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是怎么翻过天山和帕米尔的?玄奘西行成功的启示有哪些?

玄奘是怎么翻过天山和帕米尔的?

(一)

玄奘姓陈,陈独秀的陈。玄奘是人不是神,是唐代高僧。我想,可否再加三个称号:旅行家、思想家、文化交流家。

大家考证后,多数人士认为玄奘602年出生,664年圆寂。

玄奘的时代都发生了什么?

602年,是隋朝。隋朝办了几件事,584年开工、610年基本竣工,凿通了2800余里的运河,勾通黄、淮、长三大水系;605年隋都从长安迁至洛阳,实行两都制;606年 科举设进士科制度; 617年 李渊太原起兵;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有人考证认为,玄奘是洛阳人,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博览经书,曾任县官,隋亡后,托病不出,家道中落,约在玄奘5岁和10岁左右,先后失去母亲和父亲,后跟随已出家的二哥到洛阳净土寺谋生。

玄奘的祖父与父亲均以儒学入仕,玄奘在到寺院谋生前,学的主要是儒。

玄奘经历了朝代变迁,隋被唐代替了。玄奘生活的唐朝又发生了什么?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隋亡,玄奘16岁。由于战乱,玄奘与兄长离开洛阳赴成都,师从多师,研习各家,学业大进。

621年李世民平定东都洛阳。玄奘19岁,应该仍在成都学习。

626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玄奘24岁。

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赴天竺(印度)取经。

玄奘为什么要西行求学?大家认为唐代佛学流派各异,对教义理解不一,在各处听研后,玄奘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决定西行学习。

玄奘是怎么翻过天山和帕米尔的?是步行还是骑马?在这段奇险的路上人吃什么?马吃什么?在哪里休息?当时的天山和帕米尔走多远才能见到人烟?如何补充粮草?《西游记》里写的真实吗?

645年,玄奘用17年往返约五万里,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后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值得补充的是,有一种考证认为,玄奘西行时,还带了《老子》并译成梵文,传给了所到之处。

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促成了玄奘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如何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去理解这一切?

玄奘的内心和身体是如何翻过天山和帕米尔的?

唯物史观认为,食住衣行应该是一切思想的根源,联系起来,应该如何理解?

玄奘的文化交流,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的发展,同时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鲁迅先生曾赞叹玄奘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人物。

季羡林曾说“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又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

1945年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也有翻译。比如唐僧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回来。唐僧就是一个大翻译家,取经回来后设翻译馆,就翻译佛经。唐僧不是第一个留学生也是第二个留学生。”

1953年2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

(二)

如果设身处地思考,玄奘在穿越天山和帕米尔时,至少坚持了两点,一是尽量沿河走,沿有水的地方走,这些地方地势相对低,还可提供水源和饲草;二是不断寻找并更换可靠的当地人作向导。没有可靠的当地人作向导,肯定不行。不及时更换向导,当地的向导不了解更大范围的情况。在寻找和更换向导的交接过程中,可能会走一些弯路。曾有资料介绍,伟人毛泽东上井岗山之初,寻找可靠的当地人作向导就是生存之前提之一。因为当时没有卫星导航,地图也不准确不详细。就是说,大方向确定后,具体的走法要分段找可靠的熟悉地势和民俗情况的当地人作向导,否则,很难生存。

继续猜玄奘可能遇到的情况,由于玄奘的才识、知名度和影响,当时西行路上应该是提前有人知道玄奘,沿途会出现几种可能:一种是按礼义接待,并安排一些专题讲座或交流活动;另一种是基于玄奘的才识和品德,沿途有的地方要留玄奘协助当地治理;第三种可能情况不好,会遇到极端自然灾害,如暴风雨、暴风雪、冰山融化或雪崩之类的现象,还会遇到大型野兽出没,还会遇到歹徒抢劫,还会遇到真以为吃玄奘肉能长生不老的痴人,等等,如同《西游记》里写的。

不论多难,玄奘都能穿越,这里边包含的智慧和坚韧的源动力是什么?怎么来的?玄奘在各种各样未料到的困难和诱惑面前,难道就不会产生一点活思想或摇摆的思想苗头?玄奘又是如何消除某些影响继续前行的各种思想苗头,坚持走下去的?玄奘的内心是什么材料制成的?这是材料是怎么炼成的?化学成分、物理成分、生物基因成分是什么?特别是坚持返回祖国,带回他认为可以治国救民的思想成果这些行为,是不是爱国?玄奘西行的启示究竟是什么?这些启示中哪些启示有长远的积极意义?

(三)

从心理学角度看,战胜诱惑比战胜物质困难要更复杂更不容易。许多人不是因为物质困难而陷入绝境,而是因为抵挡不住诱惑而一失足成千古恨。

如果没有强大的清醒的包容的思想,玄奘西行会是什么结果?

玄奘西行成功,不仅是玄奘脚丫子的成功,更是玄奘脑瓜子的成功。

还有一个问题,假如玄奘在一定范围内是沿河走,由于他走的太远,会遇到分水岭问题,这个时候,玄奘如何选择正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