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2020年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跨过鸭绿江》?

Richard自由职业者339 人赞同了该回答

今天一口气将电视剧《跨过鸭绿江》1到7集全看了,总体感觉不错,特别是一些细节的描写。比如,将高层出兵决策的矛盾心态很好的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决定出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又如,失去跟彭总联系后的一群高级将领有点群龙无首,处在六神无主的窘境,又不敢向主席汇报说把彭总弄丢了,也很好的展现了出来。说明人都一样,都有举棋不定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喊口号和易如反掌的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又比如,脍炙人口的志愿军军歌的出处在这部剧里也提了。另外感觉情节紧凑,随着进入战争状态,可能更加紧张,即使不是直接看战争的场面,就看看指挥部的作战计划的制定,就有种紧张感。相信下面会越来越好看。

接下来谈谈不足的地方,就算是吹毛求疵吧,但瑕不掩瑜,这是总的评价。

毛主席知道朝鲜战争爆发的那一段,太简单。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看了后,会以为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也是事先知道的。但实际情况是北朝鲜进攻南朝鲜是金日成和斯大林的决定,与主席无关。主席是在战争爆发后,从外媒的报道中才获悉的。这段历史,在电视剧“彭德怀”里有详实的描述。我个人认为,这是前面几集里最大的不足。对唐国强前辈的演技,基本上是无可挑剔的。但这部剧的前两集,总感觉他演的有点生硬不自然,不如在电视剧“延安颂”(也是董亚春导演)演得自然和收放自如。不过后面几集好像进入状态了。看了这么多有革命前辈的电影和电视剧,感觉还是刘劲演的周总理最好,神态最真。这部剧里对周总理的形象刻画,是有很大欠缺的, 这与演周总理的演员有很大的关系。朱老总就不说了,也是”延安颂“里的朱老总,他一坐在那里,就像是一棵定海神针。有关彭老总进入朝鲜走丢 和带电台的卡车走错路。我不知道郑锐和一个神枪手被派出去寻找是否是真实的。因为我还没有在任何以前的记录里看到过有这么一件事;也许我遗漏了一些书籍。如果有朋友知道这是真实的,我就把这个疑问删掉。如果是编导特地虚构加上的,我个人觉得不是特别合适。像这种电视剧,还是应该在忠实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加以改编为妥。大家注意到没有?与郑锐在一起的那个神枪手,他的步枪是带有特殊瞄准装置的专业性质的狙击步枪,而据我所知,当时志愿军,特别是早期入朝的,是没有这种这么专业的狙击步枪的。即使是二级狙击英雄张桃芳,他是1952年入朝的,用的也是一般比较常用的步枪 (见下图)。所以还是有点被神化了。500

5. 军事宣传员到郑锐家给那几个英雄拍照,第二天要登报表彰。但那张照片居然把宣传员自己也拍进去了。有点不可思议。合理的做法是拍两张,一张就那几个救人英雄,第二天放在报上表彰用,另一张就是宣传员也在的那张。这样的处理比较合适。

另外,有些知友认为本片由黑林总之嫌。我并不赞同这种看法。教员打算出兵,是非常希望林总带兵的,但林总是当时主要的反对出兵的高层人员之一,而且是高级指挥官。这部剧,在开会讨论时,只不过反应了当时的情况。同样的场景,在电视剧“彭德怀”里,也有描述。

就像我所说的,我所指出的不足,有点吹毛求疵了,但瑕不掩瑜。这是部相当不错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电视剧,值得一看。接下来估计会更精彩。到时候有机会再更新。

————————————————————————————————————————

一更

今天又看了8-11集。感觉跟我预想的一致。尽管描述39军与美军第一骑兵师的遭遇战,以及38军因为“黑人团”的存在而没完成任务的一些细节,与实际的军史有一些出入,但并不影响这几集的可看性。另外要特别提一下,335团团长范天恩的小警卫员小毛的来历,在这几集里也有提及。实际上那个小警卫员姓王,原先是范天恩在东北火车站"捡"到的一个小乞丐。范天恩将军生前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提起过这件事 。这个小警卫员不是像电视剧里说的,是在松骨峰战斗中牺牲的,而是在汉江南岸被美军飞机轰炸牺牲的。有关这段历史,以及范天恩将军在抗美援朝中的事迹,可参考我的另一个回答(见下链接)。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作战实力有多强?www.zhihu.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更

