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千万人厮杀的战争,改变中国的命运
温乎曰:
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要跟对主义。
1
1948年9月24日,许世友指挥的围城部队攻克济南,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顾不上休息,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
“建议攻占两淮,趁机收复宝应和高邮,如果顺利的话,就以3个纵队攻占连云港和海州。”
两淮是淮安和淮阴,包括宝应、高邮、连云港,都在长江以北的江苏境内。
毛泽东感觉可以,便给粟裕回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但是粟裕必须歼灭黄百韬兵团。
“小淮海战役”正式登场。
这次战役的野心其实不大,无非是夺取苏北地区,把苏北和山东解放区连起来,为下一次战役做准备。
以后走向何处,他们也不知道。
既然华野要歼灭黄百韬兵团,以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的风格,肯定需要动用数倍于黄百韬的兵力,那么便没有余力阻击其他国军援兵,急需兄弟部队配合一下。
而能配合华野的部队,只有在河南作战的中野,也就是刘邓大军。
于是粟裕给毛泽东发电报,说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和邓政委统一指挥。毛泽东同意了,命令陈邓统一指挥战役。
不过他们两人的工作是领导全局,比如策划战役方向、协调两种野战军的配合、动员民工和新兵、运输粮食物资等等,真正在一线指挥作战的依然是粟裕。
现在解放军准备下一场战役了,国军也没闲着。
济南战役失败,国府丢失山东已成定局,江苏和安徽成为国共争雄的主战场,南京的蒋介石感觉战线太长,想着放弃徐州算了,直接让部队南下保卫淮河和长江天险。
但是琢磨良久,蒋介石始终下不了决心,没多久便把这个选项推翻了。
原因很简单。
那时的蒋介石当选“总统”不到半年,江淮地区还没打仗呢,就直接放弃国土不要了,社会舆论肯定要说,原来蒋介石是个丧师失地的总统啊。
民心丢了,江山也不稳了.....虽然蒋介石的江山从来没稳过。
而且李宗仁、白崇禧等政敌,也会利用舆论和失地的罪名,联合起来攻击蒋介石,到那个时候蒋介石怎么办?
所以蒋介石很快pass掉退守江淮的选项,命令国防部制定出“徐蚌战役”的计划,准备把兵力集中部署在徐州,以及徐蚌铁路沿线,做出一种进攻型防御的姿态。
有说法是蒋介石被郭汝瑰忽悠了。
这件事的说法很多,我们就不具体讨论了,但是我们要明白,蒋介石不愿意退守江淮,反而想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总而言之,解放军想在苏北打仗,国军也想在苏北打仗,那个宿命中的战场逐渐显露在世人眼前。
南京的国防部发布作战任务之后,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觉得不行,兵力部署在铁路沿线太分散了,不仅容易受到攻击,想“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也不方便。
甚至黄百韬都有预感,国府前景不明朗,大兵团驻扎在外很不安全,不如撤回徐州固守,还能和其他部队抱团取暖。
于是,刘峙和黄百韬到南京请示,蒋介石说也行吧,反正守住徐州就可以。
黄百韬回到兵团驻地,赶紧收拾好东西准备跑路,突然收到国防部的新命令:“驻防海州的44军也撤回徐州,要经过你们部队的防区,你们在原地等44军一起撤。”
跑路还要等人,就像闹肚子蹿稀还得再等五分钟,这不完犊子了么。
黄百韬不敢违抗命令,就在新安镇等了两天,两天后等到44军,黄百韬都懵逼了,44军居然带着海州的10万百姓跑路。
他差点爆粗口,真特么以为自己是仁义无双的刘玄德啊。
正是这两天时间,黄百韬兵团失去最佳跑路时机。
1948年11月6日,粟裕指挥华野逼近黄百韬兵团,而驻守徐州东北的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是老资格地下党员,眼看革命战争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也是自己亮明真身的时候了。
经过请示报告,何基沣和张克侠率部起义。
至此,徐州东北门户洞开,粟裕命令华野迅速通过何基沣和张克侠的防区,把黄百韬兵团包围在碾庄,原定的淮海战役计划完成大半。
粟裕却看到另一种可能:
“辽沈战役已经结束,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彻底逆转,原定攻占海州的计划不需要了,那是不是可以在歼灭黄百韬之后,向徐州攻击,争取在江北打掉更多的国军兵团,而不是南下两淮作战?”
