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与某半岛复杂的关系(二.上)

【上接漫谈中国与某半岛复杂的关系(一.下)

朝鲜战争雄辩地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中美国力悬殊不大,双方在朝鲜半岛打常规战争,美国基本没有取胜的可能。这话翻译成彭德怀风格的语言就是那句经典的:抗美援朝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Ⅲ.从1994到2017……

  朝鲜战争虽然停战了,但是按照法律逻辑,它仍然没有结束。从1953年停战到今天,朝鲜半岛曾多次险些重开战端,其中在冷战后就有4次逼近战争爆发的边缘:时间分别是1994年,2003年,2010年和2017年。这当中有三次是因为朝核问题,还有一次是因为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事件。

如果战争在1994年爆发……

  80年代后期与90初期是中美常规军事装备悬殊最大的时期,这是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最初10年推行“军队忍耐”政策(即,国防建设给经济建设让路)造成的。这期间由于军费的大幅缩减,大批常规军事装备研制项目或放缓,或推迟,或取消,中美在常规军事装备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到了90年代中前期,双方现役装备尤其是海空军事装备的悬殊已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地步(粗略估计差距有30年)。

  如果以GDP数据为标准来对比,中美在90年代初的差距与50年代基本差不多(1994年,中国GDP 5643.25亿美元,美国GDP 73087.5亿美元  1954年,中国GDP328亿美元,美国GDP3804亿美元)。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了高技术战争的巨大威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美军通过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信息指挥体系,运用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将装备技术水平比同期中国很多同类装备要先进一大截的伊拉克军队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无数目睹了海湾战争的人无不被美军科幻般的高技术武器的惊人威力所震撼。许多人从理性推断认为,即使把战场上的伊拉克军队置换成中国军队恐怕也不会强到哪儿去。

  不过本人以为,假如中美真的于1994年在朝鲜半岛进行第二次较量,美国仍将与50年代一样基本没有取胜的可能性。

  在海湾战场,由于伊拉克都是地势平坦的沙漠和平原,任何军事目标都难以藏身,美军强大的空天一体化侦察体系可以迅速发现伊拉克军队无处隐蔽的军事目标,然后美军强大的远程精确火力打击体系可以迅速将其摧毁。大批伊拉克军队的有生力量往往还没有见到美军长什么模样,便在美军的各种精确制导武器打击下灰飞烟灭。

  而伊拉克对于美军则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其仅有的几样远程打击武器,如飞毛腿导弹由于没有信息侦察体系的支持,只能如没头苍蝇一样,打哪儿算哪儿,能否击中目标就只能祈求真主保佑了;另外一个可以进行远程打击的兵器——空军战机,同样由于没有防空预警指挥体系的信息支持,如同被捂住了眼睛和耳朵,基本只能单打独斗,然后被得到空中预警体系支持的美军战机一架架斩下马去。

  美国在远程精确打击持续了一个多月之后才出动地面部队,此时的伊拉克军事体系已经被折磨成耳聋眼瞎、缺胳膊少腿的残废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地面机械化部队,在美国空天信息体系,和空地联合火力体系的支持下,如刀切豆腐一样将伊拉克地面部队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海湾战争的地面战仅持续了3天,伊拉克就彻底招架不住认输了。

  美军在海湾战场打得可谓畅快淋漓挥洒自如,但到了朝鲜半岛,他们就不会这么幸运了,他们将面临截然不同的对手和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

  海湾战场幅员广阔,遍布沙漠和平原,地势平坦,伊拉克所有的军事目标都极难隐藏,美国发达的卫星侦察体系可以很容易侦察到伊拉克的任何军事动向,然后迅速在伊拉克根本无法还击的遥远距离进行远程精确打击。海湾战场广袤的陆地和平坦的地形,让美国强大的远程信息化作战体系可以尽情地施展威力,同时广袤的陆地和平坦的地形也成为阻挡伊拉克还手的天然屏障。整场战争中,美军可以随心所欲地对伊拉克进行单向杀伤,而伊拉克则几乎没有还击之力,基本上是美国案板上的肉,任由美国肆意宰割。

  与伊拉克地形完全不同,朝鲜半岛则是山岭纵横,层峦叠嶂,丛林密布,非常适于军事力量的分散隐蔽,尤其适于修建地下防御工事,美国对各种移动目标的军事侦察难度将远大于地势平坦的海湾战场,美国获取实时战场动态信息的效率将明显低于海湾战场,美国远程打击武器也会因起伏山岭的遮挡而受到方向和角度的限制,这些因素将使美军远程打击的效能明显低于海湾战争。另外朝鲜半岛地域细长而狭小,交战双方的机动空间远远小于海湾战场,近距离交战将无法避免,又由于交战双方是以地盘争夺为主要目的,因此战争将主要发生在地面战场。

  综合各种因素,中美在朝鲜半岛的较量将以近距离地面战为主要形式,空中和海上的交战将退居次席,只对地面战起辅助配合作用。打近距离地面战,交战双方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海湾战争那种一方对另一方随意进行单向杀伤,而另一方无力还击的情形。


  在海湾战场,伊拉克军队虽然装备有大量先进武器,但几乎全部是外购自苏联和法国的,伊拉克自身几乎没有什么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一旦武器装备发生战损,基本无法进行自我补充,只能损一个少一个。观察者网有评论员曾嘲讽伊拉克军队是一支一次性的军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外来支援,只需经过一场较大规模战役的战损和消耗,就将丧失继续作战的能力。

