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黎政治大学本科项目之弊端

巴黎政治大学(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 又名“Sciences Po Paris”,中文简称 “巴政”)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欧洲一流学府:除戴高乐和德斯坦外,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其他六位总统(包括现任总统马克龙),以及清末著名外交官陈季同、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等中外历史名人均是巴政的校友。另外,在很多专业领域,巴黎政治大学的全球排名也遥遥领先:根据2020年QS排名,在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巴政排名为全球第2位(仅次于哈佛大学)。

500

总部位于巴黎拉丁区的著名学府巴黎政治大学

笔者有两个朋友均毕业于巴黎政治大学,他们都是在国内高中毕业后,直接赴法完整读完了其从本科到研究生的项目。目前,这两位朋友一位坐标帝都,另一位坐标某广东省的二线城市,均已参加工作数年。一直以来,作为法语和法国文化的爱好者,笔者对这两位朋友仰慕不已。

然而,在最近的一次聊天中,笔者的两位朋友却透露出了对巴政尤其是对其本科阶段项目的诸多不满;且均表示如果自己未来也有了孩子,绝不会在本科阶段将孩子送去巴政留学。笔者感到诧异,仔细询问后,他们大致给出了两点理由:

一、本世纪以来,巴黎政治大学为了提升知名度和所谓的“国际化”水平,不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校园生活方面,均盲目照搬美国常春藤院校的做法,却忽视了法国国情,导致最终效果不伦不类——美国的多元文化学不来,法国特有的基于人文主义的批判精神却丧失了不少;而这一点在巴政本科项目阶段体现得尤为突出。

二、不论是想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发展,巴政都是一个较为尴尬的选项:如要回国发展,甚至不用说清华北大,很多其他211、985院校在国内的知名度都超过巴政;如要留在国外,由于法国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和文明积淀的国家,因此导致法国的第一代移民(尤其是非欧洲国家移民)哪怕拥有再高的收入,往往也被排斥在法兰西主体文明之外。

以下笔者将就两位朋友分享的一些具体事件和例子,就上述两点进一步展开陈述。

一、美国化的法国院校?

巴黎政治大学前任校长戴国安(Richard Descoings, 生于1958年,卒于2012年)于本世纪初对巴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果说在戴国安之前,巴政同将要被马克龙废除的法国国家行政学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类似,仅是一所为法国公务员系统培养政治精英的高等专业院校;那么戴国安的目的便是将巴黎政治大学打造成所谓“法国的哈佛”。

为实现上述目标,戴国安校长一方面积极扩大巴政在法国国内的生源基础,每年为来自工人阶级家庭背景的学生提供定额的入学指标,并为其提供全额奖学金——该举措使得来自工人阶级家庭背景的学生从2001年的17名提升至2012年的130名。

另一方面,戴国安校长全力推动巴政的国际化,让巴黎政治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等世界名校签订了交换、双学位等合作协议,并要求巴政的所有本科生均需于本科第三年(也就是最后一年)去一所国外大学交换。目前,巴政已与全球三百多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且国际学生已占到该校总学生人数的40%。

不过,在任期间,戴国安校长本人却颇受争议:他不仅享有法国高校校长一手遮天的权威(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因素,法国高校领导受到的监督普遍比美国高校领导弱很多),还在2005-2010短短五年间,将自己的月薪从2,6000欧元(约20万元人民币)涨到了4,5000欧元(约35万元人民币),理由是“美国哈佛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英美院校校长的工资更高。

500

巴黎政治大学前校长戴国安(1958-2012)

戴国安校长还为巴政本科阶段专门设立了六个巴黎之外的校区,且每一个校区均分别针对一个地理或文化区域:兰斯(Reims)校区针对北美地区,第戎(Dijon)校区针对东欧地区,勒阿弗尔(LeHavre)校区针对亚洲地区,芒通(Menton)校区针对中东和北非地区,南锡(Nancy)校区针对德国,而普瓦捷(Poitiers)校区则针对拉丁美洲地区。笔者的两位朋友在本科阶段便是去的勒阿弗尔校区。

一般来说,学生们在勒阿弗尔校区度过本科头两年的学习生涯,第三年则前往一所国外的院校进行交换学习。勒阿弗尔的课程设置参考美国大学本科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主要科目包括世界历史、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学、法学基础、国际关系等,教授课程的语言以英语为主、以法语为辅。同时,学生们还可选修汉语、日语、韩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中的任意一种语言;而来自法国国外的留学生则可选修法语。