粟裕和张震商议,都认为没有任何问题,便给毛泽东、陈邓发电报,建议扩大战役规模。
这就是著名的齐辰电。
毛泽东阅读电报,仔细分析一番局势走向,也觉得可以扩大战役规模,在江北和蒋介石决一死战,他给前线回电:
“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中、华东、华北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供给。”
至此,小淮海变成大淮海。
一场近千万人参与的生死搏杀,拉开序幕。
2
黄百韬被包围在碾庄,急需其他国军部队救援,可黄百韬和张灵甫一样,已经预感到自己要死了。
因为他们都知道,国军只能打顺风仗,一旦被解放军包围,不会有人真的卖命救援。
追随蒋介石多年,如果连这点道行都没有,估计早就被打死了。
离黄百韬最近的是李弥和邱清泉。
李弥原本在碾庄以西的曹八集驻兵,这地方是黄百韬撤向徐州的必经之路,但是黄百韬兵团到碾庄之后,派人去曹八集联系,才发现李弥已经跑路了。
得,暂时指望不上李弥了。
邱清泉更不会赌上全部身家,跑去救一个毫不相干的黄百韬,恰恰相反,邱清泉对黄百韬非常不爽。
邱清泉是黄埔二期毕业,属于根正苗红的中央军嫡系,再加上性格嚣张跋扈,除了蒋介石等寥寥数人,谁的命令都不听。
而黄百韬曾经在奉军服役,跟着狗肉将军张宗昌混,直到蒋介石消灭张宗昌,才改换门庭到蒋介石的麾下。
在国军部队里,黄百韬是典型的杂牌军,虽然兵团的战斗力不错,但杂牌就是杂牌,出身烙印是抹不掉的。
你说,邱清泉能看得起黄百韬?
可黄百韬却比邱清泉混得好。
1948年豫东战役的时候,黄百韬兵团差点被粟裕全歼,幸亏黄百韬亲自带队冲锋,同时邱清泉部队突袭解放军侧方,才算稳住阵地。后来不仅救出被包围的国军残兵,还击退粟裕。
战后论功封赏,黄百韬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并且提拔为中将兵团司令,邱清泉却什么都没有。
这不是欺负老实人么?
要是没有邱清泉援救,黄百韬已经被粟裕歼灭了,现在倒好,差点失败的杂牌军加官进爵,出力救援的中央军司令原地踏步,估计邱清泉恨死黄百韬:
“以后孙子才特么救你呢,死了算了。”
所以黄百韬被包围在碾庄的时候,邱清泉的救援行动非常不积极,李弥也差不多,不太愿意为了救黄百韬折本。
倒不是说他们不去救援,而是力度大小的问题,基本是在保存实力的基础上,能救则救,不能救拉倒。
反正邱清泉和李弥派兵作战了,实在是共军太狡猾,你黄百韬就认命吧。
而粟裕的兵力分布也相当有意思。
他指挥14个纵队作战,其中6个纵队包围黄百韬,其他8个纵队阻击援兵,也就是说,如果黄百韬都突围不出来,那救援的部队更没戏。
当邱清泉和李弥的部队冲过来才发现,卧槽,参加阻击的解放军兵力,比我们的兵团都雄厚啊。
所以李弥兵团离碾庄最近的时候,只有区区30公里,却死活都突不进去。
那......黄百韬兄弟,对不住了啊。
11月11日黄百韬兵团被包围,战斗至11月20日,粟裕指挥的华野攻占碾庄,以及黄百韬的兵团司令部。
2天后,黄百韬在战场自杀。
自杀之前,20军的军长问他要不要突围,黄百韬拒绝了:“反正是个完,突围做什么,送狼狈样子给邱清泉看着快意吗?”
“不如战死在此地,也对得起党国和总统、总长,叫黄埔的看看,也好鼓励他们以后不要再勾心斗角的只图私利。”
事实证明,黄百韬死了,黄埔军官并不感动呀。
最搞笑的是,前几天国军反击了一波,刘峙便向国府宣传“徐州大捷”,国府专门组织了庞大的记者团到徐州慰问,准备好好宣传一下。
等记者们参观完战利品后,突然问“剿总”副司令杜聿明:“这么大的胜利,黄百韬哪去了?”
