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泽岸边工业城 5000年前的中国制造

《考古》杂志2018年第9期登载了湖北石家河遗址的最新发掘结果:

湖北天门市石家河古城三房湾遗址2016年发掘简报

根据勘探情况,整个三房湾东台地南北长106、东西宽52米,近5510平方米的范围内均为含陶杯文化层。含陶杯地层堆积最厚处2.4米,最薄处1.2米,平均超过2米,目前的发掘区发掘厚度仅1.2米,以下仍有1~1.5米厚的含陶杯文化层堆积。以RT9251为例,20平方米范围内第2~6层出土的陶杯数量分别为198、663、212、661、2344件,合计4078件。第6层及以下仍未发掘的含陶杯地层要厚于已发掘部分,陶杯数量大概不会低于4078件。因此,RT9251仅20平方米范围内埋藏的红陶杯数量可能就不少于8156件,平均每平方米埋藏陶杯407件。据此推算整个三房湾制陶区5510平方米范围内埋藏的红陶杯数量可能会达到惊人的2242570件。

500

 三房湾遗址发掘现场

200多万个陶杯是什么概念呢?石器时代的社会比较穷困,没有喝“摔碗酒”的爱好。这些陶杯只可能是制造过程中破损的残品,或是因为自然灾害损失的库存。200万残杯,对应的可能是数千万甚至近亿件成品——在石家河古城繁盛的年代,全世界人口不过两三千万,如果有合适的运输工具,三房湾陶器作坊可以让全体人类用同样的陶杯祝酒。无论是看相对比例还是绝对数量,这都是世界级的工业中心。

当然,当时还没有欧亚铁路和远洋轮船,石家河的陶器不可能卖到地球另一端。200万个残杯也不是一年造出来的,而是几百年的生产积累而成。但无论如何,这座遗址肯定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城,而是史前的制造业中心。同时,为了把如此之多的陶器远销外地,石家河周边必然有一个非常发达的商业网络。在更多的遗址发掘出来之前,我们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工商业城市。


1内陆港口 航海城邦

史前时代人口稀疏,没有金属工具,开山凿岩非常艰难,甚至大面积砍伐森林都不容易。

在山地起伏、(东部)平原密林阻隔下,运货代价很大。更何况此时马还没有被中国人驯化,陆地商路几乎是不存在的。石家河古城身处内陆,坐落大洪山余脉中,这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杯子是如何运出去的呢?

这需要考察古代地形才能解释。

打开中国地形图,从湖北到江西,在洞庭湖、大别山之间,有一片南方罕见的连片绿色,中间没有任何黄色丘陵台地。这就是两湖平原——古云梦泽遗址。中国东部的地质运动导致这一带缓慢下陷。而长江、汉江上游的农民还没有金属工具,不会制造太多的水土流失,也就没有足够的泥沙来淤平这个洼地。所以,这一带形成了方圆千里的湖泊-沼泽区,水路交通非常便捷。相当于中国内陆的“地中海”。直到最近一二百年,洪水还经常整体淹没这一地区。

500

1870年洪水淹没范围

500

石家河古城考古遗址和其他城邦的关系

500

两湖平原和石家河

上图中的红色五角星位置,就是大洪山南麓的石家河古城。它和其他史前长江中游遗址一样,都是云梦泽西北侧的港口城邦。

通过对不同深度的土层进行历史发掘,可以推断遗址的历史宏观演进概况。石家河附近的钟桥遗址,地层剖面如下:

500

钟桥遗址地层剖面概况

具体到石家河古城遗址,这个古城的宏大曾经超出考古人员的想象。在走访过程中,村民曾经说古城西侧的堆土堤堰是20世纪修建的现代水利工程,但考古人员很快意识到,所谓堤堰,是古城墙的残体,剥蚀5000年后,依然可以当作现代水坝使用。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一座5000年前超级古城的历史面貌展现出来:

500

石家河城址地势图

 

500

石家河城址平面

在石家河古城中心,还有更早的屈家岭文化堆积层,其中发掘出了距今超过5000年的谭家岭古城,证明古城有连续上千年的繁荣期。这200多万个陶杯残体,就是在古城西南侧角的三房湾发现的。


2上古都市

在屈家岭文化时期,谭家岭古城规模已经超过26万平方米,就目前的考古研究来看,是当时全中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市”。到了石家河文化时期,城垣内面积达到132万平方米,如果算入城壕范围,则有180万平方米(1.8平方公里),堪称中国“上古第一城”。

