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从《石壕吏》说起(原创提纲)

尝试从《石壕吏》说起(原创提纲)

看到网上关于对《石壕吏》的理解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围观,也来凑个热闹。

其实,这个题目表面看不大,实际内涵很阔。限于精力、眼力和学力,只谈个提纲。

一、文学可能是什么?文学接受和消费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对文学是什么这种题,争议可能太多了。是再现?是表现?是客观?是体验?等等。

近年来,还出现了空间论、结构论、原型批评论、解构论、新历史论……

我初步理解,文学是人的一种认识、运用、接受语言结果的过程,是意识形态,是审美意识形态。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经济性,给文学也注入了自然性、社会性、经济性……

文学要干些什么?争论更多。从中外文学史看,仅就文学的文化意义讲,我理解主要是:剖、掘、识、描人的生存时空、境遇、态势,并究盘、叩质人的生存意义。如条件允许,文学可以勾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一些联系。

对文学的接受程度,受前期置入和前期预设影响,50后与90后、初中与学硕、工人与名星,兴趣点、认识度、共鸣源不一样。对“大雪纷纷落地"六个字,有多种感受和多种对感受的表述,甚至互相矛盾,甚至会因感受不同引发冲突。

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的前期预设,主要表现为:经历结构、环境结构、思维指向、观念系统、心理图式、脑力开发等。

因预设不同,对文学的关注点不一样,有的重文字凝炼、句子优美、格律工整,有的重形象塑造、意象表现、情绪畅达,有的重境界升华、哲理象征、禅意领悟……

还有一种问题,在文学接受与消费过程中,会出现异变现象。文本想引向“天人合一",接受者想到的是“天人冲突";文本想引向“东西合璧",接受者突发的是“东西割裂"。异变现象有些很不好控制,在观念体系、视野范围、经验领域都会发生异变。也许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遗传变异现象,是正常进化的表现之一。

这样,对文本,就会有正解、歪解、误解、片面解、零碎解,还会有关系解、市场解、金钱解、功名解等,只要不触及法律底线,正常言论应该是正常的,有时也不是蠢,也不是坏,只是想搏眼球,或想做营销。

在文学接受中,多数文学消费者,是尝到了审美的欢愉、共鸣的互动、净化的轻松、领悟的通达,也有跑偏、钻角、溜边的,免不了,应该包容。

二、古诗与历史

古希腊之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许多专家研究以后确认,这是希腊历史的记载。先是史,后是诗。

……

三、唐朝的安史之乱是真的

历史是发生过的经历,是客观的。

历史不能虚无。

安史之乱,是公元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冬,发生的真事。只是,如何认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际状况对安史之乱的影响,应该理顺厘清。安史之乱出现了,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提前不防范?萌芽和苗头在哪里?

许多人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的结果。问题是,对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如何认识?如何规范?如何提前依法治理?如何提高治理水平。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发展与繁荣达到了一定高度,为什么没有保持下去?如果提前从萌芽状态治理安史之乱,会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出现石壕吏现象?

唐朝,虽然是一个伟大的朝代,但仍然是封建王朝,还没有意识到依法提前治理的必要和可能。宋朝出现了“杯酒释兵权"的做法,但宋朝又被元所灭。元朝的疆域,前所未有,但治理质量呢?元曲兴盛的背后,也许是元代文人的心酸与超越。历史,就是这样往前走着,在寻找着更好的治理方式……

四、杜甫的经历、心境与《石壕吏》的出现(略去很多)

从踏入政界角度看,杜甫,应该不是得志之士。从直面现实的角度看,杜甫是乐观、坚强的生活热爱者、记录者。

杜甫一生实际政治活动,断断续续一共两年半。

做拾遗就尽到拾遗的责任。

拾遗也不让做了,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进行了实录。

五、《石壕吏》写了什么?

杜甫写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把关键字句提出来:“有吏夜捉人"、“吏呼怒、妇啼苦"……

毕竟,这件唐朝的旧事,在提醒我们:尊重法治,珍惜和平。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