其实黄百韬已经战死了,但杜聿明不敢明说,那不是打脸么?于是杜聿明告诉记者:
“黄百韬回家休息去了。”
3
大淮海战役开始的时候,刘峙命令驻扎安徽的黄维兵团撤到徐州,希望大兵团集中到徐州附近,坚持的时间久一点。
黄维接到命令后一路北上,很快遇到刘邓和陈毅指挥的中野,黄百韬被歼灭的第二天,黄维兵团进攻中野阵地。
(陈毅到中野任职了,但兼华野的职务)
战斗进行一天,刘邓和陈毅明白了黄维兵团的实力,便给军委和毛泽东发电报,说可以歼灭黄维兵团,但需要粟裕配合。
打黄百韬的时候,中野尽全力配合粟裕,现在中野要打黄维,粟裕当然也全力配合中野。
更何况,我军的体制是军委领导一切,只要军委下命令,野战部队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不论公事或者私情,华野和中野的配合都很默契。
这才是如臂使指的军队。
粟裕把华野的兵力分成三部分:3个纵队南下归中野指挥灭黄维兵团,3个纵队用来阻击黄维旁边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剩下8个纵队则用来阻击北方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
有华野的生力军加入,11月25日,黄维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寸步难行。
此时的黄维终于体会到黄百韬的心情了,那种想走却走不了、需要救援却没人来的感觉,像极了国府用20年酿造的苦酒。
黄维也知道不能指望救援,想活命,还得自己努力。
他决定在第二天晚上突围,并且选中110师做突击先锋队,黄维握着师长廖运周的手说:“看在党国的份上,努力吧。你需要什么武器装备,随你挑,只要110师能背动。”
廖运周没有客气,选了大量重型武器和高端装备,保证不辜负黄长官的厚望。
11月27日早晨,廖运周带着110师突围,边走边向黄维报告:“前方没有共军,一路顺畅。”
结果......廖运周和部队走到解放军阵地起义了,因为廖运周也是老资格地下党。
黄维无奈,继续固守双堆集。
黄维兵团是机械化部队,战斗力应该不错,而中野经过千里跃进大别山,重武器基本都丢掉了,部队减员也很严重。
按照一般情况来说,黄维兵团向徐州撤退的时候,速度不应该很慢啊,就算被包围在双堆集,凭借强大的火力也能冲出去嘛。
可现实却是,黄维兵团走得慢,被包围也冲不出去。
除了黄维有点书呆子气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黄维和中野的作战地点是黄泛区。
而黄泛区又是蒋介石造成的。
1938年日军攻占徐州,然后想西进攻占河南郑州和湖北武汉,蒋介石组织抵抗不利,便命令炸开黄河南岸的花园口,说什么以水代兵歼灭日军。
结果日军什么事都没有,反而给安徽河南一带造成巨大的黄泛区,很多河流因为泥沙堵塞河道,再次汹涌而出,在低洼地区形成不计其数的野湖泊。
而河水长期泛滥,必然要破坏公路和铁路等交通生态,导致运输困难,当然也会影响机械化部队的行军速度。
水利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以及和平环境,才有动手整治的资格,所以治水工程往往发生在盛世,乱世想都别想。
蒋介石炸开花园口,却没有能力治理水患,到头来坑了黄维兵团。
黄维在安徽行军的时候,重装兵团在河道湖泊间迂回前进,基本没什么好走的道路,再加上解放区的游击队袭击,往往一天走不了10公里。
这速度比蜗牛都慢,不被包围等什么?
