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会欢迎韩流吗?
2月3日,有微博网友翻译了一则韩国网站的新闻,标题是“李秀满:K-pop将是中国的第二个复兴时期”。
新闻中,韩国SM娱乐公司总制作人李秀满表示:“K-pop将在中国面临第二次复兴”、“我们国家是制作人之国”、“我梦想成为领先的全球文化的领导者。”
同时,李秀满说“中国必须重新给韩流开门。”
李秀满还提到:“中国应该努力成为接受我们的,使之崭新并向世界展示的‘亚洲好莱坞’ 。”
此言论一出,立刻引来了无数网友的不满,甚至把李秀满骂上了热搜。
然而,有媒体对比了原视频,李秀满的原话是:
“中国市场是巨大的,希望中国接受他们(韩国)就如同接受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一样,大家创造出跨界的内容,进一步发展而一起创造世界第一的时代。”
显然,韩媒所说的“中国必须给韩流开门”是记者的结论,并非李秀满自己的话。
虽然澄清了争议言论,但网友依旧对此不满。
曾经风光无限的K-pop怎么就沦落到现在不受欢迎的程度?
1
在讨论K-pop之前,先要了解李秀满是谁。
1952年,李秀满出生于韩国首尔,是韩国知名的歌手、娱乐制作人、企业家。
1971年,他作为歌手出道,之后获得过“新人歌手奖”、“十大歌手奖”。
1981年,李秀满前往美国留学,回国后又作为歌手、广播主持人和电视主持人继续活动。
1995年,他正式成立“S.M.Entertainment”。
1996年,H.O.T.作为SM公司的第一组艺人出道并大获成功,之后SM公司打造了BoA(宝儿)、东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时代、EXO 等众多韩流偶像组合。后期公司逐渐摸索出一套经纪公司挖掘艺人、培训艺人、包装艺人的完整造星流程,被称为韩国“最大的造星工厂”。
除了偶像产业,SM还持有多家演员经纪公司和模特经纪公司的股份,不断扩大的产业版图也让SM公司成为了韩国娱乐圈第一大经纪公司。
《福布斯》曾形容SM公司是K-pop的创造者,可见其在韩国娱乐圈的地位。
因为SM公司的成功,2005年李秀满被韩国杂志《时事日报》选为“韩国演艺圈最有有影响力的人物”,2008年获得金唱片赏的制作人奖和2011年韩国大众文化艺术赏的杰出成就文化勋章。
正是因为李秀满“韩流教父”一般的地位,他的发言才会在网上引起这么大的讨论。
2
很多人了解K-pop,大概就是从SM公司培养的韩流偶像开始的。
K-pop指的是源自韩国的流行音乐,这类音乐融合了舞曲、现代节奏蓝调、流行电音、嘻哈等音乐风格。洗脑的音乐再加上年轻的面孔和好看的舞蹈,K-pop在韩国本土收到欢迎。
21世纪初,由于本土市场已经饱和,韩国娱乐巨头纷纷将目标瞄准周边国家。
2008年,SM公司在当红组合Super Junior 的基础上,成立小分队 Super Junior-M,而M的含义就是Mandarin(普通话)。
SJ-M其中有三名中国成员,包括周觅、Henry刘宪华以及在韩出道的第一位中国成员韩庚。
SJ-M在中国出道的首张专辑,选择了SJ第一首单曲《U》的中文版作为主打歌曲。专辑中还有加入了《至少还有你》这首林忆莲经典的歌曲。通过经典歌曲的熟悉旋律打开中国市场无疑是一个便利又省钱的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2008年正式出道后, SJ-M参加了许多知名电视台的节目,包括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组合很快就在内地有了知名度。
随后几年,Super Junior的《Sorry Sorry》、Wonder Girls的《Nobody》、少女时代的《Gee》、以及PSY鸟叔的《江南style》,这些爆红的韩曲都在助推着K-pop在内地的传播发展。
尝到甜头的韩流公司纷纷在中国市场发力。
2012年SM公司成立EXO,直接分为EXO-K和EXO-M,后者为中国分队,有四名中国成员,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归国四子:吴亦凡,鹿晗,张艺兴,黄子韬。
和SM公司并列三大经纪公司的YG,虽然产量不高,但是主打男团BIGBANG自2006年之后人气一直持续高涨。2016年BIGBANG在中国巡演时,深圳站门票最多开出了12万的天价。
3
然而,2016年韩国“萨德事件”让中韩关系趋冷,火爆的K-pop立刻降温。
与此同时,韩媒不断炒作中国将要出台“限韩令”的消息。当时,《首尔经济日报》8月4日宣称,中国广电总局将颁布政策:禁止韩国团体在中国演出;停止新的韩国文化产业公司投资;停止韩国偶像团体面向1万名以上观众演出等。
当记者在外交部记者上提问是否存在类似的政策时,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
首先,我没有听说所谓的“限韩令”。第二,中方对中韩之间的人文交流一直持积极态度。但相信大家也理解,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是需要有民意基础的。第三,中方坚决反对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一立场也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民众也对此表达了不满,相信有关方面也应该注意到了这种情绪。