然而,与美国大学可文理跨科选课的“博雅教育”相比(比如在选修性别研究课程的同时选修计算机编程),勒阿弗尔校区的课程设置显然有较大的局限性,难免限制了其学生的视野和未来发展的多样性;而与法国传统大学本科重视专业基础教育相比,勒阿弗尔校区的课程内容又显得不够扎实和专业化,导致其部分学生养成了浮夸、不接地气的思维模式。

在校园生活方面,巴政勒阿弗尔校区则更是从美国藤校那里汲取灵感:除设置英式橄榄球、帆船、印度舞蹈等团体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外,勒阿弗尔校区还与另外五个巴政外省校区共同组织一年一度的运动会“Minicrit”。

据坐标北京的那位巴政校友说,她并不讨厌集体活动本身;但另她感到不满的是,有些巴政同学在这些集体活动中被“洗脑”,一方面天真傲慢地认为只要穿个《花木兰》里的木须龙服就能代表中国文化、跳个印度舞就能代表印度文化、吆喝两声“saké(清酒)”“sushi(寿司)”就能代表日本文化;另一方面却连中国为什么会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样的基本常识都不了解,甚至还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据坐标广东省的校友说,在这种本质上属于“伪全球化”的虚假和谐之氛围下,学生们往往只有附和这种“集体无意识”才能在校园中混得开;而如果尝试戳穿这一假象,则反而会被集体诟病为“书呆子”“怪胎”乃至“民族主义者”。

500

500

上图:Minicrit运动会上勒阿弗尔校区的学生有的穿着木须龙服、有的头戴日本国旗

下图:Minicrit上巴政各校区的学生模仿美国藤校运动会跳拉拉队舞

另外,巴政勒阿弗尔校区近年来积极投身于和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世界名校共同打造四年本科双学位项目。该项目表面上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却有借用其他大学牌子撑自家门面之嫌;而事实上,勒阿弗尔校区本身的国际认可度和教学质量均堪忧。

据那位坐标广东省的朋友告诉笔者,巴政勒阿弗尔校区很难聘请到一流教授。有一回,历史教授邀请他去家里做客,却在晚餐后让他陪全家人一起观看《北京55日》(“55 Days at Peking”)这部涉嫌歧视亚裔、宣扬帝国主义思想的极为政治不正确的电影。《北京55日》讲述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完全采用了西方侵略者的视角;甚至片中的慈禧太后、恭亲王等中国历史人物也均由白人演员扮演。不过,笔者的朋友进一步说,从该教授平时一贯的表现来看,她的上述行为大概率出于无知而非出于恶意:即她没有意识到那段历史对于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十分敏感,因此表现那段历史的很多素材并不适合被呈现给中国学生,尤其考虑到她本人的祖国——法国在历史上也算是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

500

1963年的电影《北京55日》海报

根据巴政官网信息,该历史教授至今仍执教于巴政勒阿弗尔校区

 

二、去留两尴尬

笔者的两位朋友均认为巴政本科项目性价比不高,主要体现在毕业后不论选择留在法国还是回国都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有的是事业和金钱上的,有的是家庭和个人生活上的。如果说,仅仅是研究生选择留学巴政而本科在国内211、985院校就读,至少对于回国这条路来说会容易一些。

事实上,对于不少人来说,本科阶段去巴政留学,想要真正融入法国主流社会已经太迟,因此心理上会对留在法国和欧洲这一选项产生排斥;而如果毕业后回到中国的话,则与在国内读本科的竞争者相比,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则又显得不够深入,在国内的人脉也不够多,从而导致求职过程并不顺利。

据坐标位于帝都的朋友称,她在巴政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一路成绩均为年级前10%;但考虑到自己是独生女且父母年纪较大,再加上在法国社会感觉自己永远是个外国人,毕业后便选择回国。然而,尽管承蒙一位同时担任律所合伙人的巴政兼职教授的推荐,她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找得很顺利;但在该公司出现动荡和危机后,她去别处找工作,才发现巴政本科学位在中国大陆被认可度很低,甚至不及国内的211、985院校。另外,尽管她的英语十分流利,雅思考了8分;也经过努力通过了国内的司法考试并取得A证;但令她感到不平的是,尽管付出了这么多努力重新打造自己,对巴政国际化改革毫无概念的中国的雇主们却普遍认为她唯一的优势只有法语。

目前,笔者的这位朋友拥有稳定且体面的工作,尽管不论从收入还是职位上来说均未能达到她的预期。但她告诉笔者自己并不后悔选择回国:如果现在还留在国外,新冠疫情期间便被彻底困住,不知多久才能探望父母。另外,回国后除日常工作外,这位朋友也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和跨文化背景优势,积极在一些报刊和网络媒体上发表以政治时评为主的作品;用她自己的话讲,便是感觉到“拥有了一定话语权”。而如果还留在华裔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的西方国家,反而往往只能选择“闭嘴赚钱”这条路。

