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片里也能做出意识形态的道场?看美国大片如何化人细无声

新冠疫情期间猫在家上网看了一些片子,新的老的都有,看完有些感慨。

一部电影若没有信仰和价值观的支撑,就如同一个人丢了灵魂,徒有浮华离奇的情节,不可能真正打动观众。中国电影从技术角度来看已经有很大的提升,一些大片直追好莱坞的大场面和特效,明星加持更是不在话下;但是致命的弱点是普遍欠缺灵魂、欠缺中国立场、内涵苍白、境界低下。

先简单介绍一部经典美国恐怖片《小岛惊魂》,绝对值得一看,情节大致如下:

二战结束,女主格蕾丝在英伦的小岛上独自抚养一对儿女,耐心等待丈夫从战场上归来。儿女怕光,受到光照会发病,因此家里的窗帘常年拉得严严实实。就在这样一间阴暗的古宅里,格蕾丝迎来了三个新仆人。这三个人到来之后,却让格蕾丝寒了心——窗帘经常被拉开,门无故被打开,钢琴自动发声,而她的女儿说,在房间里经常可以看见陌生男人。格蕾丝陷入了精神紧张的状态,不明白怪事为何屡屡发生,不明白丈夫为何迟迟未归,而天气也总是灰蒙蒙的。而她最后终于醒悟,所有的惊恐,其实都来源于自己,但是事情已经不可逆转(其实一家三口都已经死了,只是她们没有意识到而已。死亡的原因是格蕾丝在漫长的等待后,听到丈夫战死的噩耗,发疯用枕头捂死儿子和女儿,而自己也开枪自杀)。

这部片子其实可以算一部小成本的室内剧,情节全部在一座老宅子展开,既没有很多人期盼的大场面,也没有巨星加持,特效也不多。但就这么一部平常的恐怖片,豆瓣评分8.1,深受好评。原因此处不表,此处只聊聊其中几个感想。

一、反战、反战,从战争中打出来的新中国,电影人反战要反倒什么时候?

很多国产商业电影一味表现战争的残忍性,回避战争的性质和正面意义。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亦有立场之分。战争不是一帮人不知为啥被长官喊来毫无意义地疯狂厮打。例如冯小刚的《芳华》表现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丝毫没有拍出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这场战争的应有立场,一味用战争的荒谬来表现女主的超凡脱俗和受害综合症。我是在小题大作吗?外国人是怎么在电影中表现自己的战争呢?请看《小岛惊魂》中与战争有关的不多几处台词:

1、优酷版36’

女主对女仆:我住这都五年了,没让一个纳粹进来过,居然有人敢明目张胆地乱闯!

(不经意间表现英国人民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纳粹敌人的憎恶)

2、优酷版46'5'’

儿子:妈咪,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妈妈:战争结束就回来.

儿子:他为什么要去打仗?又没人欺负我们.

妈妈:爸爸...他去打仗是因为他很勇敢,他不想让德国人作威作福

(一段对话包含英雄主义的价值观,顺便踩一下德国敌人。爱儿女,爱丈夫,爱国家,恨敌人,爱憎分明不含糊,不搞价值观的虚无主义,借女主之口暗示勇敢是英国男人的应有品质,试问陆导能吗?)

500

3、优酷版59'35''(爸爸的鬼魂回来后,妈咪和两个孩子午餐)

女儿:妈咪,战死的人都去哪里?

妈妈:真是好问题,要看情况。

儿子:什么情况?

妈妈:是看帮好人还是坏人打仗。比方你爸爸帮英国,就是好人

女儿(疑惑地):你怎么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妈妈:噗。你问够了,该吃饭了。反正你不用打仗

(不好意思,还是由外国人告诉我们: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人有好坏之分,打坏人的战争是好的战争)

各位看官,请注意这是一部恐怖片,而不是一部教育宣传片。但是难得可贵的正是西方电影人能够在这样一部恐怖片中,巧妙植入高尚的价值观,从而引起观众的某种共鸣。涉及价值观引导的台词在整部影片中就那几句,但就是那不经意的几句话,配上演员的专业表演,观众就在无意识状态下灌输了一种正面的价值,从而让电影的意义瞬间升华。

稀奇哈,一部恐怖片还能承载这样积极的社会价值?中国电影人能学到点什么?

看过不少国产恐怖片,除了恐怖就是恐怖,最多还有一点男女小情调,几乎不触及任何时代和社会背景,内涵苍白,如同嚼蜡。可以这么说,很多国产恐怖片稍微修改一下人物名称、地名等元素,观众几乎看不出是哪国制作、发生在哪个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电影,你可以说它是韩国的,也可以说它是泰国的,东亚哪个国家都行,总之就一脱离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行尸走肉。观众不都是傻瓜,观众会用人民币来投票的。好的电影,浮光掠影之后能令人思考,促进人性的升华而不是沉沦、无聊。电影如同食品,有营养的食品和垃圾食品,观众是分得清的。

二、中国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孱弱,而好莱坞电影总能塑造健康而强大的西方人形象(允许有缺点,但缺点必须服务于更加强大的优点)!

