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作业”不仅仅是教育问题
在大约20年的光景里,中国教育制度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批改作业由教师的责任转移成家长的任务。江苏那位退群的家长是对这一历史转折的无力反抗。
教育制度从来都是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派生性制度,教育制度从来不会由教育体系内部的人员完全制定,而教育对于对于解决大多数社会问题是毫无帮助的。
教育是一项烧钱的活动,教育经费的来源要么来自财政,要么来自家长。本世纪义务教育逐渐实现免费化,但是财政资金对教育水平的贡献能力却在持续下降。财政资金主要投向高等教育和硬件设施,因此在同一时期内,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相对于城镇平均工资并未有过明显增长。由于对人力资本实际投资的下降,教育体系只能靠缩短教师工作时长来维持教师规模,再配合从西方引进的“减负”理论,原先的教學工作就部分地转移给家长。
“改作业”是教师和家长的矛盾,但这个矛盾是财政资源紧张造成的。由于高手的操作,原本的供需矛盾转变成了人民內部的直接矛盾。
教育附属于经济,但是很多教育部门并不服务于经济,这些部门形成了类似于传销的组织经济,即通过维持学生数量来获得国家的补贴或家长的缴费,私营学校和培训机构多是如此。这种组织经济赖以生存的一大原因就是Gov.从教育部门大幅撤出,留下了市场空间。由于政府债务不断攀升,各地财政对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只会进一步降低。
无论经济发达与否,中小学教育都是各地财政的一个包袱,如果没有中央财政兜底,多数县市的中小学教育便会垮掉。由于有政策规定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务员水平,这就导致多数县级财政只将教师待遇维持在公务员水平。不过,教师终究不是赵家人,难于依靠本身的位子在体系内部获得额外收益,这就迫使教师从事私人教育的经济活动,并谋求在熟人圈子中较高的社会地位。上级部门的文件难于阻止低收入的教师不参与违反政策的补课活动,家长们也不应该幻想依靠道德绑架来要求教师无私奉献。毕竟,大家都是打工人。
如果家长们想在教育问题上实现时间和货币双重低投入,那就需要多缴税实现对财政对教育部门的高投入,或回到义务教育缴纳学杂费的道路,从而提高教师收入。不靠规模摊薄成本,那么作为个体的家长必然需要承担高额花销。与其承担减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溢出成本,不如要求返回应试教育的规模化运转。
这世上的烦恼多是穷造成的,“改作业”也逃不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