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一天写给同一个人的三封信

     因为工作需要,假期在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 

     熟悉一点掌故的人都知道:一代伟人毛泽东,常年养成了一个“不良”习惯,就是晚上工作,白天睡觉。

     电影《大进军——大战宁沪杭》的结尾,毛泽东在山坡上看日落,周恩来走来请示工作,有些不解毛泽东一个人在这儿干什么,毛泽东望着太阳说:           

    “我在看太阳落山哪。陕北有一首歌子,叫《东方红》,把我比作太阳——你这一落下去啊,这首歌子就不好唱喽!几十年来,我们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就是为了再创造一个太阳,让它在人们心中永远不落。这个太阳,就是新中国呀!”          

      电影里毛主席这句话当然是经过了编导艺术加工,来突出主题。不过,这种加工也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建党九十周年红歌赛,我们系教职工唱的《歌唱祖国》的第三段就是:

        

       “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我们领袖毛泽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这是一首产生于建国初期的歌曲,它也是把新中国比作太阳。《大战宁沪杭》的编导们,可能也是从这首歌里找到的灵感吧。其实毛泽东自己也讲过,荡涤了旧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之后,新中国就将以自己辉煌的光焰,照耀世界。           

      另外,我也读过一些回忆录,知道毛主席的确拿《东方红》的歌词和身边工作人员开过玩笑:          

     “陕北有首歌子,唱东方红,太阳升。我毛某人呢?是太阳升起我睡觉,你在那里东方红啊,我这里是昏天黑地,睡得正香哟!”       

     总之,咱们的伟大领袖虽然常常被比作太阳,他自己却是不以为然,动不动就要加以揶揄调侃的,而且他的活动规律与太阳也的确很不合拍。       

     不过,据《毛泽东年谱》的记载,1961年11月6日这天,毛泽东却一反常态(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常态),太阳起,他也起,整个上午精神得很,不但精神,还一连写了三封信给同一个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三封信都是写给他的秘书田家英的。 

      说的是什么呢? 

                           500       

     第一封信写于上午六时,是这样的:      

    请找宋人林逋(和靖)的诗文集给我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则更好。       

     林逋,大家应该不陌生,就是宋代那位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号称“梅妻鹤子”的孤山隐士。这主席也真是的,一大清早这么急火火地找他的诗集干嘛呢?     

     接着,毛泽东在早上八点半,又给田家英写了第二封信,总算是道出了要找书的原因:  

     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何人何时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田家英动作应该很麻利,八点半以前已经把林逋诗集找到送来了。毛泽东则一边查找,一边在很努力地回忆——大家要是参加过默写诗文的语文考试,一定能回忆得起这种被几句若有若无的诗卡住的感觉。      

     不过,毛泽东的心情恐怕比应考的学生要急迫得多。      

     毛泽东是博览群书,而且记忆力超群的大家。用北大教授孔庆东的话讲,毛泽东有资格在北大当文科所有专业的博导。这不是溢美之词。文科三大类,无非就是文、史、哲。哲学就不用说了,毛泽东本人就是原创性的哲学大家,毛泽东思想,至今还是国内外很多博导专门研究的对象,换句话说,他在哲学上,是博导们的导师,如果他都没有资格当博导,试问那些博导们还敢导吗?说起历史,也是不在毛泽东话下,4700多万字的《二十四史》,有的人说毛泽东读过5遍,有的说他读过17遍。陪伴晚年毛泽东读书的北大中文系讲师芦荻回忆:她为毛主席朗读二十四史时,每每有字不认识,读不下去,都是毛主席告诉她是什么字,怎么念——可见毛主席对《二十四史》是非常熟悉,重要的篇章和段落恐怕也是能背诵如流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现在已经是我国领导人出访国外著名大学时所赠送的国礼——其中蕴含的那份自豪,大家就细细品味吧,还是前任胡锦涛总书记说得贴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至于文学呢?毛泽东是诗词大家,文章大家,日本学者竹内实写了一本向日本人介绍毛泽东诗词的著作,另一位学者武田泰淳在为这部书作的跋中说道:      

     读着书稿,我不禁为毛泽东这样富有男子汉气概的人物和那人中豪杰的生命历程所深深地打动。我自然绝对无法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去进行文学创作,却无法不承认这些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对毛泽东其人其诗大发一番钦敬激赏之情后,这位学者冷静了一下,又写道:     

     虽然我为自己在这篇文章里用了这么多“巨人”、“伟人”之类的字眼而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压制不住心里那种“这地球上出了个巨人”的感觉。      

     还是那位陪伴晚年毛泽东读书的芦荻,至今还记得毛主席和她如数家珍地谈论汉魏六朝的诗赋,而且一边谈论,一边随口就背诵。她后来评价道:

