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战略是关于国家“养生”的学问(五)

【本文为张文木教授《战略学札记》心得之十二,部分精彩内容在社区定期更新,敬请关注。】

500

41.有人说,科学无国界,但人是有祖国的。人并不是只要有钱就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个高行健说祖国是随着他走的。但历史上祖国也是跟着犹太人走的,一路上犹太人也挣足了钱。但最终走到哪呢?走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把钱交给希特勒后就进入焚尸炉里了。在德国纳粹把犹太人一个一个赶到毒气室里的时候,犹太人的钱没能救他们的命。可见,钱是随个人走的,但个人是跟着祖国走的,而祖国是绝不能跟着个人走的。这是人生的铁则,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不能玩机会主义的花活。

从焚尸炉边跑出来的犹太人,可认识到祖国的意义了。他们建立了以色列国,版图只有一点点,比美国小多了,伊斯兰的“圣战”竟对它无可奈何。恐怖主义美国都害怕,以色列不害怕。以色列富吗?不富;力量大吗?不大;地盘广吗?不广,只是以色列人心强!他们知道焚尸炉的滋味,认得了祖国对个人的意义。在美国,有钱的犹太人倾尽家产,推动美国政府的支持以色列的政策。五十多年过去了,以色列在阿拉伯世界仍岿然不动。

 

42.有人会说,这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但祖国没了,你个人再有才华,都没有用。罗马帝国,发迹于十二个土丘部落。开始是高卢人打他,罗马人反抗。罗马人打败了高卢人后转头南下,打赢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64年)后便屠城地中海对岸的迦太基,接着就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征服地中海的过程也是罗马奴隶制发展的过程。值得说明的是,当时给罗马人做奴隶的并不都是没有文化的穷人,还有许多极有才华的学者、艺术家。这时,奴隶的地位与才华没关系,而与民族国家有关系。可见,人才竞争是有条件的。在征服者面前,被征服的艺术家也是征服者的奴隶。“二战”快结束时,盟国军队打到德、日国内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掠劫科学家,尤其是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从美国回来后,成为中国原子武器的奠基人,此后,钱老终生不至美国。记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许多留美学生不回国,钱老就告诉大家,他们会自愿回来的。究其原因是钱老的海外经历使他悟透了科学家与祖国的关系。

 

500

43. 袁隆平用他自身的经历讲述了搞科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格。他认为:“作为科学家,首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如果太自私,对社会,对人没感情,不行。”他说:“我为什么一辈子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年轻时,我曾亲眼看到5个人饿死,倒在路边上、田坎上,那个场景真叫惨啊,他们都是我们的同类啊,就是因为没有饭吃就这样活活饿死了。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于是我横下心来,一门心思研究水稻,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水稻。动机和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我出了点名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都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但我都婉言谢绝了。我的根在中国。” [1]

 

44. 在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地点问题上,丘吉尔与罗斯福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激烈争论。丘吉尔回忆录中说他“更喜欢的方案是,利用伊斯的里亚半岛和卢布尔雅那峡谷,从意大利北展开右翼攻势,直向维也纳”。丘吉尔说:“这个路线得到了参与德黑兰三方会谈的英国三军参谋长的完全同意。”[2]而罗斯福则坚持在英国南部渡海经法国进入德国。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中,丘吉尔还力争将进攻兵力重心部署在地中海一线。此前,美国盛传丘吉尔“极力阻挠横渡英吉利海峡的‘霸王’计划”。当德黑兰会议经过激烈辩论最终使英方认可以“霸王计划”为重心的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方案后,罗斯福的军事顾问们长松一口气说:“我们总算是没有被丘吉尔拉到巴尔干半岛去。”[3]有人认为,丘吉尔的军事行动计划是为了“英美盟军向罗马以北推进,将大批德军牵制在意大利以减轻苏联的战争重担”[4]。丘吉尔和他的参谋长们也表示:“在地中海的进一步战斗根本不是出自边缘战略或战后政治考虑的产物。”[5]而罗斯福则注意到“进攻巴尔干半岛的计划这一点也可能是以政治考虑为基础的”。[6]

其实,我们看看地图就明白,如果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范围就会大大缩小,而苏联的势力就会扩展到东欧并形成对西欧的威慑。如果采取丘吉尔的路线,即从意大利攻入德国,则英国就会保持对整个欧洲及其战后政治的实际影响力。这是因为,军队所至,乃国家权力所至;国家的影响力是随军事力量的进入而存在和继续的。斯大林对此看得明白,他私下对当时还是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凡•杰拉斯说:“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7]美国的战略家们也看得明白,他们认为除了打击希特勒这一目标外,“英国人的另一点考虑是,在地中海采取的新措施能最终制止苏联在巴尔干半岛各国的扩张”。[8]而在苏、美、英三家中,只有丘吉尔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45. 今天美国的手已伸向全世界,国力正在透支。对美国更具灾难性的还在于美国人的世界治理能力随美国人战略思维能力的下降而下降。美国国防投资就不用说了,就看看美国在新世纪发动的两场战争。苏联解体以后,是塔利班制衡中亚的原苏联五个加盟共和国。塔利班是逊尼派,伊朗是什叶派,塔利班从东面牵制伊朗。萨达姆是逊尼派,从西面拽着伊朗。美国解放科威特后又让科国从南部制约着萨达姆。美国在里头用最小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可现在的情况是,美国打了阿富汗,俄国的力量反而南下;打了伊拉克,什叶派伊朗的地盘扩大。可以预计,美国撤军后,伊拉克与科威特及伊朗的关系会大大好转。为了这种“战绩”,小布什还赔了3000多士兵的生命。有一幅漫画讲阿富汗战场上,美国和英国士兵在前面拉车,小布什和布莱尔摇着鞭子赶车,坐在车上的是俄国人,身后是北方联盟的士兵,直奔喀布尔城。

