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4)---- 写在美国中期选举之后
全球瞩目的美国中期选举,11月7日落幕。中午时分,眼看民主党在众议院基本上取胜,一些网站已不再实时播报票数增长变化。看来,或许很多大站的小编希望共和党全胜?但又为什么行动如此统一呢?
下午4点以后,最终投票结果出炉。在参议院选举中,共和党52:44取胜,在众议院选举中,民主党219:193取胜。
看来,我在11月4日写的《美国中期选举,特朗普和共和党胜算几何?!》的预测被打脸了,当时我认为共和党将在参众两院都获胜。
不过,当时我在文章中也说:这次中期大选对中美关系没什么影响。甚至,共和党获胜反而是件好事。比如,众议院民主党领袖南希·佩洛西就极端反华,现在更有她“大展拳脚”的机会了。我当时的理由是:
现在两党对东方大国的态度基本一致,而且特朗普怼东方大国,在经济和支持率上已经尝到了甜头,那么假如是民主党在参议院取得多数,他们反而会变本加厉。与其如此,不如让共和党继续把持两院。特朗普不当“跛鸭总统”,反而会更加理智地处理中美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民主党扳回一局,反而对中美关系不利。因为既然两党在对华策略方面基本一致,民主党只会在对中东、俄国等问题上和特朗普唱反调。尤其是在对待伊斯兰教和移民问题上,民主党将会给特朗普增加很多麻烦。因此结果很可能是:特朗普在移民问题上向民主党做一定的妥协,两党全力对付东方大国。而东方大国这几年在防范极端文化泛滥方面也做了很多事情,这都会引起一些国家的不满。
从文化圈角度来看,就是二打一。所以对我国来说,这是最坏的结果。
但也不是不可破解。本文会逐渐展开分析,先把这次中期选举的事情说完。
在美国,总统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和总统任命官员,必须经参议院同意,众议院有权提出财政案和弹劾案,有权在特殊条件下复选总统,但弹劾案须经参议院审判。因此对特朗普来说,失去众议院还不至于被弹劾,总统肯定能当下去。就算丧失了立法权中的提案权(这属于众议院),但还保留了立法权和人事权的表决权(这属于参议院),所以还能玩下去。接下来两年,特朗普肯定要为应付民主党的麻烦付出更多精力,但这未必是坏事,因为有斗争就有利于弥补弱点,或许更有利于他在2020年竞选总统。
这次中期选举还创造了诸多历史,都是民主党人创造的:
两位穆斯林女议员。
两位原住民,而且都是女性,其中一位事先已经声明自己是同性恋。
一位事先已经声明自己是同性恋的男众议院议员。
两名西班牙裔女性首次被选入众议院。
由此可见,民主党已经逐渐蜕变为少数族裔、穆斯林和同性恋的大杂烩。这样的政党以后肯定会继续分裂的,但这次既然取得了一定胜利,目前正是享受胜利的时候,并准备给特朗普找麻烦。
这次美国中期选举是全世界的大事,但在我国显然被低调处理了。11月7日结果出笼,在当天的各大网站上(新浪搜狐网易腾讯),选举结果被放在了相当次要的位置,甚至都看不见。或许……
回到本系列的话题,在本系列前三篇中:
我重点写的是中国应该大力兴修水库以及防范极端宗教的泛滥,现在基本上就三大文化圈: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东方儒家文化圈。如果美国民主党在众议院中可以不断搞事,它会怎么搞呢?
可以预计,中期选举后,特朗普将不需要东方大国的帮忙(而大国在10月份也没帮什么忙,这一点我在《美国中期选举,特朗普和共和党胜算几何?!》中写过),因此两党不仅将继续保持对华政策的基本一致,而且美国决策者将会变本加厉,对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货物继续增加关税,并在多方面继续挑起事端。
不过本文的重点谈的不是这个,而是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因为在信息时代,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真正标志。所有的军工产品,最后都由信息产业的产品来控制,比如越来越多的武器中都要加入芯片,加入人工智能软硬件的最先进成果。所以,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本质上是信息产业的竞争。
信息产业是龙头,包括芯片和软件。其他各方面再强(比如钢铁和水泥产能世界第一),但信息产业被人压一头,基本没戏。而信息产业强大的国家,哪怕在基础制造、材料设计方面暂时落于下风,但假以时日也能赶上来,最后形成全面领先的态势。
这是为什么?
