;

3、网友九靈《唐朝的附属国:印度----五天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