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君:新中国空军创建纪实

新中国空军创建纪实

2019-10-28 03:31:29《 百年潮 》2019年10期

徐秉君

1949年,中国革命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夕。在20多年的浴血奋战中,人民军队由于没有自己的空军失去了制空权,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特别是面对国民党飞机对解放区的袭扰和轰炸,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常常受到威胁,这时加快组建人民空军显得更为急迫。

必须以建立空军为首要任务

1949年初,在“将革命进行到底”号令的激励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挥师南下,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进军。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组建空军提上日程。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的指示,这项指示明确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这是中央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建立空军的任务,而且强调是“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

然而,国民党并不甘心失败。尽管在军事上节节败退,但利用空中优势反扑解放区进行轰炸破坏,以此来制造混乱,扰乱民心。

1949年5月4日,六架美制国民党B-24轰炸机轰炸了北平南苑机场,造成机库飞机、民房毁损以及人员伤亡,同时也给刚解放不久的北平人民带来了恐慌。这次轰炸深深地触动了党中央。毛主席认为,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已刻不容缓。中央军委决定,迅速组建一支空军作战分队,负责北平防空。

实际上,在这一年年初,毛泽东就指出:“我们打了几十年仗,建立了很强大的陆军。但是,我们没有海、空军,对付头上的敌机,就是凭不怕死、凭勇敢、凭勇于牺牲的精神,今天,我们有了建立海、空军的条件,应当着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尤其是空军,对于国防极其重要,应当赶快建立。”

这一年,人民解放军面临着消灭残余的国民党军队,解放台湾和沿海岛屿的艰巨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尽快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用于作战,已成为迫切任务。为此,1949年7月,毛泽东、中央军委明确提出,要加速空军的建立,为掩护渡海、夺取台湾作准备,并指出,现在必须以建立空军为首要任务,准备一年左右可用于作战。这一战略决策拉开了创建人们空军的序幕。

1949年8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担负作战任务的飞行中队在北平南苑机场正式组成,其主要任务是保卫北平地区的空中安全。飞行中队最初仅有十架飞机,其中P-51战斗机六架,蚊式轰炸机两架,PY-19教练机两架。这些飞机,有的是起义人员驾驶来的,有的是从国民党空军缴获的。后来又增调作战飞机19架。飞行中队经过短暂恢复训练后,从1949年9月5日起,正式担负北平地区的防空任务,这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有了自己的空中作战部队。这个飞行中队,在1949年10月1日参加了开国大典受阅,让外媒感到震惊:中共在一夜之间有了自己的空军。

“让刘亚楼来干”

创建人民空军是共产党人多年的梦想。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我军由于没有空军,没有制空权,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随着中国革命和战争形势的发展,加上在抗日战争后适时组建东北航校的前期准备,组建空军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500

开国大典上接受检阅的空军待命起飞

毛泽东和周恩来非常重視空军组建工作。在谈到组建空军人选时,周恩来问:“主席认为由谁来组建空军呢?”对于空军这个技术性很强的特殊军种领头者的人选,毛泽东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最后他锁定了刚上任的四野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毛泽东说:“让刘亚楼来干!”周恩来会心地笑了,“我也是这个意思……”原来他们心目中的人选同是刘亚楼。

毛泽东说:“刘亚楼在苏联留过学,据说,俄语说得很不错,回国后又兼任过东北航校校长,对航空有所了解,我看他是未来空军司令的最合适人选。”“好,那就这样定吧!”毛泽东和周恩来商定了未来新中国空军司令员的不二人选。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林彪给中央发电不愿意放人,请求让刘亚楼上前方指挥作战,并讲“如亚楼留中央不来,我们前线指挥甚感困难”。刘亚楼本人也以“学陆军不懂空军”为由加以推辞。但这些都没有动摇毛泽东的决心。

这时,第四野战军和各兵团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由平津地区出发南下。第十四兵团的其他领导和部队随即启程去汉口,刘亚楼因处理原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的一些移交工作和组建十四兵团机关暂留北平,原想等待兵团机关组建有了眉目再带机关南下。正当刘亚楼打点行装准备南下时,突然接到中央军委的通知,让他停止南下,到毛主席的住地领受新任务。

刘亚楼接令后马上乘吉普车赶往毛主席住地。当他走进办公室,毛主席就迎上来指着他说:“刘亚楼,你仗打得不错,又在苏联吃了几年面包,要你从陆地上天,负责组建空军怎么样?”刘亚楼回答:“主席,我在苏联是学陆军的,怕做不了啊!”毛主席说:“好嘛!还有你刘亚楼怕的事?不是有句老话吗?‘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就是要你这个自认为做不了的人做。”“那我只有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了。”刘亚楼回答。毛主席说:“我们经历了长期的革命战争,我们打赢了,快要打出一个新中国来了,靠的完全是陆军打地面战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有万架以上的飞机用于战场上,空军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不能没有空军啊!”

