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中医”运动90年:回顾与反思
三
中医的类型意义与思想资源的价值不限于新知开启,如屠呦呦从《肘后方》里引出青蒿素发现的原点意念,针麻的类麻醉效应,经络护理(刮痧、点刺、儿童指端按摩)对症状学廉便处理技能的丰富。不仅如此,作为现代医学的一个坚实的“他者”(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都迥异),具有拯救现代医学迷失的社会文化价值。
“二战”以后,现代医学陷入深深的现代性魔咒,表现为:机器诊断工具、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医患情感越来越冷。医生做的越多,社会抱怨越多,甚至导致医学的污名化、医生的妖魔化。医生越忙越乱,越忙越苦,幸福感缺失,职业倦怠加剧。患者懂得越多,误解越深。医学占据众多技术制高点,却失去了道德制高点。医患之间,医学、医院与社会大众之间,理应缔结情感——道德共同体,继而成为价值——命运共同体,却沦为相互搏杀的利益共同体,医患关系恶化。战争模型下病越治越多,病魔越治越刁,超级细菌、难治性感染死灰复燃,人类在传染病回合固守的阵地不保,由老龄化所导致的慢病回合又不期而至。
在慢病时代,战争模型(杀戮、控制)失灵,替代模型(人工心肺、叶克膜、人工肝、人工肾、肠外营养)太贵,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不死不活”的植物人生存境遇,毫无尊严的生存却要消耗宝贵的社会医疗资源和有限的家庭资财,人类在死亡面前恋生恶死的巨大黑洞无法用技术与财富填充。怎么办?现代医学的人文拯救的历程中许多方面可以向传统学习、借鉴,古为今用、古慧今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传统中医里富含着生命与救疗的智慧,如阴平阳秘、德全不危,蓄德—涵气—养性—养生的健康意识,生命历程的稳态平衡思维(阴阳学说),医患中大医精诚的道德自律,入情入理、合情合理、情理交融的人际交往,疾病中超越抗争(战争模型)的共生思维与和合意识(稳态维护的带病延年),疾苦中富有民间信仰特色的生死辅导及灵性空间的开启(得神—失神说,孟婆汤与奈何桥的隐喻,厥汗与回光返照阶段的灵然独照与灵性关怀,这些曾经被指责为迷信),未雨绸缪的先手棋(治未病),疾病关注之外的身体素质调摄(将息养生、体质维护)。
我们不必事事拘泥传统、价值上彻底回归传统,但在前行的道路上,回望传统,与传统对话,继而发扬传统,不失为生命探索者的明智选择。
作者简介: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公共教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思想史、生死哲学、技术哲学,有医学人文专著《敬畏生命——医学人文对话录》《医学人文十五讲》《人的医学》《医学是科学吗》《医学是什么》等著作。
- 上一页
热门评论 3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70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就跟建筑一样,设计师设计出了合理的用钢标准,但设计师不负责制造钢材,结果建筑时用了劣质的钢材导致建筑垮塌,这能说是设计师设计不行吗?
所以说你的无知导致你的自大,我很同情你。
2、不要嘴炮,请指出你在哪个正规中医院感觉到中医没用。
3、我敢于自己花钱去现场,从而认为中医有用。请反驳者同样拿出亲身实例,谢谢。
一个满嘴科学的人,不敢去现场哪怕看一眼感受一下,可谓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
说穿了,就是一个穷屌丝,根毛没有,只剩下在网上某个角落,恶狠狠咒骂中医罢了。
话说我父亲脑出血后还好是送到西医去动了手术。
话说我父亲脑出血后还好是送到西医去动了手术。
没有发烧,只是扁桃体化脓是不会上激素的。
就算西医这样用药我都要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