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三来一补贸易和曹光彪
个人一点浅见,被风闻区置顶了,实在汗颜。那么就多说两句三来一补贸易的开端和曹光彪以及永新集团。
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它最早出现于1978年。“三来一补”企业主要的结构是:由外商提供设备(包括由外商投资建厂房)、原材料、来样,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由中国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力。中外双方对各自不作价以提供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三来一补”企业;中外双方不以“三来一补”企业名义核算,各自记账,以工缴费结算,对“三来一补”企业各负连带责任的。
早在五十年代初美国对中国内地封锁之时,曹光彪就开始与内地做生意。内地改革开放之初,曹光彪于一九七八年来到北京,他上书中央领导人,提出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在内地投资办厂。以补偿贸易的方式与内地合作。经过特批,1978年,他与珠海市达成投资七百四十万港元创办香洲毛纺厂的协议。工厂创办之初,由于工人技术不熟练,次品多,造成严重亏本。但曹光彪知难而进,他对工厂停业整顿,开除了一些表现不良的员工,改变了吃“大锅饭”的制度,实行多劳多得的工资制。结果,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产量也不断上升。原订五年的还本期仅二年半就提前实现了。一九八四年,曹光彪又与该市签订新协定,扩大投资规模,使该厂生产能力再提升百分之五十。
曹光彪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香港工商界,补偿贸易的做法为许多人所仿效,“三来一补”的加工业使中国沿海省份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金。 客观上说,我们国家作为后发的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搞羊吃人的那一套,也不能发动对外战争,剥削殖民地,只能通过自己吃苦耐劳来获取原始资金。
话分两说,三来一补贸易进入新世纪后也逐渐出现了问题,变的不再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国家人民的需求。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逐渐发展,2000年后,由于中国政府对“三来一补”企业的政策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没能引导企业的利益结构发生变化,因此“三来一补”的企业结构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不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发展。例如:1)较多“三来一补”企业对中国政府“出口退税补贴”依赖较大而不注重外销利润的获取,如耐克鞋、阿迪达斯鞋的出口价格只有40~50美元,而外商卖到国外市场后销售价达到90~120美元,巨额利润悉数由外商获得;2)不少“三来一补”企业中的中方股东逐步将经营管理权放手交到外方股东手中,缺乏创建自主品牌和“本地化”“国产化”的动力;3)企业在雇用员工方面违背中国劳动政策低价雇用员工,较多企业甚至不能提供基本的劳动保护,使得大量内陆到珠江三角洲打工的年轻人身体得上“职业病”甚至遭受终身的损伤;4)对环境的破坏严重;5)“三来一补”企业将产品超低价销售给外商引发外国政府征收巨额惩罚性关税。尤其0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家各级政府也在想办法改变这一状况。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我们国家的自主品牌才真正的具备和国际品牌同台竞争的实力。
所以个人观点,一件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国家产业发展到现在,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能说吃包子吃到第四个饱了,那么前三个就不要吃了。我们国家制造业在有些门类,尤其高精尖还存在一定弱项,要坚持开放,引进,消化,吸收,才能带动全产业链升级。幸运的是党和政府早早做了布局,在争夺新技术的制高点上始终走在前列。而一些港台企业往往由于没有类似指导,在市场的大潮中逐渐衰败。
永新公司在纺织业的现状就是如此。在上世纪8,90年代,永新集团在纺织行业如日中天,以永新在毛里求斯的工厂为例。毛里求斯作为印度洋中的一个小岛国,到现在不过120多万人口。永新集团在毛里求斯的纺织厂,从1家,发展到多的时候14家,全国近1%的人口都在这家企业里工作,永新集团的采购的设备,甚至可以从机场下飞机直接拉到工厂而不经过海关。同时,永新集团又从香港和内地挖掘了大批当时国有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其中多有新进口设备管理和出国培训的经验。借助新技术和低劳动力成本以及地缘因素,永新集团打开了欧美市场的大门,赚的盆满钵满。但港台资本家的局限,并不投资进行产业升级,发展新技术,而是一味压榨工人,繁重的劳动,低劣的伙食。最终在2000左右,由于一次事故造成的2人工伤成为劳资双方矛盾爆发的导火索,演变成波及全岛的2万人大罢工。加上市场因素,永新集团在毛里求斯的业务走上下坡路,并于2003年彻底关停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