毛主席继续说道:“在延安的时候,就有人建议我们成立航空队,可是,那时我们还没有条件成立空军。现在好了,已经培养出来一些人,有了广阔的天地,又接收了国民党留下的一些基地和设备,建立人民空军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周恩来在收到毛泽东1949年7月10日的来信后,便于第二天约见刘亚楼,传达毛泽东的指示,并责成刘亚楼提出空军主要领导干部人选和领率机关组成方案。

刘亚楼接受任务后,马上与军委航空局局长常乾坤、政委王弼等研究,提出了空军主要领导干部人选及领率机关的组成方案,并立即上报中央军委。该方案拟定空军领率机关由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机关加上军委航空局的人员组成。

中央军委及时批准了空军领率机关的组成方案,并于7月26日电告第四野战军,同时进一步指出:必须以建立空军为当前首要任务,准备一年左右可以用于作战。

500

刘亚楼

刘亚楼由此离开了第四野战军,带着中央军委的重托,肩负起新的使命,全力以赴投身人民空军的创建工作。

1949年六七月间,中央军委决定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1949年10月25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秉璋为空军参谋长。11月11日,中央军委又任命常乾坤为空军副司令员,王弼为空军副政治委员。

按照中央军委批准的方案,空军领率机关由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司令部及直属部队加上军委航空局的人员组成。随后,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机关2515人,由参谋长何廷一、组织部长王平水率领,于8月19日由武汉抵达北平,10月下旬与军委航空局合署办公。

关于空军的名称问题,总参谋部专门向毛主席写了报告,提出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和“中国人民空军司令部”两个方案。11月6日,毛泽东主席批示:“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海军亦照此定名。”11月9日,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向毛主席报告,空军领率机关正式成立的条件已经具备。

1949年11月11日,中央军委致电各军区、各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现已宣布成立,原军委航空局即行撤销取消,原航空局所有干部及业务均移交空军司令部接收。军委航空局是人民空军领率机关的前身。它组建后仅仅存在了短短七个多月的时间,却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人民空军的正式组建作了直接准备。后来,中央军委确定,1949年11月1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日。

使命明确,时间紧迫

空军刚组建时可谓是真正的“空”军。虽然建立了空军领率机关——空军司令部,但既没有飞机,也没有部队,更没有飞行员。中央军委交付空军的第一项使命是:在一年内训练出300名以上能够作战的飞行员,准备参加解放台湾及沿海岛屿的作战。

建设空军,首要任务是培养飞行员和各种航空专业技术人员,不然空军建设无从谈起。中共中央根据空军面临的作战任务,要求空军集中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一批航校,以保证建设空军部队的人才需求。

1949年10月16日,刘亚楼完成谈判任务从苏联返回北京后,立即赶到中南海向毛泽东、周恩来作专项汇报。听完汇报后,毛泽东笑着说:“你们的谈判很成功,比我们预想的结果要好。”接着,又语重心长地嘱咐说:“亚楼同志,空军的基础如何,起步快慢,关键是看你航校办得怎么样!你的当务之急,首先要选好办校人。这方面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找我。”

刘亚楼回到办公室后,立即着手执行毛主席布置的任务。他连夜亲自设计制定考核选拔航校干部的方案。第二天,他开始找航空局的负责同志和东北老航校在京干部谈话,并亲自考核。

1949年11月的一天,时任东北老航校大队政委的方子翼突然接到命令,让他立即到北京接受新任务,刘亚楼司令员还要与他面谈。一路上他揣摩不定,不知道刘司令员找他要谈什么,也不知道要接受什么新任务。到北京后他直奔劉亚楼办公室向他报到,刘亚楼直截了当开口就问:“叫你当校长你干不干?”“我还能当校长啊?我没想过,恐怕干不了。”方子翼回答。

刘亚楼看着他说:“你怎么不能当啊,我一个外行还当空军司令呢!你一个内行还不能当校长啊?”方子翼曾在新疆航空队学过飞行,是我党最早培养的一批飞行员,在刘亚楼的眼里他是内行。方子翼说:“那我就服从命令,学着干吧!”

