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 22 岁女子长期过量喝奶茶进ICU,血糖值过高,奶茶喝多少会有危险?

并不是为奶茶叫好,毫无疑问,不加节制地喝任何饮品肯定是不好的(包括长期无节制饮用市面上的奶茶)。

但是在这个新闻标题里「喝奶茶」并不是原罪。

@手抖毛大夫已经很详尽地解释了这个新闻的标题党特征及为什么患者本身可能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原因。我这里再总结和补充些内容,特别是这类新闻的写作套路。

说白了,这个新闻里是抛开了前提直接说结论。

新闻中强调危害的是「长期」➕「过量」饮用,此外标题党还忽略一个前提,这个患者22岁,从年龄上也首先考虑1型糖尿病患者,(至于其他原因前文说过在毛大夫高赞回答中已有说明),所以如果把奶茶换成巧克力、冰淇凌、蜂蜜等糖分高的食物不加控制的暴饮暴食,依然也可能造成这种危害。

500

来自原文报道

这年头,以善意为名制造一个健康谣言很简单。

目前网上的健康谣言在我看来,主要可以归为两种方式:

1.跳出前提说结论。

以这次新闻为例,初衷是好的,但是有些营销号,把整篇新闻截下来仅剩标题和导语,断章取义式过度科普,最后变成了

「喝奶茶不好,你看她把血液都喝成乳白色了。」

拜托,「乳白色」指的不是血糖,是指血脂。

专业上我们称之为「乳糜血」,  这是指血脂升高严重的患者,血液中可含有大量的乳糜微粒,外观呈白色混浊样,即临床所谓的「乳糜血」(Chylomicronemia)

无独有偶,之前也有个类似的新闻,是说外卖把血浆变成猪油色。

如何看待一日三餐全靠外卖,年轻姑娘血浆变成猪油色这一则新闻?作者:元宿six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8403941/answer/1667515605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两个新闻写法是不是都差不多?但别只看写法。

在这个新闻中的因果关系中,它们都是果,而不是因。

不是因为喝出「乳糜血」,所以酮症酸中毒,而是因为酮症酸中毒,才导致乳糜血(乳白色血液)。

所以,变味的科普危害不在于夸张,还在于误导重点。

它本应该告诉大众什么是「乳糜血」,告诉大众吃外卖或喝奶茶为什么不能过量,告诉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吃,告诉大家别以为少糖就没事了,脂肪(非脱脂牛奶)多了照样容易高血脂,容易变造成生理性乳糜血。

500

但这些新闻转载后(不是说源新闻,最初的采访我觉得是好意的)没有解释「为什么」,反而变本加厉的挖掘更多「是什么」的令人拍案惊奇的标题。

如奶茶喝多了会堵塞血管???

500

奶茶喝多了会杀精???

500

奶茶喝多了会长胡须???

500

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抛开前提抛结论的健康谣言。

退一百步,喝水也可以导致碱中毒,但是正常情况下,人体自身存在反馈调节机制,还没等到饮用过量水导致中毒,大脑就会下达指令停止了。

但如果这个人本身处于一个免疫力低下的状态,昏迷、运动后或者其他异常状态,也有可能导致碱中毒。

2.把研究的「相关性」当「因果性」报道。

此外,把研究的相关性文献放大报道,疯狂暗示读者「相关性意味着具有因果关系」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举个之前的例子

男子跳化粪池救 3 岁娃留后遗症需长期吃药,为何会留下后遗症?类似情况是否应当给予适当的社会补偿?

喝奶茶容易得糖尿病吗?可乐能喝出尿毒症吗?跳入化粪池就会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吗?

如果直接常识来看,可能你会给予否定,但是定向地把数据整理出来,报道出来的答案就不一定了。

科学上很严谨,如果喝奶茶和患糖尿病确有相关,研究人员会如实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会说两者存在相关性,但如果问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

我们会说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还未有证据表明奶茶能喝出糖尿病。

而到了媒体上报道,就直接只报道了两者相关性,而大众并不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甚至以为「相关」就等于「因果」。

其实「相关性」在科研上十分常见,基本每个人大学统计学都会教过,变量间的关系,通俗的说就只是有相关联,有关系。

例如跳入化粪池和高血压这两件事确实先后发生了,喝奶茶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可能有相关,如果多起这种现象出现,那么我们还能讨论它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就如有研究发现喝咖啡与患阿尔茨海默症呈负相关。

所以如果从流行病学、逻辑学上讲,相关性有4种可能:

1.因果关系;

2.果因关系;

3.平行关系-检验出来相关,实际不相关;

4.两者无关。

甚至这些关系还可以是间接相关的。

不管是哪种情况,医学上的研究需要通过足够多的实验和样本来分析,但新闻往往并不会向你解释这「某某相关」背后的逻辑。

所以在网上看健康报道,尤其这两种形式的报道时,一定别被误导了。

作者:元宿

本文首发于知乎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