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错失奥斯卡提名,是奥斯卡今年最大的遗憾
你让我这无名之辈教你波斯语;
我教了你2840个我们的名姓,你随口一说,就是一大片生命。
—— 网友@我要睡会儿觉 影评
《波斯语课》在去年柏林电影节首映结束后,得到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掌声久久不停,席间更是传来阵阵抽泣。
△ 《波斯语课》去年柏林电影节全球首映
去年8月,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官方推荐单元引入本片,受到国内影迷追捧,甚至形成了“一票难求”的局面。
现在,北影节上没抢到票的影迷们“有救”了:
3月19日(本周五),《波斯语课》将正式在国内公映,点映将于3月18号开启。
受真实历史事件启发,残酷又魔幻,既有反思精神又悬疑感十足,这部难得的年度口碑佳作,希望你不要错过!
△ 以8.5分高开,后口碑持续稳定在8.3分,在如今的院线电影中实属难得
他用受难者的名字创造出一门语言
《波斯语课》的剧情根据德国作家Wolfgang Kohlhaase创作的小说《一种语言的发明》改编而来,其灵感来源于二战时期的真实事件。
△ 现年90岁的Wolfgang Kohlhaase,德国知名作家、编剧、导演,曾荣获2010年柏林电影节荣誉金熊奖
导演瓦迪姆·佩尔曼(Vadim Perelman)在柏林电影节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他多年前在报纸上读到这个故事,一直无法忘怀,之后尝试改编成电影,这才有了《波斯语课》。
二战期间,在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法国境内,犹太人小卷与一群同胞坐在卡车上,不知要被载向何处。
一名饿极了的同胞想拿一本绝版波斯语书和小卷换一点面包,好心的小卷与他做了交换。
谁能想到,这本书改变了小卷的命运。
纳粹士兵是要载着犹太人们去刑场:在成排倒下的犹太人中,小卷趁机想要躺下来装死,被纳粹士兵一眼识破。
面对枪口,求生欲极强的小卷急中生智,谎称自己是波斯人,怀中揣着的波斯语书成了“证据”,希望能求得一线生机。
好巧不巧,在纳粹集中营中正有一个名为科赫的长官,悬赏10个肉罐头寻找一名波斯人。
为拿到悬赏,两名执行枪决的纳粹士兵将小卷带回了营地。
面对科赫长官的提问,小卷了解的一些常识、比如波斯首都是德黑兰,语言是波斯语……让他暂时没有穿帮,得以活命。
但科赫分派给他的任务让他胆战心惊
——白天在厨房帮工,晚上教科赫波斯语单词,每天教4个,除休息外一周教24个,一年就是1152个,战争至少要持续两年……
这意味着,对波斯语一窍不通的小卷要无中生有造出2304个单词!
小卷每天在厨房干粗活到深夜,同时心里盘算着新的单词,一旦某个单词记混就可能会被揭穿身份,到时就不是一枪毙命了事,而是数不尽的折磨。
只过了几天,“爱好学习”的科赫长官就把他找来,要求提高教学强度——一天教40个单词。
为了让小卷安心备课,也作为给他的奖励,科赫长官给小卷安排了一份文案工作——登记来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名单。
小卷想到每天40个单词的任务量,此时心里已近乎崩溃,正当他走投无路时,却看到了自己刚抄下的犹太人姓名……
他愣住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冲进脑海:不如用这些名字,组成一个个单词?
就这样,一个个“波斯语词”被编了出来…
随着科赫长官记住的单词越来越多,他也对眼前这个“波斯人”产生了好感,甚至会留给他吃的。
直到有一天,集中营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波斯人…...