看完13-17集,还是来吹毛求疵吧。谈谈松骨峰战斗及其他。

首先要说的是,剧中对于松骨峰战斗的描写不太符合史实。松骨峰战斗正面接敌的是一营三连,一连和二连在两边支援。范天恩团长并没有亲自拿着冲锋枪去杀敌(这点下面再谈)。三连长戴如义和指导员杨少成在最后关头烧毁了全部文件,最后两人都壮烈牺牲。指导员杨少成是在被美军包围后,拉响身上的手榴弹而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松骨峰战斗结束后,三连最后只剩6人(还有一说是剩7人)。三连后来被授予“攻守兼备”锦旗并被记集体特等功。所有这些,完全没能在剧里反映出来。松骨峰战斗,是在抗美援朝中一个很重要的战斗,阻敌逃跑及增援。战后美第二师的军官回忆道:“我们甚至看见了增援而来的土耳其坦克上的白色的星星。”但是,在三连打到弹尽粮绝,全连官兵所剩无几的情况下,南北两边的敌军始终没能会合。但大家在剧里所看到的,就是一个非常简化的,千篇一律的,没有任何排兵布阵的战斗场面。在剧中描写的松骨峰战斗,以及飞虎山战斗也一样,范天恩团长都亲自拿着冲锋枪去杀敌。尽管我能理解编导的用心,但与史实太不符了。一般的要求是,营级以及以下的指挥员,要在一线,而团级以及以上的指挥员,要在指挥所,因为要指挥全局。同样地,范天恩团长按要求也是在指挥所的。有关这点,在范天恩将军的一些访谈和回忆记录里,都可以看到。所以,不得不说“范天恩团长亲自拿着冲锋枪去杀敌”这样的描写有些想当然了。松骨峰战斗后下了“一场雪“,不知道编导的用意是什么?有关39军的汽车兵和护士:个人推测说不定还有“爱情故事”在等着呢。个人认为,完成没必要虚构这么一个情节, 太牵强。去掉这个情节,对整局没有任何影响。

看到现在,总体感觉是,有关文戏,比如指挥所里的排兵布阵,岸英加入志愿军,彭总再会议上严厉批评梁兴初将军,等等,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史实。但有关武戏,像具体的战斗场面,太虚,有被神化之嫌。从这点上讲,这部剧,比起其他的革命历史剧,像“长征”,”伟大的转折“, “延安颂”,等,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有可能是因为只有3-4个月的时间准备和拍摄,编导小组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仔细推敲。但是,我认为,与其在一些虚构的情节上下功夫,还不如花时间考虑怎么尽可能地复原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更

看完18-26集,这几集的一个亮点就是李奇微出来了,这角色演得比麦克阿瑟不知要好多少。另外,在西线及汉江南岸的防御战中,剧里重点讲了第50军。确实,第50军顽强阻击敌军,在掩护志愿军主力的撤退中,功不可没。同样地,第38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上面提到的范天恩的335团,基本打光。有关范天恩的335团在汉江南岸的战斗,可参考我上面的一个链接。那是我在回答“志愿军战斗力有多强”这个问题时的回答,专门讲了范天恩将军在抗美援朝的作战事例,其中就有他带领的335团在汉江南岸的战斗。看到长津湖战斗,感慨万千。想想当年本人在加拿大,冬天白天基本就在零下20-30度,晚上更冷。每次出去,尽量穿着厚实。就这样,露在外面的一部分脸,基本是冰凉的。记得有年冬天有次要到一个地方玩,路上车子抛锚,只能下车走,去寻找帮助 (那时还没有手机)。路上突然起暴风雪。能见度极差,而且感觉人站不住,都要被风刮起。没办法行走。后来靠在一个树下,等暴风雪慢慢消退,才走。没有经历过那种严寒环境的人,是很难有这种感同身受的。难以想象志愿军将士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上行走,潜伏,还要忍饥挨饿。志愿军前辈们的战斗精神和战斗力,让人敬仰!