虽然没有明令禁止,但是韩流的热度明显减退。
除了韩国偶像团体不能再到中国开演唱会,在中国活动的韩国艺人工作全部暂停,已经在节目中出现的被打码或者删减。
53部涉韩影视剧被禁播,还有一批来自韩国的综艺改头换面,《我是歌手》改名《歌手》,《奔跑吧!兄弟》改名《奔跑吧》,《了不起的挑战》改名《我们的挑战》,似乎都是想和韩国划清界限。
根据数据统计,韩国文化产业出口占比70%左右,其中一半是出口中国。“萨德事件”之后,韩国CJ、SM、JYP、YG四大娱乐公司总市值下降361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1.5亿元。
这几年虽然还是有零星的韩国艺人来中国活动,但是大体上还是看不到韩国艺人在内地活动。演唱会依旧没法举办,韩国艺人也不能参加综艺活动。很多眼尖的网友发现,从去年开始,很多韩国艺人的微博都停止了更新。
4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年。
在1月1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有媒体提问关于“韩中文化交流年”的问题,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回复信息量很大。
据我了解,“韩中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由韩国民间团体和机构主导成立,包括政界在内的一些友好人士积极参与,目的是促进中韩交流合作。我们欢迎两国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中韩友好事业。
中韩互为重要近邻和合作伙伴。2022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2021年和2022年是两国“文化交流年”。据我了解,“韩中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由韩国民间团体和机构主导成立,包括政界在内的一些友好人士积极参与,目的是促进中韩交流合作。我们欢迎两国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中韩友好事业。
5
最后,想和大家讨论下,中国还会欢迎韩流吗?我认为不会了。
其一就是中国自身偶像产业的发展。
2018年《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播出,让多家公司看到了内地偶像产业的蓝海。
一时间多个偶像团体并起,内娱粉丝眼花缭乱。
粉丝们终于知道:原来我们自己也有这么多好看,实力又好的小哥哥小姐姐。
比起以前不是喜欢EXO就是喜欢BIGBANG,内娱偶像给了粉丝更多选择的机会。
开始关注内地偶像之后,追星没有了语言上的限制,粉丝参加见面会、投票、打榜都变得方便了很多,于是越来越多的粉丝就把追星重点放在了内地娱乐圈。
其二就是韩国艺人自己的行为。
虽然艺人不能来中国参加活动,但是在微博上却依旧可以营销和包装。以女团BLACKPINK为例,2020年6月26日组合回归当天,BP一共上了7个热搜。
后续打榜获得一位又再次以“BLACKPINK一位”登上热搜。这也让很多网友质疑是不是在热搜上营销。
除了无关痛痒的热搜,在不合时宜的时间上热搜则会引起更大的争议。
19年国庆时,热搜中有“Jennie看秀生图”。
20年7月7号高考,“Lisa红发”又上了热搜。
即使是对这个团有好感的网友,看到如此多的营销之后,也会喜欢不起来了。
更严重的行为是某些韩国艺人做不到尊重中国。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B站这些社交平台依然有很多韩国艺人或者博主入驻。中国网友欢迎全世界的朋友来到这里分享有趣的事情。但是,有些韩国艺人和博主却做出一些伤害两国感情的事。
19年11月Super Junior成员崔始源在推特上点赞《朝鲜日报》发布的支持香港废青的文章,引发中国粉丝不满。
最后,百度崔始源吧宣布解散,表示:“源吧始于小爱,终于大爱。”
今年,在中国赚钱的吃播博主Hamzy,在B站已经是粉丝超过303万的美食区up主,却在Youtube点赞带有“辱华”词句的评论引起轩然大波。
之后Hamzy再多个平台发文道歉,后来又直播道歉,但在直播中却表现得毫无歉意。
结果就是,所属的中国公司宣布解除与其的合作关系,Hamzy在B站也狂掉50w粉丝。
在中国偶像产业空白的时代,K-pop组合依靠制作精良的组合和舞台在中国走红并不意外。
但现在,内娱偶像都已经井喷式的发展了,全网粉丝还能分给韩国爱豆多少时间和精力呢?
正如耿爽所说,我们当然欢迎互相尊重的文化交流。
但如果没有诚意还想“捞钱”,我们只能奉上一句:“出门右转,走好不送。”
标题就有问题,
“中国”指什么?是十四亿中国人吗?如果是,中国就从未欢迎过,谈何“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