  而到了朝鲜战场,美军面对就不再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一次性军事力量。

  90年代初的中国虽然GDP与美国差距跟50年代几乎差不多,但是90年代中美的综合实力对比与50年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90年代的中国历经了40多年的工业化建设(尤其是以三线建设为代表的国防工业建设),已经拥有一套虽不太先进,但却规模巨大,结构完整,能够独立运行的重工业体系和军事科研生产体系。在这当中,以应对全面核战争为目的的三线国防工业体系足足进行了20多年的建设与经营,使中国具备了极其庞大的核常武器生产能力,到了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军工生产能力已经形成了严重过剩的局面(据说当时军工生产能力是每年军事订货的十倍)。

  改革开放后,中国军工生产体系尽管经历了十年的“忍耐期”,但是一旦整个国家转入战时状态,这个体系将被立即激活,迅速恢复全力生产;一旦这个体系投入整体性全速运转,各种常规武器与弹药将被海量般的制造出来。

在十年的“忍耐期”中,虽然中国的大批尖端武器研制被全面放缓,但是中国对后勤装备的研制和发展却似乎一刻没放松。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看,PLA对后勤系统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一线的武器装备——这或许是因为抗美援朝刻骨铭心的教训与经验。

  50年代,美军可以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即东海岸的日本海,西海岸的黄海,三八线以南的陆地),对中朝联军无所顾忌地进行火力攻击。到了90年代,美军的航母打击舰队至少在黄海方向就不再那么安全了。中国已经拥有了射程130公里的海鹰-3超音速反舰导弹,战时,这些超音速反舰导弹必将被大量制造出来并部署在中朝的黄海沿岸。尽管该型导弹的射程远不足以覆盖黄海,但是黄海是一个被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半包围的海湾,朝鲜西海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正好对黄海北半部形成环形拱月之势,在这些地方大量部署海鹰-3完全可以覆盖黄海北部的大部分区域。此时的美国虽然拥有大量抗饱和攻击能力强大的神盾防空巡洋舰和驱逐舰,但毕竟中国是背靠着自己的弹药仓库打仗,海鹰-3在中国军工体系转入战时生产后将源源不断得到供应,一旦美军舰队进入中国岸舰导弹的射程范围,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海鹰-3(何况该弹还是超音速的),不管神盾还是鬼盾,全都招架不住,只能乖乖等死。除此之外,黄海由于是浅海,平均水深只有90米,很不适合美国的核潜艇活动,所以美军攻击型核潜艇无法像海湾战争中从波斯湾水下攻击伊拉克那样,从黄海水下向朝鲜西海岸发射发射潜射巡航导弹(相反,中国海军体型较小的常规潜艇倒是可以在这里潜航,尽管也不那么方便)。

  不过要想实现对美舰的打击,首先必须实现对美舰队的实时侦察,这个任务将主要由海空军承担。中国空军可以派出具有较强高空高速飞行能力的歼侦-8和无人侦察机(至少本人在国内1994年以前拍摄的军事纪录片中见到过国产军用侦察无人机)从空中对黄海海域进行侦察,海军也可以派出常规潜艇潜伏在美舰队可能的活动海域进行侦察。如果美国意欲从黄海对朝鲜西海岸进行攻击,那么中美将在黄海展开激烈的侦察与反侦察较量。90年代初,中国的海空武器与美国悬殊巨大,中国海空军航空兵以二代机(歼-7,歼-8)为骨干,一代机(歼-6)为主力,三代机(苏-27)很少,面对美军预警机指挥下的大批三代战机(F-14、F/A-18、F-15、F-16)几乎全面处于下风,毫无胜算;而中国的水面舰队的防空能力非常孱弱,只有少数配置有少量近程防空导弹的舰艇,根本扛不住美军航母舰载机的攻击。所以,在侦察与反侦察较量的较量中,中国海空力量将无可避免地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和损失。本人以为,得益于中国的地缘优势,当中国的军事工业全力开动后,中国在自己家门口经得起这样的消耗。只要战术运用得当,中国海空力量完全可以在付出可以承受的代价的同时,捕捉到美军舰队的行踪,一旦美军舰队行踪暴露,必将遭到难以招架的密集的岸舰导弹攻击,或者来自水下的鱼雷偷袭。

  总之,美国航母舰队在黄海的安全活动范围将明显被压缩,无法再像50年代那样可以尽情贴着中朝的海岸线任意选择攻击点发动空袭。这对中朝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由于朝鲜半岛(不论南北)有限的平原地形都分布在西海岸附近,这使半岛南北多数人口与城市工业设施大多集中在西海岸地区,在战争中,中朝方遭受的来自西海岸方向的火力打击将明显削弱,部署在这里的军事力量与军事设施所受到的威胁也将明显降低。

  西海岸方向的行动严重受限,美军对中朝方侧翼的远程打击也就只好主要集中在东海岸日本海方向。不过朝鲜半岛东海岸地形几乎全是崇山峻岭,而且山脉的走向普遍与海岸线平行,战争中,这简直就是防备日本海方向攻击的天然屏障。中国在这里完全可以依托山岭地形设置密集的防空阵地,阻截从这里射来的“战斧”巡航导弹,或者美军战机。90年代的中国防空部队已经拥有了红旗-61,红旗-7近程防空导弹,和凯山-1中程防空导弹,这些防空导弹全部采用车载机动发射,既可以灵活选择发射阵地提高防空效能,又可以增加美军发现摧毁的难度。当然由于中国包括防空武器在内的所有武器都落后于美国,所以不可能在东海岸完全挡住美军的海空火力攻击,但是绝对可以相当程度上削弱其火力强度。

