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强奸案,脱口秀杀人,这片太恐怖
作者| 香蕉姐
来源| 影探
《让子弹飞》里。
六子吃了一碗粉,被人污蔑吃了两碗粉,只给了一份的钱。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六子唯有切腹挖粉,自证清白。
杀人不用刀,语言是利器。
死亡不一定要脑死,舆论能让人“社会性死亡”。
前有罗冠军事件,后有最近发生的“清华学姐”事件。
>>>>社会性死亡
清华美院一女生,以为自己遭遇了学弟的咸猪手,在没有搞清真相之前,在朋友圈公布学弟个人信息,声称要让他“社死”。
当晚,学姐觉得言论不当,删除了这条动态。
后来查看监控,证实是一场误会。
学弟的书包碰到了学姐臀部,不是手。
学姐接连发布了几条道歉声明,网传双方已经和解。
两天后,这件事被闹上了热搜。
引爆点是某平台匿名用户,用学弟的口吻写了一篇情绪饱满的文章,诉说被诬陷的绝望与无助(后被辅导员称是违造)。
学姐的其他道歉声明得不到传播。
唯独一条咄咄逼人,要双方“互相道歉”的说法,和已被删除的要学弟“社死”的言论,被大范围转发、传播。
吃瓜群众的情绪被煽动到顶点。
有人扒出学姐照片,网友对其相貌羞辱。
接下来,男女对立,男权女权对立、清华院系对立被挑动起来。
后来,清华美院老师回应:
“两人已和解”
“网上大多数信息都是营销号在炒作”
“网传的‘自述’不是男同学所写”
几方各执一词,种种罗生门,辨不清真相。
仔细想想,这中间是否有人在利用公众的善意,故意炒作,挑动群体对立呢?
长时间以来,法律还没有定论,互联网先成了“舆论审判”的阵地。
在一场场众说纷纭的对垒中,是否有人操纵你的认知,左右你的判断?
>>>>《媒体审判》
《媒体审判》是今年出的一部纪录片。
它选取了美国历史上一些极具戏剧化、轰动一时的审判。
其中,电视报道将审判引向了不可预测的方向……
1984年,圣诞节前夕。
一位叫伯纳德·戈茨的白人工程师,在地铁上枪击了四位黑人青少年后,逃遁。
吊诡的是,戈茨这一过激的犯罪行为,被塑造成了“英雄举动”。
戈茨声称,四名黑人在抢劫他,向他索要5美元。
流血事件,向来是新闻头版的绝佳素材。
凌晨两三点,小报就可以刊印出来,在街头销售。
两个大字占据了报纸的头版:地铁义警。
媒体塑造了义警枪手的形象,戈茨枪击后神秘消失,又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媒体太了解纽约人的心思了。
20世纪80年代初,纽约是个很可怕的地方,被称为“世界谋杀之都”,每日每夜都会发生大规模残杀。
很多纽约人在地铁上都遇到过劫匪,围着你,试图抢钱。
人们痛恨抢劫,厌倦了担惊受怕的日子。
既然政府不作为,那就让“义警”去干掉坏蛋把。
人们认为戈茨是正当自卫,上街游行,要求赦免戈茨。
9天后,逃走的戈茨去警察局自首了。
人们见到这个驼背、瘦弱、苍白的“地铁义警”,有些失望。
毕竟人们此前想象中的“地铁义警”是一个冷酷无情,又英武敏捷的硬汉。
当人们越了解戈茨的为人,他头顶的光环就越暗淡。
一个爆炸性消息,陡然改变了人们的认知。
地方检察官公布了他的供述录像片段,描绘了戈茨面对四个黑人时的心理活动。
“看到他脸上的笑容和眼里的光芒,他享受着这一切,决定杀了所有人”;
“你好像没什么事,那再来一枪”。
怎么能把“你好像没什么事,再来一枪”,与“自卫”相提并论。
很多人觉得,这不是自卫了。
这是冷酷无情的处决未遂,充满种族歧视和种族侮辱。
戈茨残忍的话,迅速占领了新闻的头版头条。
“我想挖出他们的眼睛”、“我会一次又一次把他们打爆”。
关于戈茨后续的法庭审判很复杂,在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
整起事件,还有一轮由媒体主导,民众参与的舆论审判值得注意。
新闻掩盖什么,暴露什么,事件的性质完全不一样。
英雄与囚徒,不过一瞬之间。
报纸一开始根本没有调查他的犯罪动机,或许根本不在意。
只想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出耸人听闻的新闻。
“如果故事怂人听闻,只有一种写法那就是耸人听闻”。
互联网时代,流量变成了新的盈利标准。
为了博取关注、获得流量,一些媒体断章取义、夸大事实、制造对立、故意引战。
无良营销号花样层出不穷。
大众处于被动的信息接收末端,又有多少成为被利用,被误导的工具?
