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消息!陕西子午岭的豹子,有三位数那么多!
双十一过完,2020年的余额便只剩下不到50天了。
在疯狂买买买剁手狂欢的同时,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关于华北豹的信息,好像越来越多。
秦岭的豹子捷报不断,六盘山的调查正在稳步进行,和顺也喜提了“华北豹第一县“。如果大家还记得,河南济源(今年3月)、河北承德(去年)等等,都有发现豹子的踪影。
近日,北师大冯利民博士团队在SCI期刊《整合动物学》(Integrative Zoology)上发表的题为Elusive cats in our backyards: persistence of the North Chinese leopard in a human-dominated landscape in central China的文章,又给我们带来了一则华北豹的好消息。
文章称,研究团队根据2016年6月-2017年5月在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数据,进行个体识别和模型估算后,得出该区域的华北豹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70~2.40只,且种群处于增长状态。
这是我国已知华北豹密度最高的地区。
频出的新闻关注和持续的研究深入,让华北大猫的生存现状,似乎渐渐有了起色。
748平方公里的监测范围内,1年共记录到259次豹的独立事件,从中识别出22只成年个体,5只幼崽。
华北豹前景光明?为时尚早
取得成绩固然值得为人称道,可要说华北豹的前景就此一片明朗,仍为时过早。
因为针对华北豹的研究,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今天报道的陕西金钱豹进村新闻
根据统计数据,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山西和顺以外,仅2020年,涉及到华北豹的、经证实后由媒体正式报道的新闻消息有11条,分别涉及到11个市县,其中陕西是报道中出现频率最多的省份——秦岭和子午岭的茂密山林,为华北豹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
这一方面印证了冯利民团队的结论:陕西的确有着相当不错的豹子种群。
但另一方面,从新闻中来看,陕西省内有7个县市出现了豹,包括黄陵、镇安、富县、句邑、周至、洋县和佛坪,区域面积将近2万平方公里。
然而除了子午岭林区的784平方公里区域估算了种群数量,其它区域尚无数量估计。
论文中子午岭布设相机的地图
我们持续监测的和顺也是类似,虽然500平方公里的面积已经覆盖了整个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353.52平方公里),可是考虑到今年6月F8出现在了和顺以北的昔阳县,我们对华北豹通过能力和种群扩散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8月,东北林业大学的K. Vitekere等(2020)收集了2020年以前发表的、与华北豹研究相关的文献,并进行了整理与回顾。
结果显示,在所有39篇文献中,包括17篇应用研究,8篇基础研究和13篇文献研究;
而围绕华北豹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但大多数的文章都是在本世纪的头10年才陆续发表。
显然,华北豹为人们所关注的时间并不长,现有的研究数量对于华北豹这种顶级捕食者而言,也不能够算多。
我们在山西和顺监测的华北豹F8和她的孩子
因此老一辈说十年二十年前看到过豹子的事情也不难理解——那个时候华北豹仍在很多地方繁衍生息,只是由于长期的忽视和猖獗的盗猎,它们在山林中逐渐销声匿迹了。
最后,文章总结道,在中国所有的金钱豹亚种中,华北豹是中国历史分布范围最广的、也是研究最少的亚种之一。
华北豹的历史栖息地,如今只剩下2%左右。由于华北豹的习性隐秘、现有监测范围有限,以及监测成本高昂,目前还未能清楚掌握华北豹的分布范围和种群动态。
人力也好,物力也好,我们依然需要向华北豹投去更多目光。
华北地区华北豹的分布。猫盟绘图
其它华北豹的研究,说了啥?