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小卷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2840个曾经鲜活生命的名字;
而他的故事也成为历史的传奇,直到今天还在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
“自创波斯语”真实存在
导演瓦迪姆·佩尔曼对片中“自创波斯语”的真实感极为看重,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希望它听起来有东方韵味,语法上一定要正确,这点至关重要。
△ 现本片的乌克兰裔导演瓦迪姆·佩尔曼
为此,他跑到莫斯科国立大学找到了一位语言学家,这位语言学家根据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法国遇难者的真名实姓创造出了这么一门“假波斯语”。
现在,在电影拍摄完成后,佩尔曼手边也多出了一本包含300个单词的词典;
每一个词包含都完整的前缀、后缀,由奥斯维辛中法国遇难者的名姓组合而成。
导演佩尔曼表示,他未来也许会出版手头这本为电影而生的“波斯语”词典。
抱憾与奥斯卡提名失之交臂
作为情节一波三折的二战题材电影,《波斯语课》幕后故事也堪称曲折:
《波斯语课》作为白俄罗斯奥斯卡最佳外语参选片报送,但又意外被取消参选资格——这与它背后的“国际化混搭”团队有很大关系。
《波斯语课》最早的拍摄想法来自乌克兰裔导演佩尔曼,他执导的《尘雾家园》(2003)曾获得第76届奥斯卡奖的三项提名。
△ 瓦迪姆·佩尔曼凭借《尘雾家园》一举成名
佩尔曼自身就拥有犹太血统,这让他对二战中犹太人题材的内容一直格外留意。
在确定要把《波斯语课》搬上银幕后,他先自己改编出了一个剧本;
这个用俄语写成的剧本,之后被翻译成英文,最后又翻译成德语。
《波斯语课》这个项目逐渐获得了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三地制片公司的青睐,由三个国家的制片公司共同出品,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
演员方面,饰演犹太人小卷的阿根廷裔法国青年演员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Nahuel Pérez Biscayart )17岁成名,曾获得凯撒奖最佳新人男演员奖,拥有一双深邃的大眼睛,极擅长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复杂情感。
△ 法国青年演员Nahuel Pérez Biscayart出演犹太人小卷
饰演科赫长官的德国演员拉斯·艾丁格(Lars Eidinger)是当今德国演艺界的抗鼎级人物,他2016年曾担任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委员,曾主演德国高分神剧《巴比伦柏林》。
△ 德国知名演员Lars Eidinger在《波斯语课》中出演纳粹军官科赫
这样一群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电影人凑在一块,最终共同制作出了《波斯语课》。
但这也在“冲奥”过程中引起一个问题:
因为《波斯语课》全片都是在白俄罗斯境内拍摄完成的,所以白俄罗斯选择了《波斯语课》作为自己国家的作品,提报给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参选;
但奥斯卡评奖团队审核后发现,《波斯语课》主创团队中白俄罗斯裔参与人数过少,不满足这一奖项的评奖标准。
△ 《波斯语课》主创团队
《波斯语课》的出局不仅是白俄罗斯的遗憾——这是白俄罗斯电影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最近的一次;
更是全球电影的一件憾事,因为这样的佳作竟然与奥斯卡失之交臂了!
唤起你所有对反战佳片的回忆
回看影史,关于二战时期犹太人题材的佳作不少,每一部都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从德国人视角审视德军的罪行;红衣小女孩的陨落唤醒了片中辛德勒的良知,最终完成了他的救赎;
而“笑中带泪”的经典《美丽人生》,以欧洲式喜剧开篇,战争的血腥被藏在浓浓的父爱背后,却越发触目惊心;
《钢琴家》中,代表人性最美好一面的“艺术”,成为抵御人性最黑暗面的“有力武器”;
《黑皮书》里犹太姑娘的“复仇”,让我们看到一段关于女性的反战史诗;
去年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六项奥斯卡奖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改编剧本奖的《乔乔的异想世界》,从德国小男孩乔乔的视角,温柔地带我们一步步在厚重历史中成长......
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切入点,都带给我们震撼和感动。
就像每一部优秀的二战电影一样,《波斯语课》以“小”见“大”,用一个有点离奇的“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背景。
德国军官科赫不是刻板的反面人物,相反地,他人性的一面成为片中最有意思的看点:
科赫之所以那么想学波斯语,就是为了战后能去德黑兰和他哥哥团聚,开一家餐馆,过普通日子。
这样一个“只为混口饭吃”的纳粹军官,对犹太人小卷的态度从怀疑,到后来的几番转折,都体现出在极端的战乱背景下,人性经历的多重考验。
犹太人小卷在求生过程中,对死亡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他身上铭刻着所有二战受害者的缩影,剧本特意安排在电影中没有出现他的姓名,从头到尾他都顶着死者的名字生活。
当科赫用全世界只有两个人能听得懂的语言念出一首美丽的诗时,人性的光明压过了战争的黑暗。
“生”与“死”紧密联系,不刻意对立——这可能是《波斯语课》能收获不少媒体好评的重要原因。
影评人Rich Cline说:
导演创造出一种巧妙又不失时代感的风格,让观众能够专注于演员的出色演绎。
不少媒体也盛赞两位主演,《好莱坞报道》认为两位男主贡献出了“大于生命的表演”;英国《每日星报》评论道:“两位出色的主演让我们着迷”。
作为一部二战影片,《波斯语课》以语言为母题,展开人物间的冲突;
而身为电影作品,《波斯语课》则用一种“电影之美”,连接起了不同观众,让我们能共情于一处。
让我们约好3月19日走进电影院,在“波斯语”里听听那些逝去的名姓,从那道人性的光辉中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