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硬核发家之路:“中立”背后的吸金大法
来源:微信公众号“环球情报员”(ID:huanqiuqby)
编者按
近日,关于瑞典的几则新闻引发热议,这个北欧国家在国人眼中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存在感。不过许多人可能只是最近常听见这个名字,实际讨论起来却发现自己对瑞典知之甚少(可能甚至分不清瑞士和瑞典)。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瑞典堪称“硬核”的发家史——
许多时候瑞典和瑞士傻傻分不清楚,没办法,就标签来看两国确实有许多近似之处,譬如中立国和高福利,但是如果从历史上捋一捋,还是可以发现瑞典是有着足够的特点让人记住的。
瑞典在欧洲的位置
尽管瑞典位于北半球一隅,但是史前文明的发展脉络似乎并没有根本上的差距,大家都过着你学猴,我学猿,抓着藤蔓打秋千的采集生活。
以考古发现来看,瑞典最早的居民出现在8000到10000年前,那时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还在和冰川“相爱相杀”,在一些冰川消失了的地方瑞典的早期移民开始了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
斯德哥尔摩,17世纪
从维京海盗说起
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条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些移民要生活就得填饱肚子,北欧的茫茫荒原,冬天又奇冷,这打眼一瞧一年大半是白茫茫的上哪找吃的?
不要紧,采集不能满足生活的时候,就去狩猎填饱肚子。很幸运,当时的瑞典就猎物而言还是可以满足生活的,他们吃的多是驯鹿。天天烤鹿肉,生活美滋滋啊!
但是鹿毕竟不是猪,繁殖能力有限,这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光吃驯鹿可是不够,没办法,务农吧。
就目前发现的墓葬显示,瑞典这一地区也是按照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发展演进的,这些早期的居民也都走上了农业生产的道路。但是瑞典的气候真是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寒冷限制了谷物的产量,瑞典人不得不考虑其他途径的谋生方式。
这种状态截止于公元9世纪初,因为这一时期由斯韦人、哥特人、丹麦人、挪威人和其他族人组成的维京人登场了。
一场世纪大幕即将拉开。
那个时候的维京人清楚地认识到掠夺比贸易来得更容易。
8-11世纪北欧维京海盗侵略图,图中A/B/C为维京人的起源地,C为瑞典,箭头表示侵略路线
于是众多的农夫、猎人和渔民都纷纷“跳槽”,投身于“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这种打家劫舍的营生。
当时的世界东有大唐,西有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但是遗憾的是瑞典并没有受到这两个国家的太多影响,因为这个地方既没有仁义礼的教化,也没有罗马法的限制,抢就是了。
毕竟,相比于种地狩猎以及打渔,当海盗来钱实在是太快了!寒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维京人强壮的身躯,常年的渔业生产使其擅长造船。
维京时期的日常生活
于是在整个海盗时代,北到北海及大西洋诸岛,南到拜占庭,东到俄罗斯,海盗们就像狂暴战士一般,驾着船到欧洲各个角落收“保护费”。
与西斯堪的纳维亚海盗不同,瑞典海盗极少参与对不列颠的掠夺,而是喜欢向东开进,也许是波斯的玻璃、中国的丝绸和异域的香料对之吸引力更大,抢劫之余这帮人甚至还开了贸易据点,命名了这片土地——俄罗斯(Russia),据说因为罗斯(Rus)就是用来形容这些瑞典人美丽红润的肤色。
有了贸易地点,再搞抢劫貌似太容易被报复,这群海盗转变了思路,开始对拜占庭帝国强打猛攻,终于那边吃不消了,雇佣海盗做卫队。
改头换面的海盗们走上了“合法贸易”的道路,他们从东方搞来玻璃、丝绸和香料,拿到西边换取武器、琥珀、皮毛以及奴隶,一部分往来于各地的瑞典海盗就这样开始了新生活。
维京海盗船
中世纪的瑞典
12世纪初,瑞典大体完成了皈依基督教的进程,这对瑞典接下来的国家发展影响深远。在比格尔·雅尔执政时期,瑞典国家权力得到强化,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变革推动了瑞典统一国家的发展,紧随而来的就是对外扩张。
往西是不行的,挪威这个邻居不太好惹,填海的话困难太大;往北也不太合适,实在是太冷;思来想去那就往东吧!