纵观工业革命之后的发展史,尤其是二战以后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就会发现分工已经越来越细,公司越来越专业化,这些都需要国家制度从最基本的商业和竞争环境上来保证人们愿意创新。这时,国家(或国家集团)科技之间的竞争,绝不是一个行业内部几大公司的竞争,而是一大群公司和另一大群公司的竞争,假如两个阵营之间的科技交流已经很少的话。竞争的结果有前车之鉴,就是前苏联为首的阵营,和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之间的科技竞争,最后以苏联全面落败而告终。
苏联/俄罗斯科技始终有闪光点,有些也是世界级的,但总体来看早已不可能和西方抗衡。
事情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还得从美国的竞争机制和信息产业界的发展特点说起。
美国为了鼓励竞争,当一个公司做大之后,往往会面临“反垄断”调查,把公司拆分成几个小公司。IBM是信息产业界的巨头,在1930年代(当时还没有进入信息时代)、1960年代都面临这样的指控,后来的微软也一样。
以计算机诞生为标志,信息产业算是真正开始了。把这个产业和美国的反垄断相结合,信息产业的发展特点是:
一、胜者通吃。比如IBM在1960年代在信息产业界领先后,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这是因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有目共睹,竞争门槛更是比二战以前的机械、化工、电力行业大为提高。比如IBM在1960年代初开始研制360系统,光软件研发就有2000人,这样做出的软件一旦性能卓越,功能全面,别的公司将很难抗衡。这样,客户将向IBM集中,别的公司将难以为继,不得不退出市场,形成“胜者通吃”的局面。
IBM是如何碾压竞争对手的?这是一个极为精彩、极为大胆的商业案例,但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我这里简单说说:在1960年,年营业额十几亿美元的IBM,决定拿出50亿美元研制360系统,这震惊了全美国。IBM本来就是巨头,之前占有计算机市场的2/3,现在又要拿出年营收3倍多的资金研制一种全新的、性能远远超出同时代的电脑,商业风险十分巨大,万一不成功,IBM基本上就完蛋了。
要理解IBM的魄力,各位可以想想,现在的苹果公司会拿出其大约2400亿美元年营收的三到四倍,也就是7200亿到9600亿美元,去开发一种全新的产品吗?几乎是不可能的。别说是苹果,现在任何大公司都不可能这么做了。2004年乔布斯研制iPhone,到2006年研制成功,总共投入也不到20亿美元(苹果对此数字保密,但20亿美元已经是相当宽松的估计),这和四十多年前IBM对360的投入,完全无法相比。
当然,乔布斯能用相对较少的钱,研发成iPhone当然很牛。但我想说的是,当年IBM所具有的那种魄力,现在的公司已经没有了。而且,幸亏IBM当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否则这场豪赌,将让它遭到巨大的失败,IBM或许已经不复存在。
1960年代IBM s/360的出现,极大地抬高了信息产业界竞争的门槛。从此,一个公司要想软硬件通吃,除了IBM,其他公司已经不再可能。但是IBM的巨大成功,也让它再次面对美国司法部反垄断的调查,这让当时的董事长、总经理小沃森,极为烦恼。
二、兼容。
在说IBM应对反垄断调查之前,说说IBM
s/360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就是它是“兼容”的。之前我说过,当时各个电脑公司都是自己搞一套软硬件,互不兼容。但IBM在研发360时,首先提出了“兼容”。它的“兼容”,并不是要兼容其他公司的产品,而是s/360要兼容IBM公司内部的其他硬件外设,比如打印机之类,而且,以后IBM推出的大型电脑,都将和s/360兼容,这就是IBM当时“兼容”的含义。
也就是说,IBM的“兼容”还很狭隘,它只局限于IBM内部,局限于s/360系统及以后的产品。
但这毕竟为现在意义上的“兼容”打开了一条口子。于是,随着美国司法部前来调查,这个概念开始向全行业扩展。
三、软硬件分开。
那是1972年,为了应对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调查,IBM被迫将自己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分开。这样,别的电脑公司也可以开发在IBM电脑上工作的软件,可以和IBM自己的软件相竞争,也可以设计和IBM硬件竞争的硬件。这又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因为:这促进了美国信息产业界的行业细分,单独的硬件和软件公司,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而当单独的硬件和软件公司都能获得巨大发展的时候,人们就会更有意识地专门开发硬件或软件,这让软硬件更加复杂和专业。而且,任何通用软件(比如操作系统),一定要考虑兼容更多硬件;任何强大的硬件,也要开发符合各种流行软件的驱动程序。于是,“兼容”在全行业流行,软硬件的专业度更高,门槛更高,整个行业的新公司不断产生,老公司不断倒闭或被吃掉,呈现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竞争态势。
