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创了中西医结合针灸的先河——记我国著名针灸专家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葛书翰
【建党100周年特稿】
【原创】
他开创了中西医结合针灸的先河
——记我国著名针灸专家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葛书翰
文│徐秉君
葛书翰,著名针灸专家,男,1936年2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首创中西医结合针刺疗法,攻克治疗三叉神经痛世界性难题,1982年荣获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1991年被总政治部树为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曾为国家第二批中医师承制导师,空军级专家、全军针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潜心研究针灸学,出版专著十余部,其中多部著作被列为对外文化推广项目。名字被录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中国当代医界精英辞典》《军中名医》。
85岁高龄的针灸专家葛书翰仍坚持出诊和著书立说。
立志——做老百姓需要的医生
葛书翰原籍山东省蓬莱,解放前由于家境贫困,三岁时同父母随爷爷奶奶一家人闯关东,落脚辽宁丹东。后来,葛书翰的奶奶得了重病看不起大夫,一位亲戚托人找了一位老中医多次上门给奶奶诊治,才使奶奶得救。这一年过年,全家的年货只有一只鸡,可是奶奶说,这只鸡咱不能吃,咱要感恩应该把这只鸡送给那位上门看病的老中医。这件事深深地触痛了葛书翰幼小的心灵,从那时起,他就立志学医为看不起病的人治病。
葛书翰从小聪明好学,可是,上中学时由于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辍学,当老师得知好学生想辍学时,亲自家访来做葛书翰父母的工作,他对葛书翰的父母说,一定得让孩子去考学,交不起学费咱想办法申请助学金,别耽误了孩子的前程。葛书翰没有辜负老师的苦心,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高中。
考大学时,当时可以填报六个志愿,但他只填写一个志愿——中国医科大学。结果,他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上中国医科大学。在所学专业上,分配他学儿科,但不是他理想的专业,校方解释说,医学基础课都是一样的,学儿科能比别人还多学一科,于是他不仅学了儿科,还选修了一门针灸课。在上大学期间,葛书翰依然是特困生,是靠国家助学金念完了大学,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加努力地发奋学习,并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这为他以后走上从医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1年,大学毕业时,葛书翰正赶上沈阳军区到中国医科大学招收一批高学历的军医,经过严格筛选他被特招入伍。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他的入伍动机很简单,一是到部队能吃饱饭,二是可以发衣服穿。可是,到部队后才发现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首先要过基层锻炼这一关。先是到工程兵部队进行锻炼,整天在山区挖山洞,推矿车,条件十分艰苦,在深山挖洞半年多,几乎与世外隔绝。同到部队来的有几位同学坚持不住了,认为自己是学医的,现在却从事与医疗毫无关系的艰苦工作,坚决要求退伍,结果被开除了军籍。这件事对葛书翰触动很大,但他没有动摇,他认为自己是国家培养的,再苦再累也要坚持。
锻炼结束,葛书翰被分配到解放军463医院,不久院里就安排他参加医疗队到辽西贫困山区支农。到偏僻农村后他才发现那里的贫困超乎想象,医疗队给当地群众看病,老乡连8分钱的药费都付不起,他再一次感受到贫困给群众带来的生存压力。于是,他利用针灸医术开始尝试为群众治病。
葛书翰让培训学员在自己身上试针。
仅凭小小的一根银针,就可以解除人民群众的病痛,而且还不用花钱,深受缺医少药贫困山区群众的欢迎,他第一次感受到银针的力量和针灸的神奇魅力。这期间,他主要用针灸为当地群众治疗了大量腰腿痛、头痛、胃病、偏瘫病等常见病。一时间解放军医疗队小针能治大病的消息不胫而走,驻地周围三里五村的群众纷纷而来,当时医疗队只有他一个人能针灸,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治疗几十位病人,晚上还要到行动不便的患者家里针灸,当地群众盛赞“葛大夫真正是老百姓的好医生。”
“做老百姓需要的医生”正是葛书翰学医的初衷,也是他从医的内在动力。原计划医疗队每期支农三个月,由于他有针灸的一技之长,不用花钱就可以给农民群众治病,深受老百姓的欢迎。部队医院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干脆让葛书翰带医疗队继续支农,这一干就是一年。当时辽西农村生活十分艰苦,医疗队不能自己开伙,全部吃派饭,每天两顿稀饭根本就吃不饱,一年下来瘦了12斤。艰苦的磨练,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品质,而且更增加了作为人民军医的一种责任感,从而使他与老百姓的感情越来越亲密。支农期间大量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使他的针灸技术日渐精湛。