这下芬兰可就倒霉了,瑞典人一路向东,几乎挤占了整个芬兰,接着又开始了同丹麦的交锋,但是很遗憾,丹麦实力实在太强,几番冲突下来,瑞典人并没有捞到多少好处。
瑞典曾经长期统治芬兰
终于在把丹麦惹毛之后,1389年2月,瑞典国王阿尔布勒克特被丹麦女王玛格丽特的军队活捉,不久玛格丽特被拥立为瑞典国王,这样瑞典进入了同丹麦、挪威联合的卡尔马联合时期,从此瑞典和挪威臣服于丹麦国王的统治,但是保留了王国的地位。
在欧洲的中世纪结束的时候,瑞典的中世纪似乎结束的稍晚了一些,还在继续着当年未完的事业。
在古斯塔夫一世统治时期,为了争取从丹麦统治下的独立,曾向吕贝克(汉萨同盟主要城市)借款。吕贝克倒是爽快,出手就是十万银马克,借是好借,但是古斯塔夫还不起啊!没关系,方法总比困难多。
听说欧洲大陆在搞什么宗教改革?这个还是可以做做文章的嘛!
于是当年为了统一国家的形成出力不少的基督教被国王祭了出去:古斯塔夫在北欧诸国中率先进行了宗教改革,其他国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不太好说,瑞典这次目的很明确:要钱!要权!不给钱就砸!
于是此次改革没收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城堡和其他贵重财物,将没收而来的部分土地交给世俗贵族,主教由国王任命,新教会受国家政权管理。
此次改革使瑞典国王和贵族的实力大增,也使瑞典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另外提一句,虽然国王富了,但是并没有把这钱用来还款,狡猾的古斯塔夫趁吕贝克搞政治投机的时候也投机了一把,在吕贝克输掉战争后,瑞典所欠债务也被一笔勾销。
古斯塔夫一世
这位强悍的君主于1544年宣布将王位改为世袭制,当他1560年去世时,王室财产比二十年代增加了两倍。
在此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瑞典的农业缓慢进步,矿产、冶金行业也有所发展,整体经济实力都有所上升,与此同时欧洲大陆也风起云涌,自然也没有忘掉瑞典,百年来相爱相杀,盟友换了无数,不变的只有利益。
两次世界大战时的瑞典
随着工业的发展,瑞典也通过改良的方式完成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瑞典嗅到了金子的味道。
大战爆发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同丹麦和挪威的国王会晤,决定共同奉行中立政策。这个政策使得瑞典既能赚协约国的钱,又能赚德国的钱,捞钱捞得不亦乐乎!
古斯塔夫五世
国内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而到了1918年局势明朗的时候,瑞典有恰到好处地通协约国签订了协议,向协约国租借船队运输物资,换取利益。
一战结束后,瑞典也卷入世界性经济危机,但凭借垄断组织的发展和国家的干预,都挺了过来。到1939年为止,瑞典的国有企业在整个企业中所占资本的份额已达15%,其比例之高,列北欧诸国之首。
1939年秋,二战爆发,瑞典再次宣布中立。但以汉森为首的联合政府确实有选择性的中立,譬如在苏芬战争中为芬兰提供财政、武器和军事人员的援助;德国进攻苏联后又给德国进攻苏联;甚至会监控套入瑞典境内的反德份子,带有明显的亲德倾向。
但是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逐步胜利,瑞典也开始考虑后路,1942年拒绝向德国贷款;1943年拒绝卫德国运输物资,还允许挪威和丹麦的抗德组织在瑞典训练骨干,并大量收容两国难民。
虽然这些举措看似铿锵有力,但联系其大战初期及以往之表现,很难让人将之同正义相联系。
战后瑞典:北欧模式的代表
在战后,瑞典渐渐在北欧地区成为一个大国。
起源于瑞典的诺贝尔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口数量是丹麦、挪威和芬兰的两倍;工业发达,有著名的沃尔沃集团、爱立信、宜家家居、H&M、Spotify等著名国际公司;对外贸易繁荣,出口利润能占到GDP的45%左右……
瑞典仿佛成为了一个模范国度。
编者结语:
但是“模范”的只是现在,联系其发家史,不要忘了维京人曾经的掠夺算计。如果单纯认为瑞典是一个岁月静好、与世无争的国家,可能就片面了。
随着瑞典难民问题的日益突出,极右政党开始联想起瑞典以前的日子,而有些瑞典民众对于极右政党十分支持。一边是高福利和好风光,一边是难民问题和极右翼的党派,瑞典政治将有什么变化,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