另外,据坐标北京的朋友说,她有一名学妹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巴政本硕毕业后又去美国某知名法学院读了一个硕士学位,并考取了美国纽约州的律师资格,目前在某英美法系地区执业;这位学妹也曾对没有在中国大陆读本科表示后悔。

而据坐标广东的朋友说,巴政毕业后选择留在法国的中国大陆学生中,大多数还是与其他留学生结婚成家,组成华人中产家庭;尽管能挣到钱,却始终在文化上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在这一点上,法国与美国相比,劣势还在于美国作为移民国家,承认自己就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社区组成的;而法国官方却积极反对不同文化、种族背景的社区“抱团取暖”,寄希望于所有在法国生活和工作的人都认同自己属于法兰西民族。

最后,不得不说,文化差异是阻碍跨国婚姻的最大障碍之一:本科阶段才留学法国,从客观事实上已无法融入当地主流文化。据坐标北京的朋友说,她在勒阿弗尔本科期间喜欢过的一个法国男生去年结婚了,新娘是罗马尼亚人,也曾在巴政读书,本科期间就读于第戎的东欧校区。尽管那个法国男生学过中文,还去北大交换过;但归根结底,同属罗曼语系的法国和罗马尼亚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是小于中法之间的文化差异。

500

500

上图:巴政勒阿弗尔欧亚校区

下图:巴政第戎东欧校区

 

附:问卷调查结果

 

为增强本文的客观性,在上述两位朋友的帮助下,笔者还对19位本科在巴政就读的中国大陆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收回有效答卷13份。问卷共有10个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1、您出生时的性别为?(9位回答“女性”,4位回答“男性”)

500

2、您于哪一年开始就读于巴政本科项目?(9位回答“2008至2012年”,2位回答“2007年或更早”,2位回答“2013至2018年”)

500

3、您在哪里就读巴政本科项目(可多选)?(12位回答“勒阿弗尔校区”,2位回答“巴黎校区”)

500

4、您目前在做什么?(10位回答“在工作”,2位回答“在继续接受教育”,1位回答“即不在工作也不在接受教育”)

500

5、如果您目前在工作,年收入有多少(换算成美元)?(6位回答“不愿透露”,2位回答“7万美元或以上”,2位回答“3万美元以下”,回答“3万至4万美元”、“4万至5万美元”和“5万至6万美元”的各一位)

500

6、从1(“极差”)到7(“非常棒”),你给巴政本科阶段课程安排打几分?(5位回答“6分”,3位回答“5分”,2位回答“4分”,2位回答“3分”,1位回答“1分”)

 

500

 

7、从1(“极差”)到7(“非常棒”),你给巴政本科阶段的教授整体水平打几分?(3位回答“6分”,5位回答“5分”,3位回答“4分”,2位回答“3分”)

 

500

 

8、从1(“极差”)到7(“非常棒”),你给巴政本科阶段的校园生活打几分?(1位回答“7分”,6位回答“6分”,2位回答“5分”,2位回答“4分”,2位回答“3分”)

500

9、如果你目前在工作,从1(“完全没有帮助”)到7(“帮助很大”),你给巴政本科学历对你目前工作的帮助打几分?(3位回答“6分”,3位回答“5分”,1位回答“4分”,3位回答“3分”)

500

 

10、从1(“请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到7(“强烈推荐”),你将如何向一位同样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推荐巴政本科项目?(1位回答“7分”,3位回答“6分”,2位回答“5分”,3位回答“4分”,3位回答“3分”,1位回答“1分”)

500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虽然总体而言,中国大陆校友对巴政的课程安排和校园生活还算比较满意(尽管笔者的两位朋友对此有不同看法);但超过半数的受访校友却并不热衷于向其他来自中国大陆留学生推荐巴政本科项目(13个有效答复中,有7个不超过4分;甚至还有1个仅给出1分)。

总结:

因此,结合调查问卷结果以及笔者两位朋友叙述的亲身经历,中国大陆高中生和家长在选择巴政本科项目前,需要仔细考量,充分权衡利弊,并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判断是否为最优选择,而不是盲目追求“世界名校”这一块牌子。毕竟,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内211、985院校的国际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最后,由于新冠疫情在中国大陆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却在包括法国在内的诸多西方国家失控,去国外读书带来的麻烦也随之增多,想必各位学生和家长也会做出比十几年前更加理性客观的选择。

(注:以上文章由创作者本人转自其微信公众号“霍拉夏的咖啡屋”,有细微修改)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