特别是他用针灸解除了大量患者的病痛,赢得了当地群众和患者的尊重和爱戴。当医疗队归队时,当地政府和全村群众联名写信到部队给葛书翰请功。回到医院后,院领导决定成立针灸科,并调他到针灸科任医生。可他学的专业是西医儿科,当时是医院的重点科室,而中医在医院并非主流,且针灸科又是新组建的科室,担心由西医转中医影响自己的发展进步。院领导说:“不管你有多高的文凭和医术,要是老百姓花不起钱看病,也是白搭。”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葛书翰,他自责自己当初不就是为了给看不起病的人治病才学医的吗?老百姓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意愿。于是,他毫不犹豫的服从组织安排,从西医儿科转到中医针灸科,成为一名针灸医生。随后,医院又派他到辽宁中医学院系统学习了一年中医,为后来他的中西医结合针灸打下了坚实基础,并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创新——用中西结合针灸攻克世界性难题
针灸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也是现代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针灸治病主要是运用针刺经络穴位,疏通人体的经络气血,并采用虚者补,实者泻等疗法使其阴阳平衡,从而使人体各种机能趋向于正常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葛书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尽管传统的针灸方法可以治疗大量的常见病,但对一些疑难杂重症却疗效不佳,如何改变现状并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有所突破?成为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那么,突破口在哪里呢?
这期间,针灸门诊有四位三叉神经痛的病人,反反复复经过近一年的治疗,虽然疼痛有所缓解,但病情并没有根本性改变。看到患者失望的眼神和痛不欲生的现状,葛书翰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在治疗三叉神经方面有所突破。
当时,三叉神经痛是世界性医疗难题,被国际医学界称为“人类所经验的最可怖的痛楚。”那时中外对治疗这种病都没有什么特殊办法。1973年葛书翰在针灸临床开始了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探索。
起初,葛书翰查阅最老的古医书《黄帝内经·灵枢》,想从中寻找答案。后来,他又到全国各地学习取经,以借鉴更好的针灸方法。可是所有结果却惊人的一致,即采用中国传统的针灸方法,只能如此,要想逾越突破,尚前无古人。
尽管如此,葛书翰并没有因此止步。他想是否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另辟蹊径?于是,他改变思路,从西医解剖学入手,开始研究引起三叉神经痛的机理,进而探求通过针灸穴位来刺激疼痛的神经分支。
为了弄清不同脸型的三叉神经走行,葛书翰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回到母校,在老同学的帮助下到解剖标本室一呆就是一天,反复观察不同头型的解剖标本上的三叉神经走行,并绘图标记。回医院后,自己对着镜子试针,体会针感,再到临床观察,最后筛选出能刺激到三叉神经分支的穴位和针刺方法,称其为——中西医结合针法。
然而,探索之路并不平坦。由于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仅为万分之一,个别成功的病例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要确认这一研究成果,必须要有足够的定量分析。可是,仅凭空军463一家医院的就诊量难以进行量化分析。于是,葛书翰与中国医大出门诊的老同学联系,将门诊中用药物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病人,介绍到463医院针灸科治疗。前后7年治疗300多病例,经对这些病例统计分析,有效率为99.2%,治愈率为54.3%。
这一成果一经公布,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关注。一位中央领导人慕名而来,经过葛书翰一个月的针灸,治愈了困扰他多年的三叉神经痛。为此,他向人大提出议案,建议从国家层面推广这种能够解除人民群众病痛的有效方法。随即,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所长、后任世界针灸联合会主席为组长的国家级专家鉴定组,赶赴沈阳空军463医院进行审核鉴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针灸方法有创新,数据可靠,针刺疗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982年,这一创新成果荣获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迄今为止,这一奖项是全军针灸科技成果唯一的最高奖项。
倾心——挖掘传统针灸疗法瑰宝
胃下垂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患者十分痛苦,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正常的工作生活。可是,在当时治疗胃下垂大都采用传统针法,仅对轻度胃下垂治疗效果较好,但重度胃下垂无一例治愈。葛书翰一直在琢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一个偶然机会使这一难题的解决,出现了转机。
由于葛书翰在中西医结合针法方面的创新和特殊贡献,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两次。
1971年秋,沈阳军区总院门诊部乔立武主任,到463医院针灸科找到葛书翰说,他在杭州一位老中医处以患者身份试针“偷艺”(由于是祖传疗法老中医不外传),学到一个“芒针治疗胃下垂”的方法,虽然需要2个小时才能治一个病人,患者都得预约才能治上,但疗效好。他还说,回到沈阳后他就利用星期天到胃下垂病人家中去治疗,共治疗了5位病人都有效。