那天晚上,在刘亚楼办公室,两人谈了两个小时。刘亚楼对方子翼说,毛主席和党中央下最大决心,要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决定要撤销东北老航校,另外成立六所新航校,任命你为济南第三驱逐航校校长,负责筹建该校。紧接着,他从目前的形势谈起,提了很多具体的办校要求并说明了存在的困难。

经过一番考核,刘亚楼又与常乾坤、王弼等同志认真研究,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六所航校领导班子组成人选,航校校长全部由东北老航校有飞行经验的干部担任,但还缺少适合担任航校政治委员的人选。于是,刘亚楼又亲自起草报告,向中央军委请求从陆军中选调六名优秀师级政工干部担任航校政治委员。

毛泽东当即批示:“这批政治委员必须认真挑选最适当的人来担任。”并指示,各野战军要提出三倍的名单报军委选定。各野战军接到指示后,迅速推荐了19名优秀政工干部报军委审定。为配备六名航校政治委员,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在全军范围优中选优,这种选配干部的方式在我军历史上是少见的。

1949年10月30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审查批准:第一轰炸机航校在哈尔滨,第二轰炸机航校在长春,第一歼击机航校在锦州,第二歼击机航校在沈阳,第三歼击机航校在济南,第四歼击机航校在北京……六所航校全部采用苏联的飞机装备。此外,鉴于东北老航校尚有一批日籍航空技术人员和飞机、器材,经中央军委11月18日批准,在牡丹江建立一所航校,培训运输机空地勤人员。中央军委1949年12月20日正式颁布命令,将上述航校依次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至第七航空学校。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向各野战军、各大军区发出指示,要求从陆军作战部队和各级军政大学选调一批飞行学员及地勤学员。经各野战军、各大军区认真推荐选拔,后经空军全面复查,共接收飞行学员930名,地勤学员1980名。这批学员大都经过战斗锻炼,其中不少是英雄模范人物,具有良好的军政素质。

在刘亚楼主持召开的第一次航校负责干部会议上,他坚定地说:“同志们,解放台湾和沿海岛屿急需空军,党中央、毛主席殷切期望空军培训战斗飞行员,越快越好,越多越好。因此,你们受命开办航校要只争朝夕,一天一小时也不能后拖。从今天军委下令开办六所航校,到全部建成开学,给大家的筹备时间,按通常的速度,起码要三四个月吧?现在只能给一个月。12月1日必须全部开学。”

停了片刻,他又接着说:“党中央、毛主席把建设空军的重任交给了我们,困难即使像山一样高,我们也要横下一条心,把它搬走。困难即使像海一样深,我们也要迎着风浪上,把它填平。有铮铮硬骨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勇气、有魄力,创造世界空军建军史上第一流的速度!12月1日能否开学,是对每个航校负责干部的第一个考验。按规定时间开学,是英雄;拖延开学日期,是狗熊。你们究竟是英雄还是狗熊,12月1日见分晓。”

从中央军委1949年10月6日正式批准创办六所航校的方案算起,仅用50多天的时间,六所航校即全部筹建完毕,12月1日全部开学。1950年1月5日,最后创办的第七航校也正式开课。

航校组建以后,克服了超乎想象的困难,开始了紧张的航空理论学习和飞行训练。中央军委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决定航校应在开训后的六个月内,速成训练出两个歼击机团和一个轰炸机团所需的空、地勤人员。为了加速完成训练任务,空军采取了应急措施:将原在东北老航校学习,已有一定技术基础的89名飞行学员、20名空中领航学员,分配到各航校组成速成班,进行为期六个月的掌握苏制作战飞机的速成改装训练。同时,将东北老航校107名地勤学员和刚从陆军选调来的460名地勤学员,分配到各航校组成地勤学员速成班,进行突击培训。与速成班同时开训的还有一期甲班学员2366名。这批学员全部来自各野战军和各地军政大学等单位,其中空勤学员930人,地勤学员1436人,学制一年。

各航校在完成航空理论基础教育后,相继进入了十分紧张而艰苦的飞行训练,克服了学员多、教员少、时间紧、任务重、飞机和航空器材严重不足等重重困难,终于按中央军委的要求,提前或按期完成了飞行训练任务。速成班歼击机学员平均每人飞行33小时,轰炸机学员飞行23小时25分,完成了预定的全部训练科目,于1950年5月毕业。由于组建部队急需,一期甲班的歼击机学员于1950年10月提前毕业。轰炸机学员除十个机组提前毕业外,其余学员于1951年1月毕业。

