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苏联的生活水平——从赫鲁晓夫玉米革命是否失败说起

【文/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杜建国】

近日,观察者网风闻社区刊登了“地球知识局”的文章《赫鲁晓夫是如何成为苏联玉米大师的?》,该文对当年赫鲁晓夫为提高苏联粮食产量而倾力推广玉米种植运动大加揶揄,断言“玉米运动失败了”,并暗示此后“苏联工人农民缺乏充足的牛奶和面包”。坦率地说,此文毫无新意,无非是重复了(即便是斯大林时代以后)苏联农业落后、人民一直吃不饱饭这一流行多年的观点,其依据,也只是1963年苏联粮食减产这一早已被用滥了的案例。

单单拿1963年苏联粮食减产来断言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失败了、整个苏联时代都解决不了粮食问题,这是很不严谨的。

先看看赫鲁晓夫为何发起玉米革命。

赫鲁晓夫不同于斯大林,他非常关心苏联老百姓的生活,食物、住房、医疗、交通等方面,他都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具体到食物方面,赫鲁晓夫的目标是想让苏联人能跟美国人一样,不光吃得饱还吃得好,改善食物结构,多摄入蛋白质,具体说来就是要提高肉类产量,而肉类产量的提高首先需要作为牲畜饲料的玉米的产量提高,因此,赫鲁晓夫才在苏联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500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逐步主政,他在农业方面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苏联粮食产量一直节节升高,1962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1亿4000万吨(远超过十月革命前1913年这一丰收年份的8000万吨的产量),食品购买也废止了票证供应制度。直至1963年,因天气等自然原因(如大面积的黑尘暴)才发生了第一次大面积的粮食减产,当年粮食产量跌倒了一亿吨。当时苏联通过黄金储备从国际市场上购买了大量粮食,把粮食减产对付过去了(当然,1963年粮食减产,对其赫鲁晓夫的威望是一个较沉重打击)。

次年即1964年,苏联粮食又丰收了,产量达到了1亿5000万吨。当时苏联人口两亿多一点儿,也就是说当时苏联人均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700公斤左右。

综上所述,单单拿1963年的减产来评判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乃至整个苏联最后三十年这一历史时期的生活水平,这种做法是很片面的,是很不科学的。

令人不解的是,《赫鲁晓夫是如何成为苏联玉米大师的?》一文并非不知道这一点,在结尾也曾指出“虽然赫鲁晓夫经常被嘲笑为‘玉米帝’,但改革其实还是收到了一定成效,到 1965 年(应是1964年之误),粮食年产量达到100-110亿普特(1普特为16.38公斤); 牛奶达到1亿500 万吨;羊毛55万吨;蛋370亿枚。如果把农业的各项产量与1952年比,其实际成果还是显著的。”这与通篇对赫鲁晓夫玉米运动的揶揄是自相矛盾的。

1964年之后,即赫鲁晓夫下台之后,苏联的粮食产量以及苏联人的生活水平又如何呢?巧得很,大约在1991年,我就买过一本中国学者撰写的《苏联经济》,里面的数据很详实。很可惜,此书目前不在我手边,我也没时间去图书馆再去查阅,不过还好,当时一些最重要的数据我大体还是记得的,而且我相信我的记忆力,不会记错。

1963年大减产后,苏联认识到农业要想丰产,不能光靠天吃饭,除了扩大种植面积,还需要大量使用化肥(《赫》文也承认这一点)。当年读《苏联经济》时我清楚地记得,苏联的化肥产量逐渐追上了美国并长期保持世界第一。

随之苏联的粮食产量开始稳步上升并降低了波动幅度,七十年代以后,常年大致保持在2亿多吨。苏联解体之前人口将近2亿8000万,也就是说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在七八十年代已经接近800公斤上下(苏联在北方,粮食产量波动尤其大)。我对这个数字记得尤为清楚,因为直到八十年代我上中学时,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也只有350公斤左右,当时中国一直都在宣传为实现人均粮食产量400公斤的目标而奋斗,我们上中学上地理课时,老师多次强调过这一点,而苏联此时的人均产量已经是中国的两倍了,因此我对此数字记得尤为深刻。

2017年,俄罗斯粮食产量比2016年增长11%,达到1亿3410万吨(速报值),终于超过了曾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的1978年的1亿2700万吨(这是当时的俄罗斯部分的产量,整个苏联的产量当年是2亿3500万吨)。

粮食增产后,肉类才能增产。苏联人均肉类消费量(或人均产量),记得在八十年代初期已接近六十公斤,是当时中国的数倍,当然比美国的人均一百公斤还是差了不少。时至今日,中国年人均禽畜肉类消费量大概也就在五六十公斤左右(网上查不了好几个数字,都不一样),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刚刚达到三四十年前的苏联的水平。

牛奶,我也记得比较清楚,苏联人均每天将近一公斤即一升,在全球大经济体里大概是排名第一。此外,八十年代苏联还的捕鱼量也是全球第一。

总体来说,从人均粮食、肉类、奶类等标准来看,八十年代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美国、德国等最发达国家有所不足,但是,比中国是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说完吃的,再看看住的。