这种治疗方法引起葛书翰的兴趣,为了验证疗效,他请乔主任在他身上试针,体会针感。乔主任说,老中医的针法是先要找出上下两个反应点,两点连一线,然后用针沿线皮下透刺,最后提针2小时。因是体会针感,只给他提针1小时。提针期间,葛书翰感到胃区有上提感,并听到肚子有肠鸣音,说明胃动力增强了,证明这一针法确实疗效明显。葛书翰兴奋地告诉乔主任,这个针法比传统针法好,传统针法很少有这样的即时效应。但是,芒针法要提针2个小时,不能在医院的门诊开展。乔主任也说,总院针灸科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治疗时间过长,所以不便于在医院的门诊开展。这样一来,“芒针提胃法治疗胃下垂”就被搁置下来。
问题是,西医治疗对胃下垂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而芒针提胃法虽然有很好的疗效,但却不能在医院门诊开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葛书翰转入深深的思考,他认为,芒针提胃法治胃肠疾病是传统的医学宝藏中的特殊疗法,应该尽快挖掘出来为病人解除痛苦。幸运的是,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上级机关领导的积极肯定和支持。
1974年,在上级领导同医院其他科室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开始对用芒针提胃法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研究。首先,将针反应点,改为针穴位,便于治疗和推广。其次,重点是研究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缩短提针时间,这是开展和推广用此法治疗胃下垂的关键。再就是,该项研究需要医院多科室的密切合作和较长时间医学观察。
通过在放射线科荧光屏下的诊断床上,给服用医用钡剂的胃下垂病人持续提针治疗,观察其提针效果,每提针5分钟,拍1张X片,每人拍6-8张X片。然后,测量X片上的胃下界至两髂嵴连线的距离。一年中先后治疗观察16位中度胃下垂病人,结果发现提针5分钟与10分钟,16例的胃下界均有提升。但提升15分钟以后,胃下界不再上升。由此,葛书翰将提针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改为15分钟。这一结果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随即就在医院门诊中开展了用芒针治疗胃下垂。共治疗了150例中度胃下垂,都经2个疗程治疗,有效率为90.1%,治愈率为38.2%。
这一挖掘改进传统医学治疗的方法,先后被国内外权威杂志刊载,引起广泛反响。1977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军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上,葛书翰在大会上介绍了,将老中医祖传的芒针提胃法治疗胃下垂,经研究、改进并得以在医院门诊中开展应用的经验。1984年,“芒针提胃法治疗胃下垂”这一创新性改进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葛书翰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将中医的经络学说与西医的神经学说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总结出中西医结合葛氏针灸法,不断扩大针灸治疗的范围。尤其注重将那些患者多、治疗难度大、花费高的疑难杂症,作为探索创新的科研项目和攻关对象,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葛氏针灸法,他连续攻下了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呃逆、中枢性延髓麻痹、手术后尿潴留等疑难病症,并能治疗胃下垂、中风偏瘫、慢性前列腺炎、更年期综合症、胃肠功能紊乱等疑难杂症,并且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奖。此外,对常见病面瘫治疗有独到之处,提出了面瘫最佳针灸时机和预后评估,并将此研究结果先后刊登于《中国针灸》等国家级刊物。由于他在中西医结合针法方面的创新和特殊贡献,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两次,被誉为“军中神医”、“葛神针”等。
201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收录的军内中医名家,全军仅6名,针灸领域独葛书翰一人。主编院士评价:“针刺疗法常收立竿见影之效,加之简便而廉,因而颇受青睐。近年中医走向世界,每以针灸为先驱。葛教授毕业于西医大学,西医学功底自不必言,自学习中医之后转以中医针灸为业,实属难得。50年针灸临床医人无数,科学研究,成就卓著。”
传承——以感恩之心和精湛医术回馈人民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是辨证施治,特点是小针治大病,花费少无副作用,是深受老百姓欢迎的绿色治疗方法。如何在信息时代发展和传承中西医结合针灸法,不仅是现实需要,更是一种历史责任。
长期以来,葛书翰不仅致力于创新研究和改进针灸方法,同时也非常重视对祖国医学的传承和推广。特别是首创葛氏针灸法和攻克多项治疗疑难杂症后,他毫无保留地言传身教加以推广。他的足迹遍及全国,亲临解放军3O1医院进行传帮带,到全军各大军区总院进行现场指导培训。他所在医院科室被列为全军针灸医生培训基地,先后为全军培养出专科进修生100多名,还带教出多批军地学员,为军地培训了大量中西医结合针灸人才。
葛书翰帮带年轻骨干(李大来 摄)