  90年代的中国陆军已经有了十分完整的装备体系,拥有相当强悍的地面火力,战场机动力,后勤保障力和野战防空能力——据说由于抗美援朝刻骨铭心的经验与教训,战后中国军队极其重视炮兵火力,后勤保障,野战防空和战场伪装反侦察。

  PLA的步兵战斗小组,普遍配备连发式突击步枪,轻机枪,火箭筒和枪榴弹,近距离步兵交锋基本上不用再担心火力被敌方压制,遇见50年代抗美援朝时期的敌碉堡和装甲车可以直接火箭筒摧毁。

  由于PLA的机械化步兵有了便携式防空导弹,美军飞机50年代那种近距离凌空火力支援将面临极大风险,尤其是朝鲜的山岭地形,相当有利于防空步兵的隐蔽,美军飞机凌空火力打击一旦遇上这种隐藏在暗处的防空步兵大概率将难逃厄运。50年代,志愿军大部分战斗伤亡来自敌炮火杀伤,而敌方炮火的最主要的眼睛就是炮兵侦察机,90年代的中国步兵有了便携式防空武器后,可以轻易干掉中低空侦察的美炮兵侦察机,进而逼迫美军增加炮兵侦察机的侦察高度,导致其对地面目标侦察难度升高,从而降低美军远程火炮的打击效能——这样90年代的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遭受的敌远程炮火攻击将大为减弱。

  总之,1994年的朝鲜战场将很难再出现,50年代那样的美军飞机低空凌空火力打击或者战术侦察。美军的侦察将主要通过侦察卫星体系进行。不过,由于中国军队有很强的战场伪装反侦察能力,美军想通过卫星侦察到中国军队的目标与动向是有相当难度的。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将在战场各处大量布置各种视觉上难辨真假的假目标,迷惑美军的侦察体系,扰乱美军决策机构的思维。这一切措施必然会延缓美军决策体系做出决策的进度,在分秒可能决定胜负的现代战争中,这必然会导致大量宝贵战机的丧失;如果美军不分真假一概火力打击则会虚耗大量精力与资源,徒增战争成本。另外,侦察卫星主要适合侦察静态目标或者大型移动目标,对于小型运动目标(如擅长两条腿机动的单个PLA士兵)则很难做到实时动态侦察。

  1994年的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必然会组织大批特种作战部队分散渗入到敌后方,进行各种特种作战活动。中国的特种作战部队,通过10年的南疆自卫反击战的热带山地丛林作战,积累了丰富的特种作战经验,拥有出色的敌后野外生存能力,他们将配备各种精悍的特战装备,几乎武装到牙齿。他们潜入到美韩后方,可以侦察美韩的军事目标及动向(如果靠近前线还可以为远程炮兵提供精确打击坐标),破袭美韩的交通运输线和军用通讯设施,偷袭美韩的后勤基地……他们的特种作战行动将严重搅乱美韩的后方,进而干扰到其正面战线的正常作战,使美韩的战争机器运转遇到巨大麻烦。

  在中国特种部队搅乱美韩后方的同时,中国陆军的主力部队将不断向正面战线的美韩地面军事力量发动猛烈攻势。众所周知,历经二十多年国内战争,三年抗美援朝,十年南疆边界自卫反击战的中国陆军积累了极其丰富的陆战经验,磨练出了极其坚韧的战斗意志,同时也练就了十分高超的战术技能。与50年代不同,此时的PLA陆军可以得到强大的机动地面火力支援(如车载火箭炮、履带式自行火炮)——本人以为,像自行火炮和车载火箭炮这样的机动火炮,相比50年代的那种车马牵引式火炮,由于在转场和作战前,省去了一堆费时费力的环节,具有极高的作战效率,将成为地面战场决胜的关键。尤其重要的是,在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支持下,PLA陆军的强大地面火力将可以长时间的持续,不用再担心弹药短缺。

  相反美韩则可能要面临弹药供应的短缺,因为他们的后方不可能再像50年代那样安全了。前面说过,大批的中国特种部队潜入到了美韩后方,他们除了进行各种特种作战行动,还将肩负一项战略任务——为二炮的弹道导弹提供目标的准确位置坐标。此时的中国已经拥有东风-15近程导弹和东风-21中程导弹,前者在鸭绿江附近可以覆盖36线以北半岛全部目标,后者在鸭绿江以北可覆盖到整个对马海峡。美韩在半岛的所有军事设施,如机场、港口、油库、军火库、后勤物资基地、公路铁路交通枢纽、雷达站……将一个不落的成为“东风快递”的邮寄地址,二炮将根据PLA特种部队侦察到的敌情信息随时将东风-15和东风-21寄去。