    “我的老师里也没有谁像毛主席这样对这些古诗文这么熟的。”——前面说过,芦荻是北大中文系的讲师,出身书香门第,因为参编过一部古代文学选本,给毛泽东留下了印象,特意点她进中南海替眼睛已经不太好的自己读书的。一位自幼饱读诗书的北大中文教师,她的老师是些什么人,大家是可以想象的。

     后来,前任温家宝总理还特地嘱咐芦荻把当年毛主席和她谈论文史的讲话整理成材料,供他在和文学艺术界代表讲话的时候引用(见2006年11月13日温家宝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而我们如果看了芦荻的下述回忆——这或许就是她交给温家宝总理的那份回忆材料里的——大概就更能体会出,武田泰淳当年那种“这地球上出了个巨人”的感觉,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了:      

      常记得,我初见毛主席的当夜,在诵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诗后,他竟站了起来,在工作人员的扶持下,绕着游泳池大厅的南半边,走了一大圈。他昂首挺胸,双目远凝,身形笔直,伴着播放的“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张元幹《贺新郎》)的昆曲节拍,口中低吟,快步疾行。望着老人那高大魁伟的身姿和那刚毅、肃穆、威严的面容,一时之间,我突然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幻化:老人的身影不见了,游泳池大厅的屋顶、四壁通通撤去了,簇拥着的众人也消失了,辉煌的灯光和广铺的红地毯,交织成一片金红色的天宇地方。在辽阔无际的天宇下,矗立着的是那根顶天立地的中流砥柱,是披云戴雪的巍巍昆仑。      

     这就是“文章有神霸有气”的毛泽东,这就是那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毛泽东。“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说到这里,我也许应该提醒一下今天的某些人:

      毛泽东是可以指摘,可以非议甚至可以敌视的,然而那种太不入流的造谣、污蔑和诋毁,却何损于伟人分毫,只是徒然暴露造谣者自己的下作和猥琐而已。古人早有云“谤书者所以自谤,秽史者所以自秽”,佛经又有云“仰天而唾,唾不及天,而自堕其面”——诫之!诫之!  

    不过,在我们谈到的1961年11月6日这天,雄才大略的毛泽东看来还真是和自己那卡壳的记忆摽上了:想我毛某人是何等博学强记过目不忘的人物,今天这是咋了?一首好诗,我愣是就想得起两句?难道我真的老了? 不成不成,今天非较这个劲不可!      

     还别说,毛主席毕竟不是凡人呀,就好像武侠片里的大侠,一咬牙一运气,内力发动,头顶冒烟,决不会没有效果,过了些时候,他又写了一封信给田家英——这是本日为这几句诗而写的最后一封信了:      

     又记起来,是否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到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下四句忘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      

     这个倔强的读书人,看来终于放弃了靠自己查书加回忆的打算,只好叫秘书去找文史馆那些专门钻故纸堆的老学究们了。       

     其实,他已经相当接近真相了。       

    现在就让我们“内事不决问百度”,揭晓一下答案吧,这诗的全篇如下:      

     琼姿只合在瑶台,       

     谁向江南到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     

     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     

     东风愁寂几回开。

  

    作者是明朝的高启。

                 

        500              

     对比一下就不难看出,毛泽东记起来的前四句里,只是把一个“姿”写成了“枝”——这大概是因为主席的湖南口音有点平翘不分——其余全对。而作者呢?毛主席回忆是高士奇,这和“高启”已经很相似了。——这一切都说明,毛主席正在循着记忆的线索,一步步把当年读书的印象还原出来。而且说实话,我觉得这首诗的后半不如前半那么有风致,显得有些衰飒,且落入俗套,所以毛主席忘掉了略显平庸的后半首,我完全可以理解。       

     我想,如果毛泽东还有暇查看一下高士奇的诗集,发现没有,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想到,自己可能是把“高启”记成“高士奇”了,那么,再接着想一想或查一查,也许全篇他就能想起来了。    

     然而,我猜,在这个时候,毛泽东一定是已经从那种要跟自己较劲的心气中回过神来了:我是主席,我的时间不是自己的,而是国家的,我不能成天只想着诗词歌赋舞文弄墨之类的个人爱好,而我已经为这几句诗耗了一上午了,再耗下去,我就快成李后主、宋徽宗了——咳,老就老了吧,赶紧了此一事就好。       

      至此,毛泽东一天写三封信的公案,总算是告一段落。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但不像是一个政治家的故事,而像是一个不幸住进了中南海的诗人、文人、学者的故事,对吗?   

       然而——又要然而了——毛泽东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想起来一首写梅花的诗呢? 

