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亏损近80亿,微医的“野望”和困境
数字医疗对提升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意义重大,前景向好。但微医控股却处于数字医疗中最“苦”的赛道,在诸多不利因素下,能否实现其“野望”还面临着很大不确定性。
微医控股或成数字医疗“第四股”
4月1日,微医控股正式递交了IPO招股书,拟在香港上市。如果微医本次能顺利上市,就将成为继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后的数字医疗“第四股”。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医控股连接了中国超过7800家医院、27万名注册医生,注册用户约2.22亿,并运营了27家互联网医院。2018至2020年,微医控股收入分别为2.55亿、5.06亿和18.32亿,复合年增长率达168%,特别是2020年收入较2019年同比增长262%。相比其他三家部分数据落后部分对手,但整体实力相当。
毛利润方面,微医控股近三年分别是0.76亿元、1.18亿元和4.97亿元,毛利率分別为29.9%、 23.3%及27.2%,与其他三家毛利率水平相当。但近三年来微医控股分别亏损40.52亿元、19.37亿元、19.14亿元,累计亏损超79亿元,尚处于战略亏损阶段,且亏损额度较高。
微医控股的诞生是因其创始人廖杰远因为小侄子的误诊,立下“要用科技让老百姓看病没那么难”的志愿。目前,微医控股是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的创建者,运营着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目前来看,廖杰远的“野望”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
在数字医疗领域,微医身处最“苦”的赛道?
收入结构方面, 2020年,微医医疗服务收入7.06亿元,占比38.6%,健康维护服务收入11.25亿元,占比61.4%。医疗服务,可以简单理解为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微医控股的健康维护服务则建立了会员式的服务模式,以提供数字慢病管理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满足用户的长期医疗健康需求。
相较而言,其他三家的绝大多数或者多数收入靠医药电商,就是卖药。在政府逐渐放开网售处方药政策下,医药电商逻辑简单,盈利能力强劲。目前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都凭此实现数亿级盈利。京东和阿里本身就是电商龙头,平安好医生背靠平安集团的资源优势,发展医药电商都有优势。微医控股并不具备上述优势,其业务模式或为“不得已”的被动选择,但这些业务面对的是强监管、严肃医疗服务的复杂性和传统利益格局固化等问题,是个“苦活”。
数据显示,注册用户约2.22亿,但2020年平均月付费用户数达2540万名。可见其用户的付费意愿和用户黏性不强。时至今日,微医控股依然大额亏损,这与国人的消费习惯有关。在国内,用户尚未形成为互联网医疗服务买单习惯,药物仍然是大部分人主要的花费点。
病人付费意愿低,微医控股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形成完美闭环,未来盈利模式存疑。医药电商则不存在类似问题。或许国人的消费习惯会慢慢改变,但面对对手介入线上医疗业务,还有丁香园这种实力强大的新玩家加入竞争,微医控股能否坚持到持续盈利的时间点不得而知。
未来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我国的老龄人口不断增长,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压力日增。数字医疗对提升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意义重大,前景向好。但除了上文分析的缺点外,微医控股还没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微医控股的营销费用在增长,但根据TalkingData移动数据统计,2018年和2019年3月,微医App一直排在移动医疗第五位,2020年3月则下滑到第9,2021年2月下落到第13。可见微医控股的未来能否保持增长还存在不确定性。
政策层面,政府正在鼓励基层医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都在开始运作。“家庭医生”模式拥有公立背书和线下优势,更易被病人接受,这在未来也将对微医控股造成竞争压力。
营收层面,2020年微医控股因疫情下承接了医保业务,医疗账单可透过公共医疗保险系统直接与17家微医的互联网医院进行结算。未来这种方式能否继续还不确定。如果疫情结束后合作不能继续,微医控股的营收将会大幅缩水。(内容来源:财观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