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文没那么重要
转自公众号“人间三角”(id:dongyazixun01)
最近一篇《卢克文爆红,到底嘲讽了谁》,让卢克文又破圈小火了一把。
这篇文章其实不是为了嘲笑卢克文的学历,虽然作者也表达了对卢克文现象的不解:
“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中专生,竟然能够靠纵论国际政治,在公众号上收获如此众多的粉丝,赚得盆满钵满。”
作者表达的核心观点是,时无英雄而使竖子成名。
“归根到底是文科教育的严重失败。从小到大,从中学到博士阶段,我们都严重忽视了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
这一点我基本赞同。我想补充的是,中国学生写作能力的低下,不仅是文科教育的失败,因为语文这门课是不分文理科的。科普也是需要写作能力的。
但是《卢克文爆红,到底嘲讽了谁》这篇文章到了卢克文那里,却被他断章取义成“攻击我的学历问题……说我学历低不配谈国政”。
卢克文认为,大家是对他羡慕嫉妒恨,“你们为什么总这么义愤填膺,把这事搞得烧了你们家房子似的。”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对卢克文的爆红羡慕嫉妒恨,至少我是没有。
不过,卢克文现象倒值得谈一谈。
我觉得,与卢克文的粉丝一样,很多厌恶卢克文的朋友,也夸大了卢克文的影响。
抛开一些不便展开的因素,可以说,卢克文是时代的产物。他有“前身”,也有“后世”,各领风骚三五年,迭代很快。
与他的一些“前辈”相比,卢克文的成功其实更纯粹,反映的是通俗化写作在这个时代的商业潜力。
文人容易对其他文人的发财大惊小怪。我以前也是文人心态,现在正在转变心态,努力去从商业逻辑分析一些问题。
卢克文的成功,不光在有钱人群体里不突出,甚至在自媒体圈也不是那么出类拔萃。
昨天跟一个设计师朋友聊天,说起他最近一个豪宅客户,85年的女孩,开蛋糕店的,开着一百多万的车。
挣钱的方式很多,自媒体挣钱的方式也不少。但如果我一直盯着卢克文这样自己看不惯的大V去鄙视,去秀优越,那不是拥抱商业文明的正确姿势。
卢克文的粉丝纵有几百万,在微信十多亿用户的大池子里边,也算不得什么大鱼。
有人喜欢拿卢克文去倒推中国读者如何如何。比如《卢克文爆红,到底嘲讽了谁》文章里说:
“在中国,国际政治可以说是门槛最低的公共话题。”
“就这样一个门槛相当低的国际政治话题,聊起来逼格却非常高,能给很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内心深处隐藏着深深自卑感的中下层人士一种在高空翱翔、俯瞰世界的快感,能帮助他们短暂地化解自卑感。”
这个论述有逻辑硬伤啊。正因为国际政治话题门槛低,每个村都能拉出几个野生国政专家,更能说明卢克文是有一手的。
因为竞争激励啊。
说句不好听的,想「躺」下去的人很多,但是「躺」下去能「赢」的终究是少数。
拿着卢克文去鄙视「中国读者」,这种思维更要不得。卢克文代表不了「中国读者」。
我宣布辞职做自媒体的时候,我一个上了名牌大学的高中同学,就建议我参照一下卢克文。
我也没觉得我同学在嘲讽我。虽然我绝不会走卢克文的路,但人家的写法、操作,应该确实有值得参考的地方。
我以前有时候会说,节操是阻碍我发财的障碍。但后来意识到这是自欺欺人。
如果陷在「世界错了」的对抗性思维里,很多事是没法做成的。
没节操的人挣钱了,不等于有节操的人挣不到钱。
我换了个方式问自己:没节操的大V你不屑学;有节操的那些大V,比如六神磊磊,你能不能学得来?
还有身边的例子,我的朋友于平白手起家把「鱼眼观察」从零做到响当当的大号,站着把钱挣了。
我跟圆总、邵老板一起做「人间三角」这个号,也从他们两位资深自媒体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们也是我「下海」的重要信心来源。
就拿标题来说,门道就不小。「人间三角」的标题大部分都是圆总取的。这里边的学问比我想象的大,我还在边干边学。
这个门道也不是搞不搞「标题党」,而是怎么搞「标题党」的问题,搞的过分,读者取关,完全任性,读者不看。
我渐渐发现,自媒体的标题就像一本书的腰封,一件商品的包装,能把商品卖出去是最重要的。
内容产业的“农村包围城市”是大势所趋,但读者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傻。
观点市场正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商业文明的大海足够广阔,有我们的容身之地。如果你看不上卢克文,与其骂他,不如去把他的读者抢过来。
美国新闻史有一场著名的「黄色新闻大战」。「黄色新闻」不是你想的那样,它是一个专业术语,说的是品质低劣、耸人听闻的新闻。
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卢克文这种野生国政大师,还是那些不上台面的营销号,都是内容生产商业化大潮中必然的现象。
作为食客,你可以抱怨桌上的饭太难吃。作为厨子,你要做的是做一盘自己满意的菜,然后把它卖出去。说实话,这没那么容易。
自媒体和炒股一样,都是准入门槛低,挣钱门槛高的行当。
三角笔记:文人容易对其他文人的发财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