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20,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她呢!
今天是5月20日,一个被中文谐音赋予了情人节意义的新兴“节日”,当大部分人捧着玫瑰来到心爱之人面前时,我想拿着一束康乃馨,来到由脐带与血液和我连结的“女孩儿”——我的母亲面前,告诉她:“我爱你,我的妈妈,但是你永远也是你自己。”
在内地娱乐圈五花八门的综艺节目中,有一档别开新颖的节目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妈妈你真好看》。
这档节目不讲妈妈们如何照顾孩子,也不聊生活的柴米油盐,而是邀请明星们的妈妈在台上发现自我、展示自我。
以时尚、模特选秀作为载体,用理念拓展的方式将外在的“真好看”到内在的“不凡”,将代际碰撞、时尚审美和亲子关系等多维内容呈现出一场女儿陪妈妈逐梦的动情之旅。
世界上那么多歌颂母亲伟大的歌曲和诗句,但是鲜少有人提及一个女人在成为母亲之前首先是她自己。而这档节目就抛开所有的干扰,只是让我们去看看母亲作为个体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但是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都应该去发现妈妈掩盖在油盐酱醋背后闪闪发光的个人魅力。
因为母亲并不是一出生就是母亲。
她也曾经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也在少女时期藏着对未来的幻想。作为一个女孩子,我仿佛能想象得到二三十年前母亲像我一样大的时候,也同我一般纯粹。
时光倒流回二三十年前,妈妈同我一般大,那时家庭贫困,还要供养七个兄弟姐妹。
还记得妈妈和我说过的一个故事:妈妈的两个姐姐都已经出嫁,姥姥担心如果妈妈去读书家里就没人干活了,便极力阻拦妈妈去上学,但是妈妈还是跑着、逃着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站在时间的尽头继续往前看,姥姥的一辈子都在围着子女打转。她们那一辈儿的生活更加贫苦,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
但是我所知道的都只是过去她们日子里的一小部分,那些不曾被记录的姥姥和妈妈的生活或许就是过去大部分女性一生的故事。
书籍分享
直到看到了《秋园》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庆幸,因为总有人在记录她们的故事——那些普普通通却一直坚韧、生生不息的母亲的故事。
《秋园》在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榜单中排名第二,豆瓣评分高达8.9。读过的人虽然极少,但读者评分却极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写在《秋园》封皮的一句话:“愿每一个母亲和女儿,都能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活得自由而舒展。”
在这个倡导男女平权的时代,乍一看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细细想来,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往往把女性和女儿划上等号,而那些已经进入婚姻、成立家庭、生下孩子的女性——即母亲,似乎已经与之分离。
如何让每一位女性不必在乎身份都能够活得自由而舒展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一句话的重量与分量就在这。
《秋园》描写了一位出生在1914年的女性在旧社会的捆绑中慢慢成长、挣扎、甚至绝望的一生。
她的经历让我阅读时常常停顿品味与满含热泪,合上书本后久久不能平静,总是让人觉得悲伤和心痛。
年幼被裹脚,解放后那双脚怎么也回不到原来的形状;年少时先后失去了三个亲人,开始颠沛流离地生活;
与素未谋面的男子成亲后在农村生活,又有许多杂乱的人际交往;没做过什么坏事,却因为“旧官吏太太”的身份被批斗与压迫;
人到中年,丈夫因饥荒病逝;逃离乡村来到湖北被迫改嫁后,幼子与第二任丈夫也相继去世;
该颐养天年之际,秋园摔断了自己的胯骨,最后一刻睁大眼睛,看了一眼守候着自己死亡的孩子们,便带着疼痛和碎骨与世长辞。
秋园的遗物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
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
一九六零年,从湖南到湖北。
一九八零年,从湖北到湖南。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从秋园的一生到周遭的人皆在20世纪历史变迁中的命运浮沉、生死遭际,未在纸上落几笔就早已淌满泪水。
温婉又沉重的笔触投射了世世代代的母亲,秋园从不是一个人,她是整个时代的缩影。
秋园的女儿杨本芬,也就是书中的之骅是秋园生命尽头还陪伴着她的那个人。
晚年时,她动笔写下了母亲的这一生,在油盐酱醋的生活中断续地写,躲开孩子写,反反复复地重写一个个曾经的故事。
这一写就是很多年,竟写完了重达八斤的稿纸。
作者在书的封皮写到:“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作者同样也是母亲,她太懂得母亲曾经的苦痛与奔波。
虽然一个又一个普通中国女性的故事一滴又一滴地汇聚在浩瀚流长的历史的长河中,但水滴总能在一片平静的水面上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波澜,微小却不可否认与忽视。
那些差点被命运揉碎的底层人民,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秋园永远以一个鲜活的、顽强的女性形象保存在人类的历史中;杨本芬晚年回首人生时,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与文学的瑰作;
她们的子子孙孙也在社会上做着自己应当做的事情。
历史的时针转过了一百多年,相比于秋园的时代,如今的女性有了更多的选择。无论是成为母亲还是去做任何她们想做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选择,他人无权干涉。
而女性成为母亲就是一种人生选择,是一种自行扛起责任的过程。一个伟大的身份不应该成为压迫和捆绑,她们无私与温柔的爱意永远值得歌颂。
成为母亲对生理和心理都是巨大的考验,在陈旧的观念里,这是从怀孕的那一刻起悄然冠上的名号,是社会的虎视眈眈,是医学与传统、道德与文化设计的条条框框。
是这陈旧的观念撕裂了母亲的名字与过去,让她后半辈子困在儿女之中不得脱身。
就像三毛说的:“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链子,那一条链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然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锁了一辈子。”恐怕她们自己也被同化,默许了这种现象,并甘愿为此而牺牲。
其实女子本不弱,为母也不一定要多么刚强,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母亲生下孩子,闯过鬼门关之后,不再拿这些条条框框约束她们,不以母亲的身份捆绑她们,给与她们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人们常说:“遇到爱不难,难的是被理解。”这句话在任何一段感情中都很适用,所以说爱妈妈并不难,难的是去理解她。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很多丧偶式育儿的家庭。母亲一个人担下了照顾子女的责任,丈夫无法理解家庭事务给妻子带来的繁忙与心酸,对他而言妻子就像保姆一般,“自己不挣钱,吃喝拉撒全靠我,难道不应该为我端茶倒水吗?”
但是只要作为子女的我们能够给予妈妈一点勇气与理解,帮助她们找回生机勃勃的自己,或许那些偏见与捆绑就会慢慢消失不见。
理解他人是一门玄学,说难不难,说简单却也不易。
你不必像《妈妈你真好看》一样给妈妈搭建一个T台,或许你也没有办法以最直观的笔触记录妈妈的生活,你只能试着去体会一些你从不曾体会过的妈妈的心路历程。
对于一直以来受着含蓄文化影响的我们而言,或许常常表达爱意让人羞涩,但是一想到自己的短短一句话就能让妈妈充满勇气,那些煽情的话语也能从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迸发。
所以在今天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有短短几句话想告诉妈妈:“妈妈我爱您,祝您身体健康,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勇气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克拜尔
版 块:聊撩好书
版 主:帕孜丽娅
作 者:姝妮荷
校 对:阿吉古丽
排 版:祖白代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