  当然90年代的中国弹道导弹由于没有卫星制导,单纯依靠惯性制导,打击精度可能不够;不过精度不够数量来补,由于紧挨自己的制造工厂和弹药仓库,二炮可以不吝惜数量的向能够影响整个战场局势的美韩后方战略目标发射弹道导弹,然后根据PLA特种部队传来的毁伤信息来调整发射参数,或者决定是否补加快递。美国的爱国者导弹虽然号称有很强的反导拦截能力,并在伊拉克战场大显风头,但是面对近在咫尺的中国导弹仓库,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中国二炮和中国特种部队的配合,将给美韩的后勤体系正常运转制造出巨大的障碍,美韩正面一线的军事力量的地面火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将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

  中国军队的正面猛攻和敌后特种作战相互配合,再加上二炮导弹的远程打击,美韩将前后不能相顾,陷入顾此难顾彼的窘境。按照这种“前面硬怼,后面开花,东西海岸左右开弓”的打法,战争的规模将十分浩大。维持这样的战争,投入的人力物力同样十分浩大,这背后需要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能力和雄厚的兵力资源——这一切90年代的中国完全可以提供,而且绰绰有余。从60年代起,中国一直都在为全面世界大战进行准备,整个国防工业与动员体系都是以“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标准进行建设。朝鲜半岛的战争无论烈度多高都只是一场局部战争,90年代的中国国力完全承受得住。

  不管什么战争,一旦形成持久战,最终都将演变成国家实力的较量,而国家实力较量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后勤保障能力的较量。凭借地缘优势,以及精心发展了40多年的国防工业体系与军事后勤体系,在90年代的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遇到任何战损和消耗都可以获得比美韩更多更快的补充。随着战争的持续,中国将在战场上获得时间与数量的优势——这将具有巨大的军事意义,这意味着中国军队将拥有更多的战机和更强劲更持久的攻击力,从而有效抹平美国在质量上的优势。

  本人以为,即使中国不用特种部队和弹道导弹破袭美韩后方,就老老实实跟美韩在正面硬怼,一旦战争持久,美韩照样吃不消。东北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与朝鲜半岛仅一江之隔,而美国与朝鲜半岛则是远隔重洋,只要战争的时间延续到一定的长度,近在咫尺的中国为前线部队提供后勤补给的进度将比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快出半拍,一拍,两拍……随着旷日持久,拍数会逐渐增加。美国就算得到日本的鼎力支持,也不能扭转后勤供给的劣势。虽然90年代日本的工业能力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但是日本工业生产的原料全部来自海外,而中国的工业体系几乎全部可以就地获取工业原料(尤其是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几乎所有门类的工业原料都有),随着时间延长,日本的军工生产效率必然会比中国慢上一拍,两拍……之后拍数会越来越多,只要中国转入战时经济体制,经济结构长期偏向民用的日本在军工生产方面是比不过中国的。日本尽管与朝鲜半岛相距也不远,但毕竟隔着一个对马海峡,所有军用物资的运输必然绕不过空运和海运这个环节。空运虽然快捷但却是所有运输方式中成本最高的,非常烧钱,一旦战争持久必然是巨大的经济负担;海运虽然是所有运输方式中成本最低的,但这主要体现在远洋大批量运输,在近距离运输时其成本优势并不大,在分秒必争的战争中面对中国这样级别的对手,根本无法弥补在时间效率上的亏损。

  美国在1994年的中美半岛较量中,如果不对中国的后勤体系进行有效破坏,在后勤方面是拼不过中国的。但是,1994年的朝鲜战场上,必然遍布中国的防空导弹和防空高炮,美军挂满对地攻击武器的A-6、A-10、F-15E、F/A-18在朝鲜上空执行空袭任务将面临极大风险。美军为安全起见,必然会在中国的防空圈外,大量使用卫星滑翔制导炸弹攻击中国军队的后勤设施,这是对中国后勤设施威胁最大的一种方式,不过,无动力的滑翔制导炸弹的飞行路程很短,顶多几十公里,只能攻击中国后勤补给系统的末梢。美国的B-2隐形轰炸机还没服役,只能使用搭载2枚精确制导炸弹的F-117隐形攻击机深入北朝鲜纵深进行攻击,不过F-117由于载弹量小,只能点穴攻击无法实现火力横扫。即使破坏了中国军队的后勤设施,拥有丰富三线建设施工经验的中国工程兵部队完全可以迅速将其修复,保证中国前线部队的后勤供给畅通无阻,而且以中国的国力,中国军队完全可以与美军反复地进行炸毁-修复-再炸毁-再修复的循环,直至战争结束。与此同时,中国军队还可以利用出色的战场伪装反侦察能力,建设多条隐蔽性非常好的后勤补给线,再设置许多假的后勤设施吸引美军空中火力,同时也可以守株待兔,以假目标为诱饵,将防空力量隐蔽在美军攻击假目标的必经路线,伏击美军的隐形飞机。

