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南蛮”?

  熟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南蛮这个名词不陌生,他们生活在蜀汉南中地区,长期与刘备集团共处,出场率不可谓不高。

  夷陵之战中,与刘备一道伐吴的五溪蛮领袖沙摩柯就是长期生活在湘西、鄂西山区的南蛮一支。更著名的事件是诸葛亮七擒孟获,这场记录在正史上的战斗不仅戏剧性拉满,更是是历史上中原政权与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

  这里的南蛮其实是一个相当宽泛松散的身份

  可以从鄂西湘西延伸至云贵

  实际上是以部族为单位的大量少数民族▼

500

  自此以后,南蛮这个历史形象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们的习俗、文化和语言都成了一个谜团。那么南蛮到底从何而来,又去哪里了呢?

我蛮夷也

  其实“南蛮”的概念并不单指某个少数民族或部落,甚至不是泛指某些拥有共同特点的族群。它是以中原中心视角下,对于整个长江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早在三代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区域就有了“华夏”这一共同的文明认同,那时中原地区虽然有着众多的国家,但是他们都互称“诸夏”,而诸夏以外则依靠方位被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和“南蛮”。

  早期的中原还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

  随着这种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活和社会组织方式不断扩张

  中原的概念也越来越大▼

500

  南蛮还有另一个称谓叫做“百越”,最早于夏朝,中原人开始用“越”来代指南方使用“戉”这种生产工具或兵器的人们共同体。越人分很多种,他们习俗各异、语言也不相同。按照地域可分为吴越、瓯越、闽越、南越等等。其实他们并不是同一个民族,但是在当时的中原人眼里都是未开化的野蛮人,这些越人的统称就是“百越”。

  百越内部差异很大

  在中原看来,吴越便是蛮夷

  而在吴越看来,瓯越闽越便是蛮夷

  即使到秦汉统一之际,对大山深处的控制仍然很弱▼

500

  百越人的分布范围非常广,广义上从今江苏沿海地区到今越南北部的范围都是当时越人的活动区域。他们主要居住于大江大河的下游区域,在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红河、澜沧江等流域繁衍生息。

  百越虽然分布分布极广,内部差异巨大

  但在中原人看来仿佛是同一类

  甚至可以可以将其统称为亚热带和山地居民

  (底图:shutterstock)▼

500

  百越与中原人在语言、习俗、宗教等方面大相径庭,根据《战国策》记载,古代百越人习惯于剪短发、戴鱼皮所做的帽子,最与众不同的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在脸上有纹身,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也有记载,南蛮有“文身断发”的特点。时至今日,我国云南省的独龙族和东南亚、南亚一些地方的民族也有着相似的纹面习俗,是否是那时百越的传承,目前难以求证。

  从东南亚到南亚仍有一些民族保留这种习俗

  (图:wiki@Jmhullot -Jean-Marie Hullot)▼

500

  到了春秋时期,百越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鼎盛的时代,首先是发展出了强盛的国家,东南的吴国和越国都是由百越民族直接建国,西南的蜀国和巴国也建立起完整建制的国家文明,而南方的楚国与百越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之在老中原看来

  周边地区都算不上中原文明之国

  但这些外围国家偏偏发展空间巨大,尤其南方▼

500

  很长一段时间,楚国都以“我蛮夷也”自矜,百姓也以百越中的荆蛮为主。不过由于楚国贵族为北方南下的血脉,而且楚君主为西周分封制序列中“公侯伯子男”的子爵,负有为周天子守土、传播周礼王化思想的责任。所以在楚的治理下,长江中游的两湖区域逐渐同化为中原华夏民族。

  其余吴、越、巴、蜀4个国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出了强大的地方势力,有着不弱于中原诸侯的力量,但始终被视为是异族。

  虽然中原高阶诸侯国畏惧楚国的不断扩张

  但在文化上还是有共同话语可讲的

  在其他齐晋等大国的制约下

  楚国也难以入主中原,不如经营好自己的地盘▼

500

热门评论 1

  • 擅长种地养殖
    在我们老家,只要口音和我们差别很大的人,我们一律称其为蛮子,而不管方位。没有南蛮的说法。
    哪是呀?!农村有“南蛮子,北侉子”的说法。
    其实蛮子这个称呼在特定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说法,在“宋、元、明”时期汉族称呼蒙古族为鞑子,而蒙古人则称汉人为蛮子;在清朝的时候满族也称汉族为蛮子。从环境上说,过去南方多山农耕并不发达,相对落后并且民风彪悍,大都过着打猎的生活,于是乎就多了“蛮子”、“山蛮”的说法,指的是文化落后的地区。
    对于侉子的来历特意问了家里的老人,最开始的时候侉子并没有歧视的意思。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距离越远的地方口音也是差异越大。侉子说的是口音不正,区别和本地人的的一个称呼。过去没有普通话,只要离开了家乡自己就变成了“侉子”了,到也有把侉子称为比自己更北方的人说法。
    还有北方在冬天的时候最为寒冷,过去必须穿着棉衣棉裤才能过冬,现在老家农村里还能看到这样的装扮。老棉裤比较厚实肥大,看着特别的臃肿好像要跨下去一样,也叫做跨夸,于是北方也就多了一个“侉子”的说法,现在看来这类的词大都带了一些不好的色彩。
    现在南北交流最为方便,农村越来越开放,人们也都开始走出去,这类的称呼也淡去了歧视的色彩了,更多是大家相互调笑自嘲意味。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3
最热 最早 最新

  • 最后一张图才是重点
  • 擅长种地养殖
    在我们老家,只要口音和我们差别很大的人,我们一律称其为蛮子,而不管方位。没有南蛮的说法。
    哪是呀?!农村有“南蛮子,北侉子”的说法。
    其实蛮子这个称呼在特定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说法,在“宋、元、明”时期汉族称呼蒙古族为鞑子,而蒙古人则称汉人为蛮子;在清朝的时候满族也称汉族为蛮子。从环境上说,过去南方多山农耕并不发达,相对落后并且民风彪悍,大都过着打猎的生活,于是乎就多了“蛮子”、“山蛮”的说法,指的是文化落后的地区。
    对于侉子的来历特意问了家里的老人,最开始的时候侉子并没有歧视的意思。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距离越远的地方口音也是差异越大。侉子说的是口音不正,区别和本地人的的一个称呼。过去没有普通话,只要离开了家乡自己就变成了“侉子”了,到也有把侉子称为比自己更北方的人说法。
    还有北方在冬天的时候最为寒冷,过去必须穿着棉衣棉裤才能过冬,现在老家农村里还能看到这样的装扮。老棉裤比较厚实肥大,看着特别的臃肿好像要跨下去一样,也叫做跨夸,于是北方也就多了一个“侉子”的说法,现在看来这类的词大都带了一些不好的色彩。
    现在南北交流最为方便,农村越来越开放,人们也都开始走出去,这类的称呼也淡去了歧视的色彩了,更多是大家相互调笑自嘲意味。
  • 在我们老家,只要口音和我们差别很大的人,我们一律称其为蛮子,而不管方位。没有南蛮的说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