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树,让你想起新疆

清代诗人高鼎有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云烟。”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北半球迎来了春天,新疆也是。

当暮春三月杂花生树,群莺乱舞时,植树节也跟着来了。
   

500

你可能不知道,新疆还有166.5万平方公里的空地正等待着被播种。

每当植树节来临时,新疆人民也会纷纷拿起铁锹和树苗走出家门,播种春天的希望。

那么,你是否了解过眼前这片种满绿树的土地呢?

如果还未曾了解,别犹豫,拿上你的小家伙,和我一起去看看那些镌刻着新疆魂的宝贝们吧!
   

500

“戈壁滩上的卫士”——新疆杨              
             

新疆杨,高15-30米,树冠呈窄圆柱形或尖塔形,树皮为灰白或青灰色,光滑少裂。

新疆杨喜光,不耐荫,耐寒,耐干旱瘠薄的盐碱土。不仅扎根很深,还具有很强的抗风性能,生长也快,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新疆杨树的树型和叶形都很优美,在草坪、庭前、马路旁孤植、丛植,或点缀山石都很合适,还可用作绿篱及基础种植材料。

500

说起杨树,我想到课本里的一篇文章《白杨》:“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笔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白杨》的作者袁鹰和妻子从内地来到艰苦的大西北参与援疆工程,并且把两个儿女也带到了新疆,曾在火车上教育子女:“要做一个像白杨一样的人,即使身处再艰苦的环境都不能被打倒,要迎难而上。”

500

孩子们似懂非懂,但他们来到新疆后知道了这茫茫戈壁滩需要白杨防风固沙,白杨很久很久以前就在这里落地生根了。

白杨生长在新疆,象征着新疆人民在艰苦环境下迎难而上,战胜困难的精神品质。

而这些从祖国各地远赴新疆来参加基层建设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虽没有生在新疆,但他们的青春早已写在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

500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新疆人。这一棵棵挺拔的参天白杨,又何尝不是他们的生命写照呢?
   

500

“死亡之海”——胡杨
           

胡杨,隶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杨柳目杨柳科杨属,是一种天然中型落叶乔木,直径可达1.5米,木质纤细柔软,叶阔大清香。

胡杨耐旱耐涝,有顽强的生命力,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

每当提起胡杨,大家都会无一例外的提到它的“三千年精神”: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胡杨的“三千年情怀”也因此渐渐变成了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代名词。

500

但其实,胡杨还象征着希望与忠诚。
   

塔克拉玛干,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因为有了胡杨,更显神秘与生机。

胡杨生长在干旱地带,只能依靠潜水或河流泛滥水生长,其根系也不得不伸展到很远很深的地方,如果你在沙漠中看到成列的胡杨,就能推断那里曾经有水流过,并以此来明确方向。

可见,胡杨是茫茫大漠中的生命希望。
   

500

除此之外,关于胡杨的的美丽传说你是否听过?

胡杨,在维吾尔语里是“托格拉克”,意为“美丽的树”。

在很久很久以前,传说真心相爱的恋人如果能在这棵三千年不朽的神树面前许下一个最浪漫的誓言,就能在树上找到胡杨因为感动而落下的“眼泪”,如果把这“眼泪”拿回去放进面粉里做成烤馕一起吃下去誓言就会永不崩塌。

500

以上是一则关于爱情的传说,接下来我们换一种角度解读胡杨的“三千年情怀”。

这一次,无关坚持,而是忠诚。
   

胡杨与沙漠脉脉相依、息息相关,生在沙漠、死在沙漠、倒在沙漠。纵使叶已尽、身已枯,也要献给沙漠,那是装点在关山缠绵中的痴爱,是轰轰烈烈的爱恋,更是坦荡的忠诚。

500

500

“菩萨树”——红柳
           

红柳,又叫多枝柽柳,怪柳科柽柳属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枝条细瘦,呈红棕色;披针型叶、长2~5厘米。

红柳具有较强的适应干旱荒漠环境的特征,是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

春天红柳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多种顽症的良药,使许多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因此新疆老百姓又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500

但你曾是否听过“小红柳”的典故呢?

央视主持人大赛中的维吾尔族姑娘依利米努尔·艾麦尔江,把自己比作“小红柳”,她说:“他们是最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青春灌溉着来自沙漠的小红柳,我就是小红柳的一员。”

那么,究竟谁是“小红柳”呢?

500

他们是和红柳一样,饱受着艰苦环境却不投降,勇敢追梦的一群人。

在支教老师们的引领下,“小红柳”没有被沙漠困住,通过学习知识拓宽了自己的认知,通过奋斗走出了沙漠,看到了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

但最终,“小红柳”还是回到了沙漠,因为这里需要他们,需要他们教育和培养出新一代“小红柳”,帮助他们走出去,并以更好的状态“走回来”。

是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
   

500

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不喊累,不叫苦。

因为,他们从来不怕环境艰苦。只怕艰苦的环境渐渐让人丧失追梦的权利与想象未来的勇气。

幸运的是,他们没有被无尽的沙漠剥夺“做梦”的权利,因为有一代代支教老师给予了他们教育和爱的力量。

500

小米谈到自己的语文老师李桂枝时,满眼都是感激之情,要是没有李老师的启蒙,眼界就被永远地限制在这一亩三分地之中,一辈子走不出沙漠。

在李老师的影响之下,小米选择毕业之后“走回来”。

我想,最后让她夺冠的,可能不是过硬的专业本领,只是因为她身上红柳般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作为“小红柳”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500

沙漠,固然荒凉,但“小红柳”的人生永不荒凉!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疆人走出新疆,发扬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与观念,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这片土地,渐渐爱上它。

屏幕前的你,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不妨把视角转移到窗外的树木,仔细聆听一下每棵树背后的故事。

或许,新疆树上的每一圈年轮可能都镌刻着你有所不知的新疆人的精神。

-END-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
     艾克拜尔
   

版      块:生活研究所
   

版      主:史杰
   

作      者:玛依拉
   

校      对:赛比热
   

排      版:凯热麦
   

图      源:网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