进入2020年,同样也有研究者致力于华北豹研究,提出了诸多颇具建设性和指导性的设想和意见。
如北师大冯利民团队发表的另一篇文章《小尺度景观中单个顶级食肉动物与同域中级食肉动物的时空共存研究》,以陕西子午岭保护区和桥山保护区为研究范围,探究了这个地区中的顶级捕食者豹与6种中型捕食者(豹猫、狗獾、赤狐、黄鼬、果子狸、黄喉貂)的共存关系。
研究表明,目标地区的季节变化和不同物种的活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大多数动物在夏季最活跃,相对的,豹子在冬天最活跃。
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7种动物不同季节的相对丰度指数
在所有研究的动物中,黄鼬和黄喉貂为日行性动物,它们会有意识地回避其它动物的活动范围和时段。
豹、狗獾、红狐、果子狸则均为夜行性,它们的活动在季节上呈现出高度重叠,但活动的高峰期不一致。
总体来讲,中型捕食者可能受到顶级捕食者的威胁:它们会避开豹的活动区域,无论是什么季节,都显示其与豹的空间重叠程度较低,华北豹在生态位上的作用举足轻重。
山西和顺、河北驼梁、小五台山的物种RAI对比 制图:猫盟-刘蓓蓓
详情:带豹回家,新的里程碑出现了!
无独有偶,东北林业大学的K. Vitekere等(2020)发表的《肉食动物的种群动态变化评估:山西省铁桥山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占有率及共存状态》一文,也以山西铁桥山保护区为监测地,对华北豹、豹猫和赤狐的共存机制进行了研究。
东林大团队的研究更倾向揭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于动物的影响,他们认为:
这三个物种在当地所占的比例一直相对稳定;影响物种占比的最重要因素可能并非是它们活动区域到村庄和道路的距离,而是海拔。
山西的赤狐
研究结果还揭示了华北豹在控制其它中型捕食者数量时的作用,根据模型的预测,当豹子的估测值降低时,环境内中型捕食者的占比就可能提高。
同时他们也强调,人为干扰会对豹和豹猫的生存造成影响,保护区管理者应当加强对森林景观的维护,逐步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
另有学者对保护区内的华北豹人兽冲突感兴趣,东林大的K. T. Consolee等(2020)首先访谈了289位铁桥山保护区当地居民以了解他们对华北豹的态度,并统计了2015~2018年三年间的华北豹袭击家畜案件共173件,他们认为,受袭击最多的是成年牛,袭击最多的时间是春季。
论文显示的调查区域
但即便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会导致结论的差异。
大家知道,从2015年起,我们便在和顺持续进行着豹吃牛补偿的项目。在同老乡沟通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豹子很明显地倾向于攻击小牛,因为小牛战斗力薄弱,豹子基本上一逮一个准儿。
此外,4月~10月的春夏季,才是豹子吃牛的高峰期——4月的春季正是把牛放上山吃草的好季节,直到10月草木凋零,牛都回了牛栏过冬,豹子袭击牛的事件就大大减少。
2019年,我们在山西和顺进行的豹吃牛记录
详情:豹子又要吃牛排?算算我得花多少钱……
所以对于华北豹,还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以排除争议。
研究者有关华北豹的信息和建议,都有利于增进人们对豹的了解,令当地政府管理者、民间组织机构和当地居民拥有更明确的心理建设和目标方向,从而不断查漏补缺,实现保护实践的深入。
严谨科研,合理保护规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保护华北豹的每一步,都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科研基础上,搞清分布,搞清威胁,才能作出合理的保护规划。
现阶段,有关华北豹,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
比如华北豹与其它豹亚种的遗传差异和地理分布边界,华北豹的种群数量和变化趋势,栖息地破碎化、盗猎和人兽冲突等威胁因素对华北豹的影响,现有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等等 。
即便是已有研究成果的领域,也可能存在遗憾,例如监测时间不长、监测范围有限、关于华北豹的种群扩散还缺乏数据等等。
而这就需要政府、当地民众、民间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
猫盟在山西和顺监测保护华北豹超过十年
保护华北豹不是某个县某一地域或者某一机关机构的事,正如“带豹回家”的设想一样,要让豹子从北太行山走上燕山地区,最关键的还是这条路线整体生态的恢复。
等到林子恢复了,小动物变多了,豹子就会来到这里定居,到时候,我们就不必再眼巴巴地羡慕百里之外的华北豹。
最近,蓓蓓正在整理我们监测到的豹子们的生活史,很快大家就可以知道,M2大王的归宿在哪里,F4今年有没有又生小豹,F8是怎么遛弯去的隔壁县,又是哪只豹子成为了新晋的太行山之王……
希望仍在,我们期待北京有一天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金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