石家河文化是中国史前石器时代的颠峰,这与石材分布直接相关。当代石家河这个地名,就源于近代的采石场与内河码头。可以想象5000年前,石家河先民就已经发现了水路和工商业发展的相关性。

在屈家岭文化期间,城里满是独立房屋,房内大多设灶,周围有垃圾坑,说明家庭已经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大多数墓葬大没有随葬品,小孩早夭一般用瓮棺埋在房屋周围,但少部分家庭连瓮棺中都出现了随葬品,这意味着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与一定程度的阶级分化。

到了石家河文化期间,石家河居民的房屋内大多有储物室,说明已经产生了家庭私有制;城市遗址也有了清晰的规划布局,划分出功能明确的祭祀区、墓葬区、居民区,还有前面提到的手工作坊区。城内聚落人口达到3~5万人,城外还环绕有20~30个聚落,几乎相当于20世纪中国的一个县。

具体来说,城市中央的谭家岭,连续上千年被选为居住区,西北的邓家湾为墓葬区,两者之间是印信台遗址,经考古确认为祭祀区。南侧三房湾及城垣外的肖家屋脊,是另两处次要祭祀场所。在印信台,考古人员发现了极为罕见的“套缸”,作为宗教建筑的环绕装饰。印信台台基边沿还发现了瓮棺、扣碗、立缸、土坑等多种墓葬。正如2000年后的中国人用(青铜)鼎来炫耀国家的富足,祭祀区大量使用陶器,也是这个工商业中心对自身经济能力的炫耀。

500

印信台遗址套缸

 

500

印信台遗址瓮棺与扣碗

 

500

印信台出土玉人头像

石家河遗址还有很多精美玉器,大都属于祭祀用品,反映该古城曾有复杂的宗教祭祀活动。这里可能不仅仅是工商业中心,而且是云梦泽区域乃至整个长江中游平原的宗教、文化、权力中心。

本次重点发掘的三房湾区,已发掘出两处陶窑,且有大量制陶活动遗迹。从土层所属年代来看,大多为石家河文化晚期。在屈家岭文化,石家河居民主要靠徒手捏制陶器,用陶轮的案例不多。到了石家河文化期,制陶业已普及了陶轮,而且制陶作坊内部已经高度分化,部分作坊开始生产单一型号的陶器,走量产路线,可见外界存在庞大的倾销市场。从中国其他地区的考古发掘结果来看,石家河的陶器的确分布很广,湖北、河南等地都有使用。

500

石家河古城三房湾堆积红陶杯,规整形状说明是陶轮生产

繁盛的城市需要严密的保卫。石家河古城外面有完整的城墙,墙基宽达50米,墙顶宽4~5米,高6米,累计用土76万立方米。考虑到塌陷和损坏,原始的城墙土方量可能要再翻几倍。在没有铁器的时代,如此庞大的夯土也是一个超级工程,说明城市已经有强大的统治者,以及严密的统治秩序。虽然没有金属和文字,但石家河古城已经踏上了文明的门槛。


3史前大中国

从屈家岭文化到石家河文化,黄河、长江流域文化格局变动如下:

500

仰韶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文化格局

 

500

龙山时代早期(距今约4600年)文化格局

 

500

龙山时代前期文化格局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古文明进入青铜时代的标志,而二里头文化一般被认为是(洛阳)王湾三期文化的直系继承者。王湾三期后期文化的技术细节又主要继承了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石家河古城绝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文化标志。

虽然中国的史前考古并不完全支持三皇五帝等上古神话,但学界一般认为,石家河代表的长江中游古文化,和历史传说中的“三苗”有很大关系。尧、舜、禹代表了(西)北方相对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南下扩张,逐渐把云梦泽周边山麓的经济城邦融入中原文化系统。直到东周的秦楚争霸,这一对抗还在以新的方式持续。

500

延续几千年的争斗,北方文化在军事上胜出,但显然长江中游人口在经济和手工业技术上影响力更大。在比对石家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不妨称之为“夏”)的文物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二里头文化与良渚文化相似的只有1个类型,与大汶口、龙山文化相似的有9个类型,与石家河文化早期相似的文物有42个类型!

所以,中原文明的技术和工商业,很大程度上源于云梦泽边缘。石家河陶器作坊区的200万个陶杯,可以视为“中国制造”的源头。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