于是,随着硬件和软件的迅猛发展和高度专业化,小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形成产业,专门的芯片公司Intel、AMD,专门的软件公司微软、Lotus,都蓬勃发展起来。1990年代后就是通信产业和计算机产业的融合,是Internet和无线通信,是雅虎、谷歌、推特、油管、脸书、高通……而IBM,也转向了系统集成。在这个新领域,没有任何公司可以和它竞争。
所以,信息产业界在美国发展壮大,到现在执世界之牛耳,是美国的社会和商业竞争机制决定的。发展到高度专业化的今天,已经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指定几个大公司跟踪研发能搞定的了。
更何况,日本、德国、英法、以色列、北欧诸国的信息产业,已经和美国的信息产业形成了高度融合和交流态势,这又进一步扩大了圈子,大家相互激励和竞争,又鼓励了创新,刺激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比如,美国的iPhone和安卓流行全世界;移动端的芯片巨头是英国ARM公司;世界第三大软件公司SAP就是德国的,世界500强大部分都采用SAP作为自己的管理系统;在芯片必须的近二十种上游材料中,日本独占3/4的份额,2016年日本软银还收购了ARM……
所以在信息产业界,美国第一,日本第二,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密切交流合作的形态,基本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他们的社会制度都是相似的,美国在日韩都有驻军,欧美又有北约,可谓极为互信。而我国大陆,目前只能在低端制造和外围专利方面有所作为,之前还能凭借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对环境的破坏,抢得低端制造的大单。
因此,现在看似很多信息产品(比如iPhone)都在我国生产。但是如果,我是说如果,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军事和地缘方面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西方国家必然会逐渐脱离信息产业界的中国制造。这样,我国在信息产业界将和世界主流逐渐脱离……
我们当然可以自搞一套。或许也能长期跟随西方,但以我国当前的创新环境,能长期保持不落后吗?这方面,苏联计算机的发展史,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借鉴。
1950年代,计算机在美国迅猛发展时,1956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计算机的研发和生产,第一个研发中心建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苏联人也很踏实肯干,也相当聪明,1960年,明斯克第一台计算机“明斯克1”问世。
“明斯克1”的研发和制造只有18个月,因为毕竟美国早已搞出了电脑,苏联可以跟踪学习还能偷窃技术。“明斯克1”的运算速度大约为每秒2500次,只有1946年ENIAC的一半。但这没关系,可以不断升级进化。到了1968年,苏联已经研发出了“明斯克32”。
“明斯克32”的运算速度是每秒3万到3.5万次,采用多通道程序系统,也有“兼容”思想,这些都是学美国的。从1968年到1975年,苏联生产了3000台“明斯克32”。但是,此时美国的计算机早已采用了集成电路,乃至大规模集成电路,而明斯克系列还是电子管,无法和美国同时代的计算机相竞争,于是“明斯克”系列到此为止。1971年,苏联另起炉灶,开始生产UCS系列计算机,其架构完全是IBM计算机的翻版。
走到这一步,苏联在软硬件,尤其是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完全落伍了。苏联在1950年代还搞过三进制计算机“Сетунь”,有一段时间还挺热闹,后来也都结束了。而苏联信息产业的全面落后,逐渐让其军工产业也全面落后。苏联/俄罗斯虽然有十几万辆/架坦克、大炮和飞机,在1970年代拥有最强大的常规武装力量,但在西方被信息科技装备的武器面前就是个渣,这在多次中东各国的战争中已经得到验证。
更糟糕的是,由于苏联和西方形成铁幕,造成敌对的竞争态势,所以在技术方面和西方的交流受到严重阻碍,这导致苏联/俄罗斯的科技逐渐全面落后。
那么,苏联之前的科技是怎么搞起来的?