下面继续来吹毛求疵吧。

有关冰雕连:电视剧里,美军的军官,在听到了一个美军翻译的一张从冰雕战士身上发现的小纸条后,发出敬畏志愿军的感叹。而事实是,这个小纸条,不是美军发现的,而是后续部队的战友在寻找冰雕战士们的遗物时,在上海籍战士宋阿毛身上找到的(见下图)。美军的记录是,一群美军看到了冰雕战士,非常震惊他们的壮烈,发出了敬畏志愿军的感叹,而不是在知道小纸条的内容后才发出感叹的。 我不知道导演组为什么非要改编为美军找到小字条,被翻译后,才发出感叹。难道想让美军认同志愿军冰雕战士的爱国情怀?为什么就不能如实地描述呢?500

2. 彭总回国要补给那段戏,剧里描述得比较祥和。而事实是,在会议上一些部委领导只诉自己的困难,互相推诿。彭总是拍了桌子骂了niang的,总理后来打圆场,各部委领导才保证前方物质供应的。

3. 那个50军神枪狙击手,“撞”上了一个美军狙击手。两人是不是要上演一场像“兵临城下”那样的对决?不可思议。有人认为这个神枪狙击手的原型就是张桃芳。我想,那得开多大的玩笑,才能将这两个人等同起来?

不多吐槽了。个人认为,这部剧里没有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完全虚构的,想当然的一些情节,绝对是这个剧的减分项, 就像评论里提到的。像以前的那些革命历史剧,”大决战“,”长征“, 等等,即使是以单个基层士兵或群众为主的主要事件,基本上都能找到真实的记录,有一定的原型。

我倒是很希望能看到2000年拍的“抗美援朝”电视剧,该剧的军事顾问为洪学智将军,当年的志愿军付司令员。 相信会更加贴近真实的抗美援朝,大家也会从不同的侧重点来了解这段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更

29-30集。

这两集主要描述了铁原阻击战。看来导演组是花了不少心血来拍的。铁原阻击战,是第五次战役里,对稳定志愿军的防线的一个极其关键的战斗。傅崇碧将军在整军缺粮少弹,人困马乏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最终不辱使命。在战斗中,蔡长元的师部被炸,蔡长元自己被刨出来,身体多处受伤。战后,傅崇碧将军在医院昏睡4天,暴瘦25斤 。可见战斗之惨烈。总体来看,这剧对于这段由傅崇碧将军率领的志愿军第63军的铁原阻击战的拍摄,还是相当不错的。我得给个赞!

有个小遗憾,就是有关铁原阻击战里,有关8个志愿军战士在铁原地区高台山主峰打阻击时最后不愿当俘虏而英勇跳崖,是由美军提及的。这8个战士的名字是:孟庆修、李炳群、崔学才、贺成玉、张秋昌、罗俊成,翟国灵、侯天佑,其中罗俊成,翟国灵、和侯天佑 有幸活了下来,回归部队 (下面是这三个人的照片)。后来他们被志愿军授予“八勇士”称号。向他们致敬!

500

图: 从左到右依次为翟国灵、侯天佑和罗俊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更

37-39集

这几集主要讲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持续43天,战斗的惨烈难以想象。比如,剧里提到王鲁的警卫连96人去支援一线作战,也提到王鲁牺牲了, 没能到达坑道。剧里没提到的是,从后方到坑道只有1500米,但敌军封锁严密。96人中,71人牺牲在这1500米的路上,最后只有25人到达坑道。在上甘岭战役中,秦基伟的第15军涌现出200多个英雄集体和一万多名战斗英雄,其中38名英雄与敌人同归于尽(名单见下)。王万成是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的原型。在这部剧里也出现了不少原型,像孙占元,胡修道,牛保才,黄继光,邱少云等。向志愿军前辈们致敬!