  当然美国也可以尝试着使用曾在海湾战场大显神威的“战斧”巡航导弹打击中国军队的纵深后勤设施。“战斧”导弹在卫星制导下命中精度非常高,但该型导弹的成本也非常高,更适合于打击对方高价值固定目标。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不可能会存在单独的某个高价值目标,也不可能将价值不高的目标高密度部署,美军要打击高价值固定目标,只有朝鲜的可供打击,但是美国打击朝鲜的目标只能影响朝鲜维持战争的能力,对中国军队维持战争的能力是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的。美军非得用“战斧”导弹去炸中国的坦克汽车大炮,理论上也不是不行,但这些目标的价值比“战斧”导弹要低得多,此种战法完全是烧钱的亏本买卖。美国用此类战术对付那些国力财力有限的中小国家还行,但是对付中国这样能够海量制造坦克汽车大炮的国家,长期这般消耗下去,美国的财政会撑不住的。何况,这些都是可移动的中小型目标(相对于飞机,舰船,楼房而言),一旦发现情形不对,可以立即隐蔽到朝鲜复杂的山地中不易被攻击的角落,让美国的“战斧”扑空。另外前面说过,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将布置绵密的防空体系,而“战斧”导弹一个重要的缺点就是巡航速度较慢,再加上攻击路线受到朝鲜复杂地形的约束,一旦被发现,将遭到中国密集防空火力的层层拦截,将有相当多的“战斧”被拦截掉。

  1994年的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地面炮兵火力,战场机动能力,野战防空能力,后勤保障能力跟50年代相比已经是天地之别了。而美韩相比50年代,他们将不再拥有地面火力优势;他们的空中火力优势也会因中国野战防空能力的增强而被严重削弱;他们的后方也不再是高枕无忧:面对中国特种部队的袭击和二炮弹道导弹的攻击,他们的后勤体系将不能正常运转,后勤补给也将面临断炊的威胁。中国军队背靠自己的地面仓库和制造工厂,依托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和庞大的人口基数,所能获得枪炮,坦克、汽车、导弹和兵员的供应相对于美军将是近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此消而彼涨——中国陆军在获得了50年代抗美援朝时不可比拟的有利条件后,只要能继承多年实战积累的丰富作战经验和练就的高超陆战战术,发扬出与当年接近的战斗意志,那么,在近距离地面交战时,在付出了足够大的战损代价后,完全可以实现对美韩军地面部队的集团式围歼。朝鲜战争是一个以地面战为主的较量,地面决战的胜负将决定乾坤,一旦美韩的地面部队连遭集团式围歼,美国离战败就不远了。

  从战略高度来看,在中美朝鲜半岛较量中,美国有一个阿克琉斯之踵,那就是韩国,整场战争中,美国必须确保韩国万无一失,否则一旦失去韩国,不管美国在战争中损失情况如何,美国都将输掉这场战争,哪怕毫发未伤!而对于中国来说,依靠雄厚的兵源,娴熟的步兵战术,丰富的地面战经验,再配上强大的地面火力和强大的后勤供应,只要能够成功地迫使美韩不断地打近距离地面战,那就等于是获得了战略性胜利。因为以中国巨大的综合体量,双方进行同等烈度的双向杀伤,美韩根本耗不过中国。

  以上对1994年中美在朝鲜半岛较量的推断,是建立在美国“既不使用核武器,也不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老老实实在朝鲜半岛跟中国打常规战争”的基础上的。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较量,美国实际上是被捆住了手脚,而中国则是抛掉了很多累赘释放了拳脚。打这种仗,中国凭借庞大的体量和地缘优势,将在较量中不断获得并积累数量与时间优势,不断地占据上风。美国在这样的较量中,基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如果中国不顾忌其他方面的带来的负面影响(譬如对外经济贸易与交往被美国阻断),在朝鲜半岛出重手,美国除了战败退出朝鲜半岛,不会有第二种可能,韩国基本上只能活到1995年——也许连战争的第一个年头也活不过。

  那么美国是否可能扩大战争规模,譬如攻击中国境内的工业与后勤设施呢?

  美国在远东部署的海空力量足够将中国围堵在陆地上,但是用来打击中国境内的目标则远远不够。中国拥有广阔的疆域,辽阔的纵深,从50年代末开始,中国为了应对可能的全面世界大战,一直在投入主要力量进行着全面战争准备,大批重要的重工与军工企业普遍建在有层层防护的内陆纵深区域,或者有强固抗打击能力的山地地带。美国要打击这些目标必将遭遇层层拦截,况且这些目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身处纵深,不但打击起来费劲,而且即使摧毁了一两批中国的军工重工和交通设施,对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破坏也十分有限,甚至跟挠痒痒差不多。美国以现有海空兵力攻击中国境内的设施,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还会削弱其在半岛的海空火力强度,进而加速自己战败。

  美国要想有效瓦解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必须调集其大部分海空力量对中国本土实施高强度远程打击。但毕竟中国的体量太大,绕过半个地球而来的美国很难长时间维持高强度火力,中国历经几十年国防工程建设具有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可以相当程度上抵消掉美国的打击火力。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可以利用自身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动员全民迅速修复被破坏的重工军工和交通通讯设施,使之迅速恢复运转。只要中国挺过战争初期美国火力最旺盛的时期,美国海空力量的打击力必然因高成本的后勤压力而大幅衰退。衰退以后,美国对中国本土的远程打击对中国维持战争能力的影响又将变得十分有限。

  至于美国是否会派地面部队攻击中国本土,我不想废话,反正自50年代抗美援朝结束以后,美军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在中国领土上跟中国打地面战争。