要评价中国电影里中国人的基本形象,一个字就是:弱。有时候为了迎合一些人的口味,还可以加两个词:逗逼、猥琐。有时是逗逼,有时是猥琐,有时是两者兼而有之(《唐人街探案》中的唐仁形象为代表)。国产电影中的中国人,不管长的五大三粗还是文质彬彬,一概表现出两弱:一是体格弱,一奔跑就是气喘吁吁,有点危险有点痛苦就是各种龇牙咧嘴痛苦不堪的夸张镜头;二是精神气质弱,这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各位看官自己去看片体会(注意体会人物的境界、格局和意志力)。人们看电影,主流需求还是审美,人性主流都是喜欢强者,奇怪很多国产商业电影为什么总是热衷于塑造弱爆(要么精神气质上、要么体质上)的中国人形象?

再看《小岛惊魂》。片中女主面对突如其来的未知恐怖事件,短暂惊慌之后果断抄起枪,坚定地走向未知的恐怖房间,沉着地搜索过去。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有人性的弱点(单身妈妈的恐惧),但更多地是刻画女主的坚强和斗志。

500

反观国产片,类似场景多半是着力刻画人物惊恐绝望的眼神、苦主们抱头抽泣甚至瘫软在地,毫无反抗意识,唉,弱啊!

此外,《小岛惊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无论是高贵如女主,还是卑微如男女老仆,都有不卑不亢的精神气质,且不说衣着得体、富有教养、痴情而坚强的女主,就说两个老仆人吧,虽说地位低下,但是穿着也是干净得体(二战刚刚结束的英国可不是什么物质丰富的时代),位卑而不失尊严,说话有板有眼,尤其是各种专业、敬业,把有内涵、有精神、有气质的大写的“人”呈现给观众,令人印象深刻。不多的男仆镜头总是在打扫庭院或者专心地干着农活,此情此景,爱岗敬业、专业操守的劳动价值观不是玩虚的,确是家政行业的好典型!这样的配角形象,观众潜意识中仍然要给他们点个赞:强。

反观国产电影,除了少数电影里的主角形象还比较正面,多数人物形象都显得苍白、渺小和各种不堪。此处不必细说,列位看官可参看《九层妖塔》再下结论:尤其是最有力量的终极大Boss,竟然是一个叫Shirely的神秘美国女人,这样类似的人物设定如果是偶尔一部国产片还可以接受,但是很多国产商业片普遍不能塑造正面、健康、强大、专业、自信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男人形象,这算不算是中国电影界的文化不自信呢?

中国是一个五千年历史的大国文明,中国人如果没有足够优秀的文化品质,能持续五千年而且一次次再造辉煌吗?恐怕早就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如同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等一蹶不振。随着中国的崛起,国民自信度也达到新的高度,这是历史的真实也是现实的真实。电影人理应反映这个真实,而不是故意无视这个真实甚至反其道而表现之。观察其它国家,很不幸它们没有中国这么豪华的历史和现实,但是它们的文人却懂得自觉地超越真实塑造其国人形象例如韩国(光鲜亮丽的《大长今》了解下),这是文人应有的文化自觉和社会承担。

中国人在电影世界中的标签不应该是无信仰、无是非观、野蛮粗俗肮胀软弱和逗逼。什么时候中国的文人才能够重拾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什么时候中国电影人能够用他们的作品为观众塑造出一个健康、自尊、自信、专业、强大的中国人群体形象?期盼。

对比之下陆川的《九层妖塔》,有名著《鬼吹灯》的脚本,大场面大制作,大名星加持(姚晨?),中国西部壮丽自然风光(昆仑山、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些元素的机械堆砌能成为一部好电影吗?电影可不可以没有灵魂?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究竟是什么?豆瓣评分4.3分给出了观众的答案。

三、最后聊聊信仰那点事。

很多国产电影不敢触及信仰和价值观,尤其是当代中国主流信仰和价值观,时代的最强音他们不去把握,数亿中国人在一代人之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通过奋发图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过上自己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总体而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是积极的、乐观的、朝气蓬勃的。而很多电影人刻意去时代特征、去意识形态,他们以为自己很现代,其实境界很Low。

西方电影是这样的吗?以《小岛惊魂》为例,片中大量女主教育儿女的场景,女主的信仰和价值观教育贯穿在她对儿女的教育中,场面虔诚而庄严(思考题:观众为什么不觉得女主的行为是说教?)

以上只代表个人看法,欢迎朋友们讨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