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黑名单,跟华为,性质完全不同---谈美国对工业软件卡脖子的3种方式
3月13日美国华盛顿地方法官发布了一项“禁止令”,暂时禁止了美国将小米公司列入“投资黑名单”。这件事情,让很多人看不懂,不知道小米和华为,有何不同。
正巧也有领导问我卡脖子的方式,我这里简单总结了一下。
美国对工业软件卡脖子的方式,主要有是三种。
第一种直接绝缘。根据瓦格纳协议(前身是巴统协议),对高精尖产品进行直接限制。有些爆炸软件如LS-Dyna就直接在禁止对华出售的名单之中。这种现象一直就存在。
1992年前后,美国EDA软件开始大举进入中国,背后就是巴统解散,导致这类软件不再限供所造成。它的结果就是,直接挤死了中国当时的国产熊猫EDA软件。第一代EDA软件梦断。
第二种是黑名单。通过实体清单EL(Entity List)来限制商业采购。这是我们最常见的断供。
由美国商务部下属的BIS(工业安全局)负责执行,这既是一个情报机构,也是一个执法机构,因此权力比较大。它列出实体清单,将相应公司列入清单之后,所有对这些公司做生意的美国公司,就必须先申请,经审批之后,才能放行。中兴、华为的软件断供,都跟这个实体清单有关。
因此这个断供,严格意义上讲,是“限供”。但美国企业一般会遵守。
与此同时,美国还行使了“长臂管辖”的法则。也就是如果国外的产品,使用了美国供应商的产品,达到一定的比例,则也会限制对实体清单上的企业进行产品供应。
实体清单,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方式。华为困境,缘于此处。这是美国面向头部优秀企业,定向清除的一种战略。
第三种是禁止民涉军。就是限制军事终端使用MEU条令,也就是防止民品军用,以最终用户是否指向军事用途作为统计口径。这也是一类限制清单。小米、中芯国际、商飞等去年中招,都跟这个有关。
如果被列其中,美国供货商,也需要先申请才能通过。这个执行,有很多余地可以周旋。2020年6月,浪潮就被执行了该条款,使得英特尔暂时无法供货,但后期又得以恢复。
现在小米临时解禁,也表明了这种条令的柔性。小米上黑名单,跟华为,性质完全不同。
事实上,无论是哪一种,美国企业都不愿意。背后都有强大的游说团lobby,哪个企业谁不愿意跟中国大市场做生意呢?因此博弈力量也很强大。
当然,美国还有国防部、财政部、投资审查机构等,都可以参与制裁有关。想找茬,总是能找到一条法条,找不到就直接创造一个。这就是强盗逻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