突击、速成班训练,保证了当时迅速组建空军部队的需要,是为人民空军培训的第一批蓝天雄鹰。但这只不过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应急措施,如一期甲班的飞行学员,每人平均仅飞行62小时46分。速成班和一期甲班这两批学员,无论是在抗美援朝,还是在国土防空,以及在空军全面发展和航空工业的建设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500

朱德在第六航校开学典礼上讲话

新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空中力量

空军的主体是航空兵,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实战证明,航空兵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空军也由此逐渐从陆、海军中脱离出来,并独立成军。

航空兵部队是空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组建各机种配套、能够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具有战斗力的航空兵部队,是人民空军在创建时期的根本任务。根据中央军委的要求,空军制订了四年发展计划(1950年至1953年)。该计划提出,到1953年底组建97个航空兵团。为了落实上述计划,空军领率机关加紧筹划,着重解决了航空兵师、团领导机构和飞机装备的来源问题,从而保证了航空兵部队的组建工作顺利完成。

然而,组建航空兵部队的重点是要解决飞机装备来源问题。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自己的航空工业,因此只能向苏联购买。1950年1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参加中国党政代表团,再次赴莫斯科同苏联政府谈判订购飞机装备的问题。

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空军拟制了组建航空兵部队的初步计划,向苏联政府订购各型飞机586架。其中歼击机280架,轰炸机198架,教练机和通信机108架。后来又作价接收了苏联巴基斯基中将所率领的援华防空部队的武器装备,计有各型飞机119架,其中包括最先进的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38架。这些飞机装备,先后装备了中国空军第一批组建的航空兵部队。

为了赢得苏联的支持,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曾先后向斯大林、布尔加宁等苏联领导人发电报、信件32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费有限,以至于毛主席亲自与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等商量,把准备购买舰艇的外汇转买飞机。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加速建设人民空军的急迫心情。

由于形势紧迫,组建空军航空兵部队的工作,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与此同时,机场建设、战斗勤务保障、航空工程保障及后勤保障等种类繁多的勤务保障创建工作也相继全面铺开。

空军司令部成立后,首先就解决人员、机构和装备等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到1950年初,已基本具备组建航空兵部队的条件,于是工作重点转向组建航空兵部队。

1950年4月11日,空军向中央军委报告,建议组建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该旅下辖两个歼击机团(当时叫驱逐团)、一个轰炸机团、一个强击机团(即冲击团)。这样组编是为了取得组织各类航空兵部队训练和作战指挥的经验,为后续扩编部队和发展创造条件。

1950年5月9日,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并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混成旅”。刘亚楼随即召第二航空学校政治委员李世安来北京谈话,传达军委调他到华东地区组建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任政治委员的决定。当李世安得知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的番号被定为“空军第四混成旅”时,有些不解地问:“按序列排序,应该是从一开始,我们组建的是第一支航空兵部队,为什么不叫第一旅呢?”劉亚楼解释说:“这个问题我已考虑好久了,还是叫第四旅好。叫‘第一,容易产生老子天下第一的骄傲自满。我们要仿效毛主席的做法,他在井冈山创建第一支工农红军部队时,开始就叫红四军,没有叫红一军嘛!这里有一个继承和发扬红军光荣传统的问题,这样有利于这支部队的建设。我还想,应该把空军部队的前几个番号,例如第一师、第一团等,作为荣誉番号留给在今后的作战中战功卓著的部队使用。”李世安这才理解刘亚楼司令员的用意,赞同地点点头。

1950年6月19日,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随后移驻上海。空军领导考虑到第一支航空兵部队样样都要从头做起,并且要为尔后大批组建部队和培训干部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配备强有力的领导干部。

经中央军委批准,任命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兼任旅长,调第二航空学校政治委员李世安任旅政治委员,王志增、刘善本任副旅长,王香雄任参谋长,谢锡玉任政治部主任。旅部机关由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三十军第九十师师部改编组成,下设司令部、政治部、航空工程处和供应处。同时,把六所航校速成班毕业的大部分空勤人员分配到了第四混成旅。可以说,新组建的人民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集中了空军早期航空骨干的精华。

新成立的歼击第十团于7月15日开始飞行训练。7月25日转场到上海龙华机场,后又移驻上海虹桥机场。这是人民空军第一个喷气式战斗团。9月份开始改装,由苏联顾问执教,经过不到一个月的航空理论教育,9月下旬开始带飞。

