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战争只会带来貌合神离残破不堪的统一 洪秀柱终究还是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日前表示,虽然她过去曾经造访大陆无数次,这么多年来也在大陆结交了许多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不过现在是网络的时代,她希望通过网络的力量,听到更多元的意见,也把两岸和平统一的心愿传递到世界各地。
洪秀柱称,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更是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的炎黄子孙。我们这一代,身负时代使命,必须为两岸的和平与民族的复兴尽一份责任,尤其近年来,台湾在民进党的主导下,“台独”声浪高涨,但秀柱始终坚守立场,未曾改变、也不会退缩摇摆。
洪秀柱强调,在从事政治工作之前,秀柱曾在教育界服务,因此深知学校教育对青年学子的重要性,若不能建立正确的历史认识,那么和平统一之路,可能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或许很多人主张以武力终结两岸分治的局面,但我想说的是:战争,只会带来貌合神离、残破不堪的统一,甚至是倒退数十年、再度被西方国家超越的统一。法国剧作家雨果(Victor Marie Hugo)有一句至理名言:“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壤,不会有好的收成。”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已经被战火荼毒,走过了那么悲惨的、生灵涂炭的岁月,现在,我们应该享有和平、繁荣和尊严,绝不能再重演骨肉相残的悲剧。
作为中国国民党内罕见地竖起统一旗帜的政治人物,近些年洪秀柱将重心转向两岸交流。洪秀柱始终坚持,“九二共识”有两个核心的问题。一是“一个中国”原则,虽然我们这里说各有含义不同,事务性协商我们不谈含义的问题,但“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确定的,两岸都确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二是两岸共同谋求未来国家的统一,这也是核心的一个定义。而现在我们发现,台湾有很多政治人物,谈到“九二共识”只谈“一个中国”原则的含义各有不同。
持平而论,面对以“独”为尚的岛内政治气氛,这样的勇气与担当难能可贵。洪秀柱也不止一次提到,真正的统一不能光讲不做,台湾也不能总指望大陆让利,她也曾诘问台湾的年轻世代,为什么要失去“跃马中原”的雄心壮志呢?为什么不能在那块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不过面对愈发趋独的民意,纵使洪秀柱苦口婆心,也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但幼承庭训的洪秀柱要做“中华/民国”的孽子孤臣,可以看到,即便她的两岸主张屡次被国民党天王们攻讦,但为致力团结,洪秀柱很少回击。
然而,远离了政治舞台的中心,洪秀柱纵有一身肝胆,或许也无法托起她心中的“两岸”,以四字概括,一切时不我与。
洪秀柱提及,很多人主张以武力终结两岸分治的局面。但实事求是地说,这并非北京的“专利”,而是被彼时的国民党坚持了四十年的主张,而那时台湾社会却鲜有人说此举会让两岸关系渐行渐远。所以,对“武统”认知的改变反映的实则是转“独”后的一种心态变化。即心中先预设前提不再视两岸为一家,才把此当成了分离的理由。扪心自问,对台湾多数民意而言,弃武扬和,两岸关系就会走向融一吗?
再者,把“武统”简化为民粹更是对大陆民意的一种误判。对北京而言,和平统一的方针已经坚持了四十年,何以最近几年武统才有激增之呢?显然当中最关键的变量不在大陆,而是两岸关系渐从昔日一个中国的制度之争异化为面对中国去留的国族之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统一的客体比之是四十年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在政党政治之下,两岸通过昔日国共谈判实现和平统一的可能性降低已成不争的事实。所以,“武统”背后显然包含对两岸关系理性思辨的一种趋势研判。
事实上,大陆社会至今也没有人反对两岸走向“和平统一”,但在“和统”的可能性逐步降低的前提下,若不能理解武与和之间的辩证关系,可能会对北京的对台政策产生错解。
当然,洪秀柱对两岸兵戎相见的担心其实也与大陆官方的长期主张并无本质分野,大陆原海协会副会长王在希2017年接受陆媒采访说,大陆方面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言动武。我们会继续坚持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以百倍努力去争取。但最后能否实现和平统一,不完全取决于大陆,还要看台湾方面的态度。你不去冲撞“台独”这条底线,我们可以等待一个时期,但是台湾问题不可能无限期拖延下去。大陆的民情民意现在主张武力统一的声音大起来了,这反映出不少大陆同胞对台湾问题发展趋势的忧虑。
当国家统一已经被定调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战争与和平的这道命题,其实也对愈发趋独的台湾社会的诘问,倘选择融一和统在望,再坐而论武岂不都成了多余之事。
(本文为郭茂辰个人原创, 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作者)
热门评论 2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3条 最热 最早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