斯大林时代,不光粮食问题没解决好,住房问题更糟。赫鲁晓夫执政后,大建居民楼,让苏联人从平房、简易房搬进楼房里。当时资源有限,不得不精打细算,将成本尽可能压低,五六十年代兴建了无数栋五至六层高、户均面积较小的样板楼房,俗称“赫鲁晓夫楼”。这种房子,中国也有模仿建的,今天看起来很简陋,但是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

500


​赫鲁晓夫执政末期,苏联不再盖“赫鲁晓夫楼”了,开始大规模建设更高层、户均面积更大的新型住宅楼,而且配套的基础设施如文体设施等也都很齐全。到七八十年代,苏联普通人的住房条件,即使放在全世界来看,也是不错了。1975年拍摄的至今长映不衰的苏联电影《命运的捉弄》,其故事就是以当时大建新式住宅楼为背景的。

不光如此,早在六十年代末期,苏联就实行了每周四十小时工作制,还有带薪休假。中国实行四十小时工作制都是九十年代了。

八十年代中国上映了大量的苏联译制片,如《办公室的故事》《机组乘务员》等等,当时我们在观看这些影片时,对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文明程度是很羡慕的,从影片里可以看到,当时苏联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大量苏联家庭已有私人小汽车,乘坐飞机出行也很普遍,在我们看来,这完全是“现代化”的生活。

500

改开初期,当时羡慕的对象可不仅仅是欧美日等国家,对苏联东欧国家也是如此,当然程度上稍逊。我中学时的地理课本,对苏联的工农业就是大加赞赏的,其中高中经济地理课本封面上的多幅照片中,有一幅就是苏联集体农庄联合收割机工作的场景。

1986年我上初中,那年全校元旦晚会上,有个高年级同学上台演讲,痛陈中国的落后,激励大家要奋起直追,其中讲到苏联与美国占居全球航空运输(记不清是客运还是客货运都包括了)的前两名(似乎当年苏联还超过了美国占了第一),份额都超过了20%,而中国则微不足道。

可见,在八十年代,敢小瞧苏联的中国人还是很少的,那时候不光其钢铁洪流般的军事力量令中国人心生敬畏,而且其大众生活水平也令中国人自愧弗如。

直到九十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以后,其余威犹在,那时候,中国大街上、公路上,处处可以看到从苏联进口的“拉达”小汽车与“卡马”重型卡车。

我们再来看看钢产量与发电量的数据。

苏联在六十年代末期,钢产量就达到了一亿吨,后来超过了美国,居于世界第一。

八十年代初期,我上小学,那时就开始看参考消息,记得当时参考消息上有两组数据对比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个是GDP,八十年代初期,中国人均GDP只有三百美元,而那时候苏联人均大概至少已经有三千多美元了,十几倍于中国。再一个是发电量,美国世界第一,苏联紧随其后,不光美国,苏联的人均发电量也是遥遥领先于中国。

网上查到的数据,八十年代后期年苏联发电量超过了17000亿度,人口算2亿800万,则人均电力消费超过6000度。2017年,中国发电量65000亿度,除以13.5亿,人均还不到5000度。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如此加强电力建设,总发电量也超过了美国,但是人均发电量也无非是刚接近了三十年前苏联的水平。

由此也可见,那些天天嚷嚷中国产能过剩、不需要再加快建的人,实在是没有道理。从发电量来看,中国按人均甭说比今天美国的14000度了,即便比三十年前的苏联都还不如。发电量是决定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可靠参数。今天中国需要做的,不是压低增长来淘汰产能,而是加快增长来充分利用产能、扩大产能。

其实,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来还可以更高的。众所周知,苏联自始至终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先是面对西方阵营、后又加上了中国,不得不在军备上投入大量资源。

现在回头来看,赫鲁晓夫还是很有眼光的,他敏锐地看到,核武器时代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只要核威慑力量已具备了足够的规模,那么就不需要继续在常规力量上投入过多,节省下来的资源可用于改善人民生活。

因为中苏分裂的原因,中国人长期对赫鲁晓夫评价很低,当年赫鲁晓夫想让苏联人民能过得上吃“土豆烧牛肉”的生活,竟然在中国眼里也成了罪状。关心人民的衣食起居生活疾苦,怎么就不对了?中国当时正因为大跃进乱来而陷入三年困难时期,有什么资格嘲笑人家“土豆烧牛肉”呢?

很遗憾,赫鲁晓夫的想法未能长期执行下去,他下台后,苏联经济虽然继续走强,但是在军事力量上投入了过多的资源,以至于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当时,苏联不光在核武库上投入巨资,而且始终保持着全球最大规模的常规武装力量,比如苏联解体前,坦克与装甲车各有五万多辆,远远超过美国及其盟友;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苏联开始大建海军,舰队空前膨胀,规模仅次于美国;再比如无数的作战飞机。

这一全球最大的军事力量,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的机会,本来可以用来改善人民生活的巨大资源,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了。苏联钢产量长期保持在一亿吨以上(八十年代顶峰时期达到了一亿六千万吨),本来这些资源可以用于建住宅、造小汽车、修铁路,可是,有太多却被用于造武器去了。

最后再重复一下:后期苏联的生活水平,从衣食住行等标准来看,总体上不如美国西德,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但是,比下还是绰绰有余的,毕竟是当时公认的超级大国嘛。

本文为观察者网风闻社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