在葛书翰看来,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更多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一个人的知识不能封锁保守,只有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创新发展。为此,他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多年来每周科室业务学习日,他都把自己的经验、体会、绝活甚至失误都毫无保留告诉大家,手把手传帮带,使年轻医生两三年就能独立接诊。值得欣慰的是,如今他已桃李满天下,一些弟子已成为新一代针灸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1961年3月,葛书翰在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时,雷锋受邀向全校师生作报告,他深为雷锋的先进事迹所感动,报告会结束时,他很荣幸地同雷锋握上了手。此后,他以雷锋精神激励自己,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1991年3月,葛书翰应母校中国医科大学之邀,回校作报告。走进学校礼堂,他感慨万千,30年前,雷锋坐在这里向全校作报告的情形历历在目。葛书翰说,像我们这些雷锋同时代的人,受的都是和雷锋同样的思想教育,雷锋是其中一个突出代表。应该说,学雷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我们许多人的本能行为。人类的很多优良品质都是穿越时代的,雷锋精神也是这样。他以雷锋的“钉子精神”潜心钻研业务,为探索新的针灸方法,查资料、亲试针、重分析、求创新、善总结,闯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并以坚持到底的韧性走向成功。
1991年,葛书翰被总政树为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他的事迹登上《人民日报》,央视播发了他的专题节目。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找他看病,多少个节假日放弃休息,但他始终以微笑和精湛的医术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不久,院里收到600多封表扬信,大都称葛书翰为“活雷锋”,“他就是活雷锋,是老百姓需要的医生。”好多患者都这样评价葛书翰。针灸科室的锦旗实在挂不下了,葛书翰只得写下“不收红包、免收锦旗”的告示贴在墙上。
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治愈患者增送的部分锦旗
葛书翰常说:“医生的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什么才是全心全意?首先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解除掉病痛,解释好病情,搞好服务。”“一个做医生的,他的技术能给患者解除病痛,而他的热情却可给人带来生的希望。”然而,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冲击和考验也很现实,葛书翰相继收到了俄、日、英等国高薪聘请的邀请函,他国外的同学也多次请他出国,葛书翰说:“患者和服务对象在国内,我哪儿也不去,这辈子就在中国。”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半个多世纪始终对患者这么好?葛书翰说:“说实话,我家里生活条件不好,我上大学是靠党和人民的助学金才读下来的,所以我想,我必须把自己的这点本事还给人民……”
葛书翰在一线从医已近60年,不仅实践创新研究探索新的针法,而且还很善于总结,并将自己的经验积累升华为理论著书立说,或简化为科普及实用操作手册,广为推广。先后出版《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学》《新编快速针刺疗法》《实用针灸学》《针灸名医葛书翰临证经验集》《常见病经络按摩图解》等10多部专著,其中多部著作被列为对外文化推广项目。
葛书翰为青年官兵和医护人员讲解医院优良传统(李大来 摄)
在谈到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时,这位中西医结合的老专家有些激动地说,我是先学西医后改中医的,亲自感受到中西医各有所长。但由于历史、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中西医发展不平衡。欣喜地是现在已经从国家层面开始强调中西医并重,这与过去提倡的中西医结合不同,结合是从属地位,并重是同等地位。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中医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充分证明了古老中医宝库的价值。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若要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让中医药守正创新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传承创新,长期共同努力。
如今,葛书翰已经85岁高龄,但仍然坚持每日半天出诊,为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针灸治病。每当看到一个个治愈患者的笑脸,他欣慰地说,看到自己的病人痊愈了,像我们一样工作生活了,这是我们当医生的最大幸福。
作者:徐秉君 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军事学者、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学术Plus、观察者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