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教练机少,如果按部就班训练周期必然延长,这将会严重影响华东一带防空作战。于是,采取加强地面训练,缩短带飞时间的措施来弥补教练机的不足。最后每个飞行员只带飞两个起落,即放单飞。通常需要半年的改装训练,中国空军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全部改装训练完毕。

中央军委委托华东军区陈毅司令员负责,空军常乾坤、聂凤智等同志组织验收,并由苏联顾问、专家陪同观看飞行训练表演。他们站在上海虹桥机场指挥室房顶的平台上,观看人民空军第一支装备当时最先进喷气式歼击机部队的飞行训练表演。

可是,首次亮相就遭遇天公的下馬威。当第一中队由团长夏伯勋、领航主任阮济舟、射击主任邹炎、中队长刘玉堤编队起飞后,天气突然变坏,云底高仅300米,飞机一起飞很快就钻进云里了。他们没有飞过这样复杂的天气,凭着一种勇敢精神,他们果断地钻到云下,在仅200米的高度上通过指挥台,接受验收考核。虽然是刚改装的喷气式战斗机,但初次亮相就飞超低空,表现了一种超强的战斗精神。飞行结束后,陈毅司令员高兴地接见了飞行员,连连赞扬这支部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最先进的喷气式飞机驾驶技术。

为了建设好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于1950年7月6日对混四旅政委李世安指示:要完成战斗任务,提高战斗力,摸经验,做榜样。一定要把部队建设好,带出好作风。要抓紧训练,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过好“打仗”这一关。第四混成旅认真执行这一指示,经过紧张的训练,很快成长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

第四混成旅的全体指战员,按照空军领导的要求,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仅用三个月就完成了换装训练任务,并于1950年10月19日零时起,担负保卫上海的防空任务。

在完成组建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第四混成旅之后,空军组建和扩建了第二批航空兵部队,共三个旅。10月31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空军部队的番号名称由旅改为师,遂将空军歼击第三、四旅,依次改称为空军第三、四师。11月25日,空军第二师在上海成立。这期间完成了三个航空兵师的组建。随后,根据空军的建军计划,人民空军相继又组建了其他歼击、轰炸、强击作战部队,同时为了满足空中运输任务的需要,又组建了空运部队。

从1949年7月到1950年底,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先后组建了七所航空学校、空军领率机关、第一批航空部队和空降兵部队,高速高效地完成了人民空军第一阶段的组建。从而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增加了新的军种——空军,标志着新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空中力量。

人民空军组建之初,担负的主要任务是,要配合完成解放台湾、海南岛以及消灭残匪的任务,做到在一定的领海和领空上初步取得制空权。然后,逐渐地在这个基础上建成一支完全新式的、强大的人民空军。1950年4月15日,毛泽东主席给《人民空军》杂志创刊号题词:“创造强大的人民空军,歼灭残敌,巩固国防。”这一题词,对人民空军的任务做了完整的表述。

然而,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空军的作战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共中央决定推迟解放台湾,空军一方面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另一方面担负要地防空、支援进军西藏和清剿残匪等作战任务。这样一来,仅靠这几支航空兵部队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加速推动空军航空兵部队的组建。

从1950年11月下旬至1953年3月,空军又分四批组建了24个航空兵师、56个航空兵团。按照中央军委确定的“轮番实战锻炼的方针”,年轻的中国空军,“沿着在战斗中成长的道路”,先后有十个歼击师和两个轰炸师经过战前突击训练,随即轮番入朝参战,经受了实战锻炼,并取得了实战经验。

500

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空军部队

尽管在朝鲜上空面对的是强大的美国空军,但志愿军以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忘我牺牲的战斗精神,集小胜为大胜,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并成为一支能与世界强国空军抗衡的空中力量。参战空军部队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击毙了美国“空中英雄”乔治·阿·戴维斯,击落美国空军“双料王牌”飞行员哈罗德·爱德华·费希尔和美国空军“三料王牌”飞行员约瑟夫·C·麦克康奈尔(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战绩直到48年后,即2001年10月29日才被空军确认)。以至于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现实并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经过抗美援朝空战的锻炼,人民空军边打边建,从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共组建了28个航空兵师70个航空兵团,拥有各型飞机3000余架,初步建成了一支由各种航空兵组成的有战斗力的空中力量。(编辑 叶松)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