因为在二战之前,德国为了获得苏联的资源和市场,在1920和1930年代,帮助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德国的坦克、飞机、火炮样品、通讯设备、三百多种机床和机械样品、发动机、气轮机等等,源源不断地送给苏联,供苏联人研究和学习,德国工程师也到苏联辅导,帮助他们建立工厂。这让苏联在十几年时间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苏联在学习时也留了一手,就是自己偷偷研发武器,但不给德国人说。这也很正常,国家机密嘛。比如T-34型坦克,在苏德交战前,苏联专家到德国参观访问,看到当时德国最先进的轻型坦克时,感到德国人“留了一手”。德国人也感觉到了苏联人的怀疑态度,但是当时德国并没有留一手。直到德军在战场上遇到T-34型坦克,德国人才恍然大悟
---- 原来苏联的坦克已经这么厉害了。于是,德国不得不加紧研制更强大的虎式坦克。
德国给苏联人当师傅,这让德国在二战中尝够了苦果。二战时期,美国又给苏联提供了美制装备,苏联也在研究学习。我国建国后,苏联又把这些工业成果教给我国,加上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人民的万众一心,我国也在二十年之内建立起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和军工体系。
对苏联来说,当它不再能从德国、美国学习技术时,也只能走跟踪路线了。走到现在,就成了现在的俄罗斯……
不管怎么说,苏联/俄罗斯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比如石油,始终是世界前两位出口国(但是最近几年美国成了第一或第二,俄国或许会变成第三。前两名中还有沙特),加上人口相对少,理论上说,俄国是可以长久和西方对抗的。
我国呢?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自建国之后,中苏有十年左右的蜜月期,我们从苏联已经把该学的都学完了。所以1961年以后中苏交恶,对我们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来说也没什么了不起。1960和1970年代,基本上是我们消化苏联科技、并自我发展的时期。这段时间,我们的重工业和军工体系,已经完全建立起来。
但也应该看到,1970年代我们的科技研发,正在后继乏力。我们和苏联,离世界先进科技正在越来越远。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管是谁,大概率都会改革开放,学习西方的。我们学习苏联,归根结底也是学习西方,因为当时苏联以及之前俄罗斯的科技,大部分都来自于德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1978年我国开始全面改革开放,从此向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学了40年,在建国前三十年的基础上,又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现在是否学够了呢?是否可以甩开西方,开始单干了?当然不是。总舵主不也说了嘛,中国一定要继续改革开放。
从这个角度来看,建国后全面学习苏联,是“改革开放1.0”,1978年之后,是“改革开放2.0”。
2.0之后,难道要翻篇3.0?要翻也不是不行,但必须考虑到: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不仅是国家与国家、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更是国家集团和国家集团的竞争,是公司群体的竞争,是创新机制的竞争,是文化圈的竞争。作为儒家文化圈的核心和最大国家,和西方国家集团之间,首先是和平友好关系,其次才是竞争关系。竞争是和平友好、广泛技术交流前提下的竞争,这一点万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短期内可能会得益,但长期来看,将面临其他两大文化圈的重大压力。
写到这里,本文还是没有回答本系列第一篇中的问题:中国是不是已经大到了“就算自己韬光养晦,别人也会上门找麻烦”的程度?
哎,留到下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