 

46. 2002年2月,小布什访问中国期间登长城,曾问身边的导游,30年前,尼克松总统攀登到哪里。当攀登到北侧760米高的敌楼时,导游告诉他,当年尼克松总统就来到了这里。小布什表示,他要再向前走几步,要超过尼克松总统当年留下的纪录。[9]这种好胜性格表现在国际事务中,就是小布什有战无略,跟西班牙斗牛一样,见了红布就冲,极没智慧。美国政坛中最有谋略的鲍威尔对此无可奈何且黯然离去,并承认他曾在联合国提出的美国入侵伊拉克理由的讲话是他个人历史上的一个“污点”。[10]现在的美国人跟古罗马人相似,有大量的外来资源供其挥霍,自己不用劳动,不劳动就没有了智慧,尤其没有政治智慧。小布什这代人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长大,没有参加过残酷的战争,用不着像南方国家的穷人一样为衣食发愁,受到的教育也多是快餐文化。没有压迫,哪来的智慧,不像从“二战”中出来的美国政治家。

 

47. 老布什海湾战争打得非常漂亮,他知道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他打败了萨达姆又保留了萨达姆。为什么呢?因为他要用萨达姆南面牵制科威特,东面制衡伊朗。而我们反视小布什,整个一个唐·吉诃德先生。2006年3月16日,布什发表自就任总统以来的第二份国家安全报告,报告重申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强调“外交优先”,并将包括伊朗、叙利亚、朝鲜在内的七个国家列为“专制国家”。报告同时将伊朗定位为“美国面临的最大潜在威胁”。[11]没有对手的外交,是不成熟的外交,而对手太多的外交则一定是失败的外交。小布什敢为天下先,同时宣布与七个“邪恶轴心”为敌,这样的国家外交在历史上鲜有发生。

 

48. 许多南方国家的优秀人才都到美国去,可美国人的战略管理能力就是不见长,这是为什么呢?凡是有智慧的外籍人,尤其是外籍东方人很难进入美国的政治核心层,成不了政治家。即使是外籍科学家,也难进核心实验室。所谓“李文和案”[12]就是很好的说明。那么这些优秀人才到哪去了呢?他们都在外围打工。这造成了美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外观。外面人才济济,里面则智商低迷。

 

49. 国家外交有两忌:一忌傻,二忌愣。但在这二者间,后者对国家的损害最大。小布什这人,既傻又愣,争强好胜,靠拳头思考,不要说第三世界,就连其盟友欧洲也得罪了。美国则在小布什的折腾下国力下降,战略管理能力急剧下滑。小布什的作为已让鲍威尔失望,如让斯大林看到,只会窃喜;如让丘吉尔看了,只会发笑;若罗斯福、尼克松等看了,则会失声痛哭。他们会说,我们给美国打下的地缘政治底子,怎么让你小布什折腾完了。

 

50. 1940年11月12日,希特勒接见莫洛托夫,预测中国前途时说:“在亚洲,可能的殖民地空间看来属于日本。但是,如果中国进入觉醒民族之林,考虑到它的众多人口,那么任何殖民企图都注定是要失败的。”[13]同样的判断,斯大林也曾讲过,1945年他对蒋经国当面说:“只要你们中国能够统一,比任何国家的进步都要快。”[14]


参考文献:

[1] 袁隆平:《不爱国就不能成为科学家》,http://www.ipp.ac.cn/kxcb/kxxf/201210/t20121018_100845.html。

[2][英]温斯顿·丘吉尔著,魏群、高虹译:《二战回忆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8、907页。http://news3.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21/content_5117810.htm。

[3][英]温斯顿·丘吉尔著,魏群、高虹译:《二战回忆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9页。

[4] 萨本仁、萨支辉著:《丘吉尔与英国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260页。

[5][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2页。

[6][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16页。

[7][南]米洛凡••杰拉斯著,赵洵、林英译:《同斯大林谈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8][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2页。

[9]《美总统布什攀登长城超越尼克松总统纪录》,http://www.2118.com.cn/news/2002/02/23/105.htm。

[10]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2005年9月9日播出的一个电视访问节目中说,他在联合国提出的美国入侵伊拉克理由的讲话是他个人历史上的一个“污点”。鲍威尔在2003年2月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的讲话中,强烈地提出了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理由。他在讲话中提供了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其中包括卫星拍摄的卡车。鲍威尔将这种卡车说成是伊拉克的移动生化武器实验室。美国在入侵伊拉克后,在伊拉克境内进行了搜寻,但并未找到任何核武器和生化武器。鲍威尔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的新闻节目采访中说,在我个人历史上,这是个“污点”。他说,“我是代表美国向全世界提出这一理由的人,这永远是我历史的一部分,那是令人痛心的,现在还感到痛心。”来源:《鲍威尔承认美国侵伊时曾经说谎 称之为历史污点》,http://news.sohu.com/20050909/n226913574.shtml。

[11] 来源:《布什发表第二份国家安全报告 视伊朗为最大威胁重申“先发制人”战略》,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5/4208559.html。

[12]李文和,中国台湾人,20世纪70年代加入美国国籍,长期就职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核试验和核技术实验室。1999年3月,李文和因被怀疑“向中国泄露有关W-88核弹头的机密”而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并被实验室辞退。但经过数月调查,对他的“间谍活动”指控始终难以成立。2000年9月13日李文和获释出狱。

[13]《希特勒与莫洛托夫的会谈德方记录》(1940年11月12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63页。

[14] 转引自曾景忠、梁之彦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