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肝脾肿大什么原因 鸡的“绝症”大肝大脾病 有什么危害
鸡大肝大脾病可引起蛋鸡和种鸡产蛋下降,死亡率增高,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我国,由于该病发现较晚,各养殖场对该病的危害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随着集约化养殖的不断发展,为提高养殖效益,保证鸡群健康发展,以及该病毒很可能引起人兽共患感染,故鸡大肝大脾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简述鸡大肝大脾病(BLS)又叫鸡肝炎脾大综合征,是由禽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蛋鸡和肉鸡的一种以肝脾肿大为特征的传染病。20世纪80年代该病首先在澳大利亚被报道,随后在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流行,我国鸡群种也存在禽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该病主要导致30-72周龄的蛋鸡和肉种鸡的产蛋率下降20%-40%,死淘率升高1%-2%。二、病原特征禽戊型肝炎病毒属于肝炎病毒属,为无囊膜、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表面有类似杯状病毒的杯状物,直径为27--32纳米。该病毒对低温较敏感,对酸和碱有一定的抵抗力。目前尚无适合禽戊型肝炎病毒的细胞培养系统,静脉接种能在鸡胚中增殖。三、临床症状病鸡鸡冠苍白、精神沉郁,腹泻,肛门周围羽毛被污染或有糊状粪便。感染鸡群发育差,个体差异大,蛋鸡开产推迟,无产蛋高峰或产蛋鸡产蛋率下降20%-40%,蛋品质量下降,蛋壳褪色、变薄,体积变小。四、鉴别诊断1、大肝大脾病:自然感染主要见于18周龄以上的鸡,尤其以30-72周龄的产蛋鸡易感性最强,40-50周龄的蛋鸡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升高约1%。2、马立克:自然发病常于40-60日龄后,70日龄出现死亡,80-120日龄到达死亡高峰,死亡率达30%-70%,腔上囊常萎缩,分为皮肤型、眼型和神经型症状。3、禽白血病:自然发病常于14周龄后出现,27-30周龄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在5%-20%,死亡率在1%-2%,腔上囊形成肿瘤,无皮肤型、眼型和神经型症状,可垂直传播。五、防治措施可以使用达龙大肝宁,用于蛋禽或种禽由药物、毒素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肝破裂出血,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