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货币史(1):太宗大王的纸币尝试
大家好,这里是松平信纲,一位韩国历史爱好者。
对韩国的别称里,有一个叫“高丽”,这个词的由来是918年王建建立的高丽王朝,到1392年被朝鲜王朝取代。高丽王朝曾经使用过的两种货币,一种是铜钱,另一种叫银瓶(用银子造成中空的葫芦形)。很不幸,到了高丽末年,二者也没有推广开,一直在用粮食和五升布凑合,《太宗实录》云“前朝货以绫罗、瓶,后世代以布货”者是也。五升布是一种粗布,《国语》韦昭注有云,“八十缕为升”,五升布就是每匹布有400缕经线。按照古制,朝服用布为十五升,即经线数为五升布的三倍。但是迁延日久,奸商在布这种看似没法搞事情的一般等价物上也能玩出花样——《太宗实录》记载,高丽末年“奸伪日滋,布自五升,转为三升”,相当于花式贬值。
太宗大王李芳远曾经去过中国,见过世面,所以继位当年(1401)就设置了负责印钞的司赡署,打算推行钞法。朝鲜管纸币叫楮货,因为朝鲜的钞是用楮(桑树)树皮的内层纤维造的纸,故名。不过在实践中,发现各道上贡的纸质量不一,百姓专挑纸厚的用,最后户曹只能自己造纸。
最开始连朝鲜的士大夫们都不支持太宗的做法,司宪府曾经两次上书请罢司赡署,甚至建议推行使用布币(其实就是在五升布上盖戳,用国家权力给五升布背书),统统被太宗否掉了。
9个月后的太宗2年(1402)1月6日,司赡署印出了两千张楮货,据后人感慨,“初建行楮币之时,亦欲续请造小楮币,以仿华制,迁延未果”(《太宗实录》15年6月11日),也就是说,朝鲜的纸币只有一贯这一种面值。造好楮货的第二天,太宗就高兴地用纸币给大臣们开工资了——这倒是和我大明一脉相承。
楮货的价值,依旧是和米、布挂钩的。最开始规定楮货一张(朝鲜人习惯用“张”做纸币的计量单位)折合五升布四匹,百姓都不习惯用;后来改为折合五升布一匹、米二斗(以及大明铜钱一贯)。太宗对于推行纸币也是抱有非常高的热情的,半年时间里先后五次拿出国库的布、米豆、鱼肉来,让百姓拿楮货来买,以期促进楮货的流行。顺便说一句,为了防止布又被当成钱用,国库卖出去的布都是裁成三截的。
三个月后,太宗下令市场买卖必须用一半的楮货;又过了半个月,太宗接到小报告说市场中依然不认楮货,一怒之下禁绝布匹使用。最开始,布匹流通的最后期限是5月1日,后来放宽到7月15日。
虽然大臣们自称“百姓已便之”,但是九月底秋税的征收中,太宗下令准许庆尚道本已“悉令纳租”的“紬布之田”继续使用五升布交税,可见百姓“视楮货为无用之物,日益忧疑”,最终导致“物价腾踊,未有纪极”,一张楮货连一斗米都买不到(半年多就贬值了超过50%)。兼用纸币和布匹的命令下达之后,百姓看到布匹又回来了,更加不信任纸币,导致“楮币废而不行”。太宗3年(1403)9月5日,无奈的太宗不得不下令撤销印制纸币的司赡署,停止纸币的继续发行。
但是太宗对此是不死心的。太宗10年(1410)6月8日,户曹请将建文年间所造的楮货改印永乐年号发行。这无疑是在为楮货的复活开后门——因为短短一个月后,楮货法就复活了。这一次的楮货,由户曹负责发行(旧楮货到太宗11年被废止,由司赡署负责兑换)。最开始的政策依旧和第一次一样,准许楮货与布匹通用,但是后果也一样,“民间不用楮货,全用布”。太宗在观察了两个月之后,从9月起连下数道命令:禁止百姓使用布匹做货币,“用布者,以判旨不从论”;将此前收取税布(以布作为实物税)的地区改为征收纸币;将杂贡也改为货币税;在汉城和开京设置和卖所进行官营贸易,只准使用纸币——为了推行纸币,官员甚至派人去商贩处微服私访,谁敢还用布直接麻袋一套带走杖打,因为实在太过扰民才废止。
次年正月,为了推行楮货的措施开始更加严苛。对房屋征收房产税(一间一张楮货,使人想起唐朝的间架税);要求百姓在房屋周围种桑树,不种罚款;将“户米”(丁税)改为用楮货缴纳;禁止私藏布匹,五百匹以上斩,五百匹以下杖一百充军。但是检查藏匿布匹的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搜民户,得藏布者只十一人,皆贫乏不过数匹”,至于这种结果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
复用纸币的法令推行了一年多,弊病依旧难治——一方面由于“多散不敛”,导致“楮货甚贱,无有以米易之者”,朝廷不得不设置各种杂税回收楮货稳定币值;另一方面由于朝廷只在开城、汉城发放纸币,使得其使用范围始终局限在几个大城市里,“外方买卖,专用米布,不用楮货”,对此太宗也无可奈何,只能下令允许京城以外继续使用五升布。到了太宗16年(1416),一匹五升布的价格已经达到了五张楮货,纸币贬值到了原先的20%;世宗元年(1419),一张楮货只能买米三升,纸币价值只有原先的15%;世宗4年(1422)的情况更为糟糕,1升米价值已经达到了3张楮货,纸币贬值到了原先的1.7%——大明市场30年才做到的事,朝鲜仅仅十年就做到了。奈何太宗大王早已升遐,这个棘手问题,就留给了继任的世宗。他的钱法,又将把朝鲜经济带向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