纵队司令杨勇利用河道泛滥建立工事,有次在阵地上阻击了黄维兵团三天三夜,让黄维死活走不出去。
陈锡联也回忆过:“黄维兵团处于河网地区,致命弱点是无险可守。”
所以被包围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面临一个无解的局面。
而旁边的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由于实力不行,也冲不到黄维兵团附近,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12月15日,蒋介石发现解救黄维兵团无望,允许兵团自行突围......所谓自行突围,意思就是自己看着办吧,能不能活下来全靠运气。
最终12万人被全歼,黄维等高级将领投降解放军,倒是副司令胡琏跑到台湾去了,还做到金门防卫司令。
蒋介石才是典型的自作孽不可活。
4
黄维兵团被包围的同时,徐州已经成为一座孤城。
蒋介石命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带着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兵团南下,一方面可以解救黄维兵团,另一方面给几个兵团找一条生路。
而总司令刘峙被调到安徽,指挥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
自此以后,杜聿明和邱清泉等人绑定在一起了,他们也将走向命运的终点。
整个淮海战役最精彩的部分来了。
11月28日,杜聿明到南京开会,国防部的命令是从东南方向走,穿过两淮地区绕到蚌埠,和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会合。
两淮虽然没有江南雨水多,但也是河网纵横,不利于大兵团快速前进。
同样是28日,毛泽东给粟裕发电报,说杜聿明有南逃的可能,你们注意点,千万别让杜聿明跑了。
时间如此相近,到底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潜伏在国府的特工发来消息,咱也不知道。
其实国共双方都明白,杜聿明想跑只有三条路:
向东沿着两淮南下。
到连云港走海路逃生。
向西沿津浦路撤退,走安徽江苏交界处。
国府建议杜聿明走两淮南下,毛泽东也判断杜聿明可能走两淮,或者去连云港走海路。
但是杜聿明不想走两淮,粟裕也认为,杜聿明不可能走两淮,更不可能到连云港走海路。
因为两淮的河道纵横很不好走,去连云港坐船走海路,一不小心就被华野抄后路了,来个半渡而击,杜聿明就完蛋了。
事实证明,国府和毛泽东都错了。
11月30日晚上,杜聿明带着部队连夜逃出徐州,向津浦路方向前进,而粟裕早已在津浦路方向等候多时,听说杜聿明连夜跑路,命令部队赶紧追。
这就是两军大将的心有灵犀。
粟裕为了追杜聿明,连好不容易缴获的辎重后勤都不要了,并且拟定口号:“路标就是路线、枪声就是目标、追上就是胜利。”
杜聿明跑、粟裕追......一直追了三天,终于在12月4日早晨追上杜聿明,把几个兵团包围在徐州西南130里的陈官庄。
眼看被包围,孙元良施展长腿技能,丢下部队独自跑路,后来去了台湾,没羞没臊的活到2007年。
他有个孙子是台湾影星秦汉,管虎舔个脸跑去合影的那个。
孙元良彻底解脱了,杜聿明在陈官庄可惨了。
我们都知道,打仗拼的就是后勤,可杜聿明和数个兵团被围在陈官庄,根本没有任何后勤保证。
他给蒋介石发电报,希望政府空投一些弹药和粮食,蒋介石直接告诉他,没有粮弹可投。
这可要老命了。
蒋介石不给空投粮食弹药,几十万人吃什么,别说整顿部队突围了,饿不死就烧高香吧。
杜聿明央求蒋介石:“求校长发慈悲,看在党国的份上,或多或少给点吧。”蒋介石才松口说等着吧,过两天给你。
其实战争进行到1948年,国府的经济已经崩溃,仓库里根本没什么东西。
北平和天津的工厂倒闭80%,青岛工厂全部停产歇业,失业工人不计其数,粮食产量比战前减少40%,全中国多少人都没饭吃。
1947年的国府财政赤字是70万亿,1948年飙升到900万亿元。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蒋介石一边在淮海战场送人头,一边让宋美龄访问美国,求美国看在做小弟的份上拉一把。
杜鲁门和马歇尔没理宋美龄,甚至不让她去国会演讲,此次访美,蒋介石和宋美龄什么都没要到,只好夫妻双双把家还。
而且国府没什么大型兵工厂,坐江山20年了,依然做不到自主生产高端武器,所谓美械师也是一锤子买卖,如果没有美国输血援助的话,用完就是一堆废铁。
这么个烂摊子,指望蒋介石玩出花来,实在有点为难他了。
蒋介石在国统区到处搜刮粮食弹药,甚至把抗战期间的库存都取出来,用飞机空投给杜聿明和黄维。
但是依然不够,杜聿明部队在陈官庄,为了抢一张大饼能死十个人。
而包围圈外的解放军,却有源源不断的后勤补充。
早在1946年,肖劲光到大连考察,发现苏军虽然搬走很多重工业设备,留下来的工厂都处于停产状态,但是产业根基还在,只要稍微整合一下,就是非常优秀的军火生产基地。
半年后朱德签署电报,命令各解放区派出干部和资本,到大连开办兵工厂和医院等产业,除自身营业以外,各解放区可向大连订货。
同时各解放区在大连的代表,成立军工生产委员会,统一开展工作。
他们参观了大连机械、满洲化学等数家工厂,并且和驻大连苏军谈判,请苏军把军工企业移交给中国。
到1947年底,生产弹药的建新公司走上正轨。
由于建新公司的起步资金,大部分是华东局负责的,所以这家兵工厂也归华东局领导,后来因交通阻断才移交给东北局。
而建新公司在短短几年内,生产炮弹55万发、药筒26万个、雷管24万只、各种型号的无烟火药450吨。
粟裕在回忆录里说:“华东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民工的小推车,以及大连生产的大炮弹。”
再说后勤动员能力。
淮海战役开始以前,军委命令华东局成立华东支前委员会,傅秋涛做主任委员,然后从地区到村级的各级党委,都成立了支前机构,并且由党政军主要领导人负责。
各级委员会的干部们,用分田地、诉苦、讲道理的方法,陆续动员起数百万支援淮海战役的民工。
动员起来的数百万民工,还要按照军队编制组成民工团,设立团长、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由科级以上干部担任。而且在民工团里有党支部,坚持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
这样一来,动员起来的民工不会混乱,反而可以随意调配,哪里需要去哪里。
那民工愿意支前吗?