  总之,90年代的美国虽然具有绝对的军事装备优势,但是在跨过半个地球后,美国用常规军事手段根本拱不动也压不倒具备完整军事体系且处于战略防御状态的中国。

  美国会使用核武器吗?本人以为,这是美国唯一能够战胜中国的方式!众所周知,美国的核武库规模比中国庞大得多,普遍认为90年代中国的核武器数量可能还没有美国的一个零头多。不过本人以为,90年代中国核武器数量少,并不能反映中国战略核力量真实的实力。前面说过,从60年代开始,中国为应对全面核战争,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国防工程建设,整个国家军事体系是按照“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为标准建设的。到90年代,如果不出意外,中国已经具有相当庞大的核工业生产能力。本人记得2010年的时候,有位俄罗斯军事专家撰文称,虽然中国的核武库规模远远小于美俄,但是以中国的核工业生产能力,中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出与美俄规模相当的核武库。如果这位俄国专家所言属实,可以推断90年代初中国的核工业生产能力很有可能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当年美苏之所以没有爆发核大战是因为双方战略核力量形成了恐怖平衡。如果不出意外,中国不惜以降低全民生活水平为代价全力开动核工业生产体系,拼命生产热核弹头和东风-5洲际导弹,完全可以实现核武库在短期内迅速膨胀。当然或许规模上仍达不到美国的水平,但绝对可以使中美的核武库的差距缩小到可以形成恐怖平衡的程度。中国长期以来将核武库维持在很小的规模,目的就是避免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本人以为,如果中国敢把全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降到90年代同期朝鲜人的档次,完全可以把核武库规模扩充到美国的水平甚至反超之。再考虑到90年代反导拦截技术很不成熟,东风-5导弹只要多到一定数量,美国是拦不住的。

  或许正是因为以上原因,中国在90年代苏东剧变后才有底气敢把全部精力专注于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无怪乎TG的第三代领导核心90年代曾满怀深情地说“多亏了M主席他老人家在那么困难的时期为中国搞出了两弹一星”。

  实际上,美国从现实的全球战略和政治角度出发,根本不会考虑把战争规模扩大到中国,更不会考虑使用核武器。此前,美国曾用和平演变手段,瓦解了苏联和东欧,此时的美国非常有信心再用同样的手段瓦解中国(况且80年代末险些让中国变了颜色),如果鲁莽地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必将使原来行之有效的手段覆之东流,使原本可以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的生意变成血本无归,属于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过,美国跟中国在朝鲜半岛大打还有可能使其丢掉已经收入囊中的更大的西瓜!

  1994年正值苏东剧变后不久,美国正集中主要精力于苏联和东欧以巩固苏东剧变的成果。此时美国正对苏东各国推行休克疗法,彻底摧毁苏东各国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同时再通过金融手段收割苏东各国积累了半个世纪的社会财富。后来有一项统计显示,美国通过休克疗法和金融收割手段,从苏东各国一共卷走了大约28万亿美元的财富(是90年代初币值的美元)。

  当年美国在对苏东各国进行和平演变宣传中,成功地把自己包装成了完美的天使和圣母。之后当苏东各国爆发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时,苏东各国民众在美国天使和圣母形象的感召下,亲手摧毁了他们自己的红色政权。然而,剧变后的苏东各国纷纷陷入了经济崩溃,社会动荡,甚至民不聊生的困境。1994年恰逢这个微妙的时期,如果此时美国跟中国在朝鲜半岛打一场注定无法取胜的战争,这个过程中,美国当初千辛万苦给自己包装的完美形象将在苏东民众的心中被撕个粉碎。况且,与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厮杀也必然牵扯美国大量的精力,到时美国恐怕很难还有足够的力量去操控苏东的局势。在这个局势尚未落定的微妙时期,很难说苏东局势会不会翻转回去,很难说苏联会不会重新复活。如果这些阴差阳错地成为了现实,那对美国来说可真是可怕的梦魇。

  因此美国不敢扩大战争规模,更不敢使用核武器,中国除了自己的努力,还应当感谢刚刚死去不久的苏联。回想50年代的抗美援朝,美国之所以没有把战争扩大到中国,也没有使用核武器,正是由于苏联在欧洲方向给中国提供了强力的战略支持;1994年,同样的一幕仿佛又重演了,历史的发展不得不让人唏嘘……

  与中国打半岛局部战争,美国没有取胜的可能;与中国打全面战争,不论输赢,美国都将耗损大部分国力,进而导致其全球霸权的旁落;最可怕的是,不论大打还是小打,打着打着,苏联可能会在某种微妙的刺激下复活……其实美国明明可以通过和平演变的手段来搞定一切,无本万利,干嘛要去干那些“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蠢事?于是在各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美国1994年对朝鲜核设施的“外科手术”计划胎死腹中,不了了之……

  90年代中期,台独势力引发了台海危机。据传,PLA曾有计划武力夺取台湾外岛,但是美国两艘航母战斗群的到来,使这一切成为了不可能。与朝鲜半岛的情形相比,中美简直是对换了角色,这并不难解释:台海战争有一个无法绕避的环节,那就是渡海登陆。在渡海登陆前,PLA必须夺取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域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否则渡海登陆将面临极大风险,甚至可能会在航渡中全军覆没。遗憾的是,90年代的中国海空装备与美国悬殊恰好达到历史最大,根本不具备与美国进行正面对抗的能力。


  打地面战,武器装备落后的一方可以利用各种因素(诸如地理,气象,战术谋略等)抵消武器装备先进一方的优势,但是打海空战,交战双方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搭乘的武器平台,一切几乎完全依赖武器平台的性能。