>>>>直播审判
1984年,一件强奸案轰动美国。
一位年轻女子,在酒吧台球桌上遭到轮奸,当时酒吧里的顾客却在欢呼。
实施强奸的六名男子被起诉,电视台直播了这场审判。
这在电视和法庭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对民众来说,再好看的球赛和肥皂剧,都比不上这场审判。
警察的陈述,现场直播给全国电视用户。
女人们为受害者两个小时的折磨而心痛。
受害者受到侵犯,旁观者不仅不施救,还欢呼,更令人愤怒。
在餐馆和酒吧里,人们讨论着什么是强奸,什么是对与错。
不少人甚至认为这个女人有罪,应该抓起来。
媒体争相报道案情的最新进展,人们为此争论不休。
严肃的法律庭审,变成了全国观众的肥皂剧。
不仅如此,它还对受害者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受害人的脸被帽子遮挡住。
但是庭审时必须要问的真实姓名,被曝光在了全国观众面前。
顺藤摸瓜,她居住的社区,家庭状况,过去所有的一切都会被扒出来。
审判变成一个展示的场合。
她被剥夺了羞耻与自尊,一次一次重复她受侵犯的过程,而这些都将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她没有隐私可言,像一个透明人。
被罪犯残忍蹂躏后,又要一次次承受公众的恶意。
有人质问,每天都看肥皂剧的人,都去看那场审判了,这是他“刺激”的来源。
试问,他是在以谁为代价,获取这些刺激的?
谁踩踏着别人的痛苦,进行嗜血的狂欢?
看这场审判的人都会变成女人的噩梦。
直播审判的CNN收视却一下上去了。
而此前,CNN的收视一直低于预期。
于是他们开始频繁地播放审判案。
1986年。
这个女人出车祸去世。
那时,离强奸案发生,仅仅过去两年。
几乎没有任何电视新闻网,报道她的死讯。
她换了城市,找了新工作,想要重新开始生活。
但她喝醉了,撞上了电线杆……
他们不理解,她怎么会恶化到那种地步!?
或许在法庭作证之后,她就已经“死”去了,社会意义上的死亡。
强奸犯有罪。
为了收视不顾受害者尊严的无良媒体就不负一点责任吗?
法庭上没有闹剧。
将法庭作为一种工具,为娱乐和收视率的目的服务才是闹剧。
>>>>舆论审判
波兹曼那本著名的《娱乐至死》出版于1985年。
正是电视媒体蓬勃发展的时候。
严肃的话语开始娱乐化,公共事务形同杂耍。
脱口秀节目,在竞争之下,走向了疯狂……
一位男子在参加了《珍妮琼斯秀》后,被人杀死在家中。
这个脱口秀节目,说服乔纳森上节目,说有人暗恋你,来了就知道。
对方是男人,乔纳森是异性恋。
那是1995年,社会环境没有现在这么开放。
乔纳森得知是旁边的男士斯科特暗恋他,一瞬间没有反应过来,用大笑来掩饰尴尬。
在主持人的带动下,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观众,开始欢呼起来。
津津有味地观赏这突如其来的意外。
接下来,主持人开始引导斯科特,讲出他对乔纳森的性幻想。
显然一切尽在节目组掌控之中。
斯威特把他原先讲过的话,当着乔纳森的面,在大庭广众之下又讲了一遍。
他说,他想把乔纳森绑在他院子里的吊床上……
说完后,斯科特低下头,不好意思再讲了。
主持人怎么会放过这样一个爆点,引导他继续下去。
然后斯威特说,“需要鲜奶油和香槟之类……”
一个限制级画面,很容易在听众脑中形成。
就像律师在法庭上反问支持人时说的那样:
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幻想把你绑在吊床上,
然后舔掉你身上的鲜奶油,还有草莓和香槟,你会怎么想?
推己及人,一定会感觉尴尬、愤怒,感觉被羞辱和玩弄。
这时,乔纳森已经用手捂住了脸,他一定感觉无地自容。
或许节目组就是想让场面变得失控,才能引来观众的阵阵欢呼。
录完节目没多久。
乔纳森带着猎枪,朝斯威特胸口开了两枪。
斯威特倒在了血泊中,乔纳森向警察报警,自首。
乔纳森本身患有精神疾病。
这起案件同样在美国造成了轰动性影响。
除了乔纳森坐上了被告席,电视脱口秀节目也被审判。
这一集的标题叫“脱口秀谋杀”。
脱口秀节目为了收视率,把人放在极端情境下做实验,
制造意想不到的惊诧效果,丝毫不顾及是否会对嘉宾造成精神伤害。
可以说没有节目的冷酷嗜血,就不会有这起凶杀案,更不会造成两个家庭的悲剧。
节目是整起事件的导火索。
最终他们打败了媒体巨头华纳兄弟。
华纳兄弟要赔偿受害者家属2500万美元。
这起审判,对电视媒体起到了寒蝉效应。
民众觉得脱口秀不再是交流智慧信息的平台。
它利用和操纵最脆弱的人,制造爆点,也制造暴力。
电视媒体时代的《娱乐至死》,在互联网时代依然发挥着警示作用。
《媒体审判》里发生于1980、1990年代的案件,也对现实有着深刻的隐喻。
如今,在法庭审判之外,我们多了一项“舆论审判”。
前段时间,罗冠军强奸案反转后。
他说自己遭到网暴、人肉,半年内搬三次家换三次工作,早已“社会性死亡”。
“社会性死亡”这个词,第一次大范围进入公众视野。
电影《狩猎》,男主被冤枉性侵女童,精神受创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动物,舆论对一个人的扼杀,也可以是毁灭性的。
强奸案的受害女子、被愚弄的乔纳森,他们的屈辱瞬间直接暴露在了公众面前,可能造成永久性精神创伤。
他们成了无良媒体赚钱的工具,博人眼球的试验品,娱乐至死的牺牲品。
炒作最常用的手段便是编造故事、煽动情绪、挑动群体对立。
他们制造极端对立与撕扯,挑动公众愤怒的情绪。
他们不关心六子吃了几碗粉,真相是什么,是否会伤害到别人。
他们只关心能博取多大的眼球,赚取多大的流量。
但我们为什么要让他们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