当然愿意。
因为民工服役一期是两个月,到期可以返乡,绝对不会像国军抓壮丁一样,扣住不放人。
而且民工和士兵是同样的生活标准,30里一个休息站、60里一个宿营站,食宿和受伤的治疗费全部报销。如果因工致残享受荣军待遇,如果不幸牺牲,家人会收到抚恤,家属子女也是烈属待遇。
支前民工甚至可以立功,比如向火线运送弹药、爱护转移的伤员、不撒一粒军粮等等,都是立功。
这样的条件,精神和物质都有了,换做是你愿不愿意支前?
所以在淮海战役期间,近600万民工支援前线,从后方运来730万公斤弹药、20万副担架、9.6亿斤粮食。
这么强大的动员能力,蒋介石怕是要哭了。
时间进入1949年初,陈官庄的国军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杜聿明成天唉声叹气不知出路在何处,邱清泉则沉浸于喝酒跳舞唱歌,准备在死之前最后爽一把。
1月9日,杜聿明被俘虏,邱清泉死在战场,李弥化妆成伤病逃跑,后来成为金三角军阀的鼻祖。
其实他们的能力非常优秀,只是站错了队伍,被历史的车轮碾压过去,却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而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所以说,越是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越要跟对主义。
5
其实在淮海战役之际,白崇禧的部队盘踞在武汉,始终没有北上参战。这倒不是蒋介石改了送人头的毛病,而是根本调不动。
大战开始前的10月份,何应钦和顾祝同知道要打大仗,刘峙这头猪是指望不上的,那不如把华中和徐州的“剿总”合并起来,让白崇禧统一指挥。
蒋介石也知道刘峙不行,便想让白崇禧卖命,战役结束再说分权的事。
但是白崇禧飞到南京听完汇报就明白了,徐州“剿总”的部队他都不认识,基本上指挥不动。而且国军分布在陇海线和津浦路上,形成“十字架”的防守态势,首尾不能相救,从战略上已经输了。
白崇禧觉得,权力虽好,可不能贪杯啊。
要是去徐州指挥战役失败了,南京就暴露在解放军的兵锋之下。
与其给蒋介石背锅,不如坐山观虎斗,等蒋介石的部队被灭了,白崇禧和李宗仁再以武汉为基本盘,建立桂系王朝。
主意已定,白崇禧飞回武汉,再没有向长江以北派出一支部队,蒋介石想把湖南的嫡系调到江北,也被白崇禧截胡。
到黄维兵团要被歼灭的时候,蒋介石给白崇禧打电话,说来说去就是不出兵,蒋介石气的大骂:“混账东西、娘希匹。”
白崇禧说无所谓,你随便骂,派一个兵过江算我输。
1948年12月,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弥兵团被围在陈官庄,蒋介石已经没有能用的部队了,白崇禧发现机会来了:
“蒋介石快完了,我们不能给蒋介石陪葬啊。”
桂系各路人马也到处串联,催促蒋介石停止战争恢复和谈,言外之意就是,蒋介石是战争贩子,我们要把他赶下台。
正好美国对蒋介石不满意,准备换一个听话的代理人,争取稳住长江以南的势力范围。
桂系和美国一拍即合,达成倒蒋协议。
1949年1月9日“淮海战役”结束,21日蒋介石便宣告引退回到奉化,暂时退出权力舞台。
可时势如此,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上台,又能如何?还不是被3个月后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清理的干干净净。
这么烂的国府不亡,天理不容。
还是毛泽东在诗里说的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