  从理论上讲,如果美国要在90年代支持台湾独立,中国在军事手段上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只能使用二炮的弹道导弹炸台湾,但那会付出很大的政治代价,现实中基本不能考虑。但美国却自始至终没有支持台湾独立,这在军事上讲是很令人费解的,本人以为最合理的答案就在朝鲜半岛!美国能在台湾让中国无能为力,但中国却能在朝鲜半岛将美国赶走。一旦台湾宣布独立,中国实施武统,美国武力干涉阻挡中国统一台湾,那么中国理论上就可以在朝鲜半岛“围魏救赵”,迫使美国罢手;如果美国不罢手,那中国将暂时失去台湾,美国将永久失去韩国,双方互有得失而美国损失明显更大。美国在权衡过轻重得失后,也只能采取“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的策略。

假如战争在2003年爆发

(这一年,中美名义GDP的差距已从1994年的1/13缩减到1/7)

  2003年,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虽然仍和美国差距很大,但是相比90年代中期已经大幅缩小。此时,中国空军的三代战机数量已经大幅增加,引进的苏-27SK、苏-30MKK已经陆续到位,同时歼-11(国产化的苏-27)已经实现批量化生产;专用对海打击的歼轰-7更是已经批量服役多年。在得到地面防空预警指挥体系的信息支持下,中国空中力量已经可以在中国领土附近区域跟美海空军的三代战机进行正面对抗了。这意味着美军战机在朝鲜附近空域,尤其是黄海北部上空,也不能肆意横行了。

  PLA的防空反舰武器性能提升更是明显。引进的S-300PMU系列防空导弹已批量服役,甚至传说,中国还仿制出了国产化版本的红旗-15。S-300/红旗-15是远程防空导弹,射程超过100公里,一旦在朝鲜半岛和黄海周边广泛部署,朝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中高空域将成为美国所有非隐形飞机(如F-14/15/16/18,B-52,B-1,A-10)的活动禁区,美军所有非隐形战机的对地火力打击行动将受到严重限制。S-300还具有相当强的拦截巡航导弹的能力,如果运用得当,美国90年代以来历次局部战争屡试不爽的“战斧”导弹的攻击战术效能将大打折扣。另外,中国自主研制的远程防空导弹红旗-9也已经装备试用多年,该型防空导弹系统多项性能超过S-300,不过当时的技术可靠性和稳定性可能还不够,但绝对可以作为S-300系列防空导弹的补充,战时通过数量来弥补可靠性和稳定性的不足。红旗-6、红旗-7近程防空系统经过多年的完善升级,技术基本成熟,可靠性与稳定性大幅提高,一旦密集部署,飞入北朝鲜中低空域的美军各种飞行器将遭遇更大的威胁。如此一来,在2003年的朝鲜天空,基本上是美国所有非隐形飞机的禁区了。

  反舰武器方面中国已经广泛装备了鹰击-83,该型反舰弹射程可达180公里,高空弹道射程更是超过250公里,部署在黄海周边海岸已经可以完全覆盖黄海北部全部海域。相比中国1994年的反舰武器,该型导弹命中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大幅提升,且通用性极好,可以同时装备岸防、舰艇、飞机、潜艇多种作战平台。极好的通用性可以有效降低海军反舰体系的后勤成本,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可以进行更大批量的生产,进而可以给美国侵入黄海的水面舰队制造出更高的饱和防御难度。

  美航母舰队如果2003年来到黄海北部对着朝鲜西海岸的海域,将同时遭到来自空中“飞豹”、水下039常规潜艇、和岸基反舰系统的联合打击。面对四面八方飞来的鹰击-83,就算美军舰队能够幸运地逃脱被送入海底的命运,他们也将陷入焦头烂额、自顾不暇的境地,根本不可能再有多余的精力去攻击朝鲜半岛西海岸。如果美国仍然不愿意放弃从西海岸方向攻击朝鲜半岛,那么就不得不把航母编队的活动范围限制在离中国和朝鲜西海岸都很远的海域(譬如黄海南部靠近韩国的海域),然后用舰载机和“战斧”导弹实施攻击。不过由于地理因素的缘故,美国从这里发动攻击势必会把自己的侧翼暴露在中国布置于山东和江苏的防空预警网的监测之下,使其大部分动向在中国面前都无密可保,进而使其攻击效能大幅缩水。另外,从这里发动攻击势必会增加攻击的距离,并使攻击方向与角度受到严重限制,进而给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提供更充分的防御时间。

  此外,即便是在黄海远离中国和北朝鲜海岸线的区域,美航母编队也不是绝对安全的。从理论上讲,这里完全处于中国的常规潜艇和空海军航空兵的打击范围。尽管美航母战斗群有强大的防空与反潜能力,但百密总有一疏,由于美航母舰队的大部分动向都能被中国随时掌控,中国可以利用美航母编队不慎暴露出的漏洞,抓住时机出其不意地给美航母舰队的软肋致命一击。中国可以借助黄海水浅反潜系统不易侦测的特点,派出常规潜艇悄悄抵近美海军活动的区域,蛰伏待机随时偷袭进入伏击区的美水面舰船,或者出动携带Kh-31A的苏-30MKK和携带鹰击-83的歼轰-7采取超低空偷袭的战法实施空中反舰攻击。当然由于2003年中国空中信息支援能力仍远远不如美国,一旦美国发现漏洞将其迅速堵上,中国的空中偷袭行动将很难奏效,不过即使这些行动没有奏效,也可以相当大程度上分散美航母舰队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有效从西海岸方向对朝鲜半岛实施火力打击——这在战略上将有效支援PLA陆军在地面主战场上的作战。

