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有他们自然的小社会,但感觉现在是孩子全面回归家庭了
【本文来自《如何看待人大代表熊思东建议加强性别差异教育,让「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们小时候上学哪儿有那么多讲究那么多区别,全是一锅烩,无非是老师骂男生骂得狠点儿,骂女生时稍微留点儿面子,碰见学习特别差的话也说得一样损。
真正让“男生像男生、女生像女生”的不在课堂或学校内,而是在学校外,在游戏中。我们男生有男生的游戏——弹球、磁片儿、拍洋画、拍三角、滚铁圈,打架;女生有女生的游戏——沙包、抓拐、过家家、跳皮筋儿。大家一起玩儿的有砍包儿和乒乓球。但其实每种游戏都不排外,总有女生跟男生一块儿抓(读音是chua3)磁片儿玩弹球而且手法特别熟练,也始终有一个男生跟女生一起跳皮筋儿而且动作特别轻盈,虽然最开始觉得挺特别,但日子长了大家也都见惯不怪,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当时没有所谓男生女生的问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人工作都忙,根本顾不上管孩子,我们都是散养,一个院儿的孩子自己就形成了小社会,男生女生通过在这个小社会中的各种人际交往各种游戏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某种所谓的性别特质,或者说,在自然的社会生活中,人得到了自然的成长和发展。
现在之所以连孩子的性别特质都得让大人来操心了,就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压缩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孩子全面回归家庭,没有玩伴了,不能磕碰了,没有属于他们的自然的小社会了,他们的社会性别属性当然就模糊了。
加强性别差异教育?七八十年代男女最平等、最不讲性别差异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一代人,在性别特质上没有任何偏差。这就不是教育的事儿。这帮人除了“招待得挺好”,能不能说点儿正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