      让我们再注意一下这个日期——1961年11月6日。       

      1961年,是共和国历史上最艰难的“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三年。        

      12岁的新中国,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和饥荒的折磨。        

     同时,与苏联老大哥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苏共二十二大以及一系列事件掀起了反华风浪,苏联专家撤走,大批援建项目夭折,逼债的苏联人甚至半开玩笑地要拿人民大会堂前的雕塑去抵债。        

     美国再次向中国发出核战威胁,不断有美机入境侦查骚扰,而中国的核武器工程正因经济困难而面临下马的危机。        

    东南沿海,台湾岛上的蒋介石蠢蠢欲动,认为“反攻大陆”的绝佳时机已到,不断派出飞机、舰艇、特务、军队窜扰大陆。        

     西南边境,印度领导人的民族扩张主义野心方炽,挑衅无日无之,打死打伤中国军民的流血事件频繁发生。       

       .......       

      就在毛泽东找书的前一天,中共中央还在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准备在六日起的中央局第一书记会议上,讨论粮食问题、人民公社问题、苏共二十二大问题、二届人大三次会议能否按期召开的问题.......       

       此前,毛泽东则是几乎每天都在研究并与大家探讨农业问题和国际形势问题。       

      困难时期,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在学校吃不饱饭。毛泽东本人有七个多月不吃肉——周恩来和他一起不吃。毛泽东的卫士长给他穿鞋的时候,发现穿不进去——毛泽东也得了浮肿......或许,他的记忆下降,想不起那首诗,就与此有关。        

    在这“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关头,“政暇论文,文余问政”的毛泽东,一边为国计民生运筹帷幄,一边脑海里不断浮现着傲霜斗雪的梅花形象。        

      我们都唱过那首《我爱你,中国》,那歌里就有这样两句:        

      我爱你青松气质, 

      我爱你红梅品格。     

            500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那个艰难年代里,我们的父辈,以及我们父辈的父辈,正在紧跟着他们认定的共产党、毛泽东,用顶天立地,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和英雄行动,诠释着这英姿挺拔的红梅

品格。

                                              500                                           (红梅一朵——劳动中的青年女社员)                                          

    500

    (龙的战士——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的解放军指战员)                       500                     

  (龙的战士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的解放军指战员)  

                                                500                   (龙的战士——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擒获印军俘虏的解放军指战员)

       就在这次“找书”事件一个月后,即1961年12月,毛泽东写出了他的著名词作——《卜算子·咏梅》。尽管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名篇了,我还是想把它全文照录如下。我想,也许只有在这里的背景下,我们才能读懂这首词的全部含义: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500                                               (犹有花枝俏)

                                     

 500                                                                 (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把梅花写成了“她”。然而我想,这却正是武田泰淳所说的“充满男子汉气概和人中豪杰的生命经历”的作品。     

    20多年前播出的电视剧《特殊连队》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长征途中过雪山的时候,毛泽东一不小心,在雪地里四仰八叉地摔了一跤。路过的红军战士们一边走,一边指指点点:      

    “瞧!毛主席坐飞机喽!”      

     然后还有人大喊:“叫主席再摔一个要不要?”      

     “要!要!要!”     

     贺子珍从后面跑过来,一边搀起毛泽东,一边埋怨:      

     “这帮家伙,什么人哪。见人摔倒,不但不扶,还恶作剧,寻开心!”      

     毛泽东却拍拍身上的雪,微笑着说:      

     “不能这么说。你看,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我们的战士还在苦中作乐,没有一点灰心丧气的样子,这说明,咱们红军是英雄,是好汉。永远开朗,永远乐观——这就是我们革命者的气质,就是我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呀!”      

      贺子珍被他说得抬起了头,和毛泽东一起,凝望着远方的雪坡上缓缓移动的那一点耀眼的红旗。      

      这一情节,或许也是虚构。但是,写出过“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和“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更开颜”那样的诗句,而又那么钟情于梅花的毛泽东,一定早就发现:雪中挺进的红旗,还有雪里行军,一往无前的战士们军帽上的点点红星,和雪中盛开的红梅,是何其形似而又更加神似了吧!

500    

     

  我在之前的评论里说过,我很多次告诉学生:

   永远不要嘲笑前辈经历过的艰苦和他们在那千难万险中的种种探索、选择、代价和奋斗,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我们今后就没有艰难、

   今天,在这国际形势波诡云谲,某些霸权主义势力运用种种手段对我国的战略遏制愈演愈烈的关头,重温一位曾对斯诺说“越是打仗,越是困难,我写诗就越有灵感”的旷代伟人和他的人民面对四面强敌时的冲天豪气与壮美诗情,不期而涌现在我的脑海的,还是那句我给学生讲革命传统时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套话:

   “伟大的时代必然召唤伟大的担当;

      英雄的后人才配得上英雄的前辈。”

   努力啊,每个中华民族的儿女。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