  此外即使在半岛东海岸,由于中国军队有了远程地面防空武器,尽管数量还不太多(S-300)或者性能还不太稳定(红旗-9),但足以进一步削弱来自东海岸的火力打击。如果东海岸再部署岸基鹰击-83,配合挂载空基反舰导弹的歼轰-7,苏-30MKK,东海岸方向的美航母舰队也不得不向远处挪个百十来公里,这样就为中国防空部队增加了防御纵深,赢得了更多的防御时间。

  总之,2003年,中国地面部队遭受的来自半岛东西海岸的空中攻击将在1994年的基准上进一步明显减弱,尤其在西海岸更是大幅度降低,PLA陆军将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跟正面的美韩军队较量。

  2003年中国陆军武器装备相比1994年有了全面的进步,火炮打击精度,火炮射程,火炮威力,枪械射击精度(95枪族已普遍开始装备),全军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与美韩大幅拉近,这意味中国陆军地面火力打击效能显著提高,已经不需要像1994年那样过度依赖数量优势了。除此之外,中国陆军的战场机动力,后勤保障力和野战防空能力也在1994年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这些将进一步保证中国的地面火力持续不受干扰地保持旺盛强劲状态。由于朝鲜天空的安全度大为增加,PLA前线地面部队在必要之时,甚至还可以得到空军战机(如挂载火箭发射器的苏-27)的快速空中火力支援。因此在2003年,中国军队在地面主战场与美韩进行正面较量时,美韩战损的速度将会比1994年明显加快。战损速度的加快也意味着地面战场失败来的更快。

  此时,二炮的各种中近程弹道导弹已经应用了激光陀螺装置,惯性制导精度有了大幅提高——这意味二炮也不再需要过度依赖数量优势了。这还意味着美韩后方的军用设施如机场、军港、油库,军火库、后勤物资仓库、公路铁路枢纽、防空雷达站等相比1994年吃更少的导弹将遭受同样的破坏,吃同样多的导弹将遭受更高烈度的破坏。

  中国陆军地面火力与二炮远程打击精准度的双提高,意味着美韩在地面战场的战损速度比之1994年将明显加快。自然也就意味着美韩将更快的输掉地面战争。美韩输掉了地面战后,不论中美在海空战场较量的结果如何,美国都输掉了整场战争。中国海空力量的战略任务是牵制美国海空力量使其无法对美韩地面军事力量实现有效支援,不管中国的海空力量付出多大代价,只要实现了这个目的,美韩就败局已定。

  本人以为2003年,中国军队遭受的最大威胁来自B-2隐形轰炸机,如果该机在美侦察卫星体系的信息支持下,凭借极佳的隐身性能深入朝鲜腹地进行猛烈轰炸,对中朝的危害将会非常巨大,对中国军队的后勤体系将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但B-2绝非无法防御,在朝鲜的天空,对付B-2可以采取地面防空雷达密集部署和高速截击机巡航相结合的手段。众所周知,隐形飞机只要飞到离雷达很近的距离同样可以被雷达发现,只要在朝鲜半岛高密度部署防空雷达,闯入朝鲜上空的B-2将很难遁形。为避免防空雷达遭美电磁干扰失效,还可以采用土办法,如利用朝鲜半岛幅员狭小的特点,部署足够密集的人工监视哨,通过肉眼监视可能闯入朝鲜领空的B-2。一旦B-2的踪迹暴露,在朝鲜天空巡航待命的苏-27和歼-8立即前去截杀,歼-8有着优良的高空高速飞行性能,而B-2的有两个致命弱点分别是飞行速度缓慢和机动性能差,一旦被中国的截击机追到机载雷达探测距离内,将必死无疑。面对这样的体系,B-2基本上不敢深入北朝鲜腹地活动。不过这个体系的关键在于,要保证密集部署的防空雷达能够正常运转,一旦有防空雷达遭美军的反辐射武器击毁,中国的后勤体系必须将漏洞迅速补上,决不能允许美国的空中打击力量趁中国防空雷达网出现漏洞的时机乘虚而入——这将是一个规模浩大的后勤保障任务,这样的后勤保障也只有中国这样体量的国家能够承担得起(换成其他中小体量的国家,很快就会被拖垮)。只要中国的后勤体系能够将漏洞迅速补上,B-2将难有可乘之机。只要有效防住B-2,美国的远程空中火力打击体系对中朝的后方系统将无可奈何。

  当然众所周知,2003年朝鲜半岛曾一度战争叫嚣十分激烈,据某局政委讲,时任中国外长唐家璇那个时期曾在一个不公开的场合正告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许动朝鲜。最终世人看到的结果就是,朝鲜半岛一切风平浪静什么战事也没有,仿佛之前什么也没发生过。之后第二年陈水扁要在台湾搞公投,被美国强硬勒令禁止,在美国的强压下,陈水扁的台独公投,最终变成了一个不疼不痒的“防卫性公投”。须知,2004年中国要在台海战争中战胜美国仍然十分困难,这个时候又是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优势给中国帮了大忙。

(未完待续…)

漫谈中国与某半岛复杂的关系(一.上)

漫谈中国与某半岛复杂的关系(一.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