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100年前就打破了这些封建礼教,人人平等,男女平等

【本文来自《“我决不会忘记你,延安”——卡尔曼镜头中的红色政权》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寒来暑往,他们几乎每天都带着小木凳和笔记本前往山里露天上课。除了上课,干农活也是他们为革命事业奉献的使命担当。一个早上,他们扛着十字镐和铁锹,唱着歌,浩浩荡荡地奔赴山里干活,一直到太阳落山。生气勃勃的场面感染了随行的卡尔曼,他连忙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

世界上这样的大学生绝无仅有。他们中很多人改变了过去安逸、富裕、不劳而食的生活。铁的纪律在他们生活中雷打不动。他们都充满着渴望,要把自己的力量,创造能力贡献给争取民族解放的事业。”谈到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卡尔曼坚定地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

补充一下,

在旧中国,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各行业的社会地位,有明显的区分,在社会行为中有明确的标志。

只做符合身份的事情。

读书人社会地位比较高,也往往收入高,什么扫地、做饭、洗衣服、干家活、搬砖之类的活儿,是不符合身份的。

周星星版唐伯虎有句台词,“本书僮一不铺床叠被,二不斟茶递水”,

其实说的不符合他本身书僮身份的话,有一种错位感。

现实中,民国的很多知识份子,就是不干任何家务事,雇佣下人来做的。

《特赦1959》有个情节,王陵基老爷子,被俘后进入功德林,日常生活中什么都不会,连挤牙膏、洗衣服、刮胡子都不会,但是毛笔书法是一流的,书香人家,从小到大都有佣人替他做。

在现代,印度、香港市、台湾省,很多富豪家庭仍保留着这种“上等人”的观念,

少爷少奶奶们,从不自己扫地、洗衣服、做饭、买菜、收拾房间……因为有失身份。

在延安,100年前就打破了这些封建礼教,人人平等,男女平等。 

现在中国大地,早就把这种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