500

下面继续我的吹毛求疵。

马金宝带来一个苹果的场面,太虚, 太想当然了。一堆人在坑道外聊这么久,分分秒秒就会被敌军当靶子给灭掉。

2. 我还真猜对了,那个第50军的神枪手与美军的狙击手有个”巅峰对决“。看到最后,两个人站起来,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有部关于苏军和德军的狙击手之间战斗的电影里,“兵临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最后,也是两个狙击手几乎是面对面的,苏军狙击手抬枪击毙了德军狙击手。

不过,总得来说,感觉到本剧的编导组是花了不少时间来演绎上甘岭战役的,还是拍得不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更(最后一更)

第40集看完了,金城反击战被一笔带过,有点遗憾。不过最后由志愿军小战士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幕,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下面是我本人对本剧的一些想法兼答一些知友的评论。

1. 有关本剧的定位: “跨过鸭绿江“应该属于革命历史剧,而不是故事片。编导的宗旨也是要“忠于史实”。这也是这部剧引起如此大的关注的主要原因。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是故事片,我是不会关注的。

2. 有关50军神枪手带有瞄准器的狙击步枪入朝是否真实:从我所看到过的有关抗美援朝的史料里,没有提到过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里有瞄准镜的狙击步枪的狙击手。志愿军狙击手基本上是在在战斗相持阶段才出来,当时训练了一批人,刚开始还是叫“头等射手”,打冷枪用的。有知友根据一些材料,推断出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里有瞄准镜的狙击步枪的狙击手是合理的, 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要说的是,推理出来的、想当然的合理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真实存在的。否则,真实的历史就变成五花八门无法考证的了。如果有朋友指出在哪部史料里记载了相关的内容,那就有说服力了。所以,至少到现在,没人能提供相关的史料,我个人也只能认为这个带有瞄准器的狙击步枪的一开始就入朝的第50军神枪手是个完完全全虚构的了。

3. 有关革命历史剧里是否应该有完全虚构的故事:说实话,我对此一直持保留态度。革命历史剧里的完全虚构的故事,很多时候情节会经不起推敲,过于想当然,有时候还会有一定程度的神化,进而会减弱革命历史剧的严肃性。最好的处理方式是用真人真事,可以加以一定的艺术处理。后面的这种手法在许多革命历史剧里都有,很常见。有朋友说虚构的人物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志愿军战士。这话是不假,但是,真实的志愿军个体英雄不也是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志愿军战士嘛。难道真的有人认为只有一个杨根思和黄继光吗?看看上甘岭战役,至少有记录的,就有38个志愿军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同样地,感情戏也一样。并不是说不能有感情戏,但还是希望有真实的人物。以前许多革命历史剧里也有感情戏,但基本都是有真人真事的。有关真实的志愿军战士的感情生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曹玉海,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他原是第三十八军一个营长,解放后退伍到地方,一疗养院的护士成了他的未婚妻。抗美援朝开始后,曹玉海重新要求归队,并承诺抗美援朝胜利后回来结婚。后来,曹玉海没能活着回来。像这么好的真实的题材,完全可以经过一些艺术加工,直接搬上屏幕,让人信服又感人。不需要虚构什么人物,然后让人猜说是莫莫的化身。

总的来讲,这部剧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在于文戏,比如对于司令部里各个高级指挥员的人物塑造以及排兵布阵的细节掌控,很精彩,引人入胜。缺点在于对于一些战斗细节把握不严谨以及一些不切实际的虚构故事。不过,这部剧是近年来少有的从宏观大局来全景系统地描述抗美援朝的剧目,尽管我吐槽不少,但瑕不掩瑜。如果要我给分,我会给8.8分。吐槽的目的,不是要贬低这部剧,更不是要诋毁抗美援朝,而是希望以后能拍出更好更真实的抗美援朝,让大部分民众不需要去查史料就能知道真实的抗美援朝。要知道,有批评,兼听批评,才能进步。

我赞同一个观点: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同样地,我赞同另一个说法:那一代中国人,吃了三代人的苦。正因为有人负重前行,才有如今的岁月静好。

最后,还是那句话,希望能看到2000年拍的由洪学智将军担任军事顾问的“抗美援朝”电视剧,同时也希望将来能拍出更多贴近真实的抗美援朝的剧目,让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丰碑代代相传!

编辑于 01-25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