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体测浅谈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称,“近段时间部分项目的体能测试仅是督促运动员加强基础体能的措施,不会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参与奥运会等国际大赛选拔。已要求各项目中心总结体能测试经验教训,使体测更加科学,更贴近项目实际! ”
针对这个观点,我作为一个曾经的运动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我在国家体育总局官网—竞技体育—通知公告找到了《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在通告中有一些用词有些“刺眼”。
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初期,受到国内甚至世界的运动训练理论水平限制,我们在64年提出了“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三从一大)的训练指导思想。虽然并不完美,这个想法当时在诸多项目上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带来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伴随着世界运动训练的理论发展,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了“超量恢复”的观念,传入中国后就成为了我国运动训练的重要指导思想,诸多运动员和教练员对此都是十分认可的。“超量恢复”跟“三从一大”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认为运动员训练强度是有周期性的,要根据不同项目、运动员能力、训练强度来制定周期性的综合培养方案。而体育总局的指导文件却要求国家队放弃这一原则,回归“三从一大”的传统。
现在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都向着不断个性化、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即使在同一个项目中,由于不同的运动员天分不同,教练员也会相应制定最契合的战术,由此来确定运动员的技术培养方向。而比赛项目也在朝着更加专业、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比赛本身就是在追求运动员不同运动能力的体现,在不同的维度追求着更快、更强的目标。
但是,我在打开体育总局官网后,上面的运动员体能测试标准让我大吃一惊。里面包含了“BMI”、柔韧测试、爆发力测试、引体向上测试、3000\2000米(二选一)、躯干稳定性、上下肢左右侧力量均衡性等测评指标。要知道,不同项目是需要不同运动思维、不同运动模式、不同发力肌肉的。
比如说,游泳运动员跟田径与动员的运动逻辑几乎是相悖的。前者在自由泳、蝶泳中需要足够柔软的踝关节进行打水推进,而后者需要坚韧的踝关节来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以及腿部的蹬力。而在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中,引体向上、深蹲力量、卧推力量这样的测试项目都无法决定运动员的击球水平。即使是击球的力量也是依靠下半身蹬转力量带动上半身以及手臂完成鞭打动作来决定的,而技术细节跟战术执行力也与这些测试项目关系不大。
运动员的两侧肌肉是有较大差异的,甚至会有长短臂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技术动作。我宁愿相信“BMI”、左右均衡等测试是为了这些项目运动员的健康考虑。可测试成绩排名确决定着运动员是否有进入奥运会的资格,对运动员来说,是不能,也不可能放弃的。
优秀的体能是为了帮助运动员培养坚韧的意志力、更加优质地完成技战术动作、并且增加战术储备,所以重视体能毋庸置疑。但是我认为,竞技游泳运动员需要的是水中的爆发力、水中的耐力,而不是在陆地跑100米更快、跑3000米时耐力更好。我们的运动员需要的是有效的体力储备,而不是在办公室里想象出来的体力储备。测试相近项目测试是否更合理呢?我们提供指导思想的同志是否也该更新下自己的理论知识呢?
实际上,我们在很多技术主导项目上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老将。他们在一些体能测试项目上也许比不过更年轻的运动员,但难道他们就应该被淘汰出局吗?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曲线是有变化的,不然我们就不会分少儿组、青少年组。在足够的技术、经验、战术支撑下,老将能够用更少的体力来完成比赛甚至赢得比赛。
体测标准不应该决定运动员是否进入顶级赛事,而只是一个跟专业项目相关、且符合运动逻辑的测试项目。其标准也应该常态化。运动员的训练,包括体能储备与恢复,都需要长期的规划,教练员应该提前将体能训练安排进去,而不能为了参加比赛而临时训练体能。
我练800米跑时,除了会接受常规的力量、技巧训练外,体能训练也会贯穿全年。不过,教练员会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与参赛时间提前规划体能训练。在我的一些省队退下来的朋友们看来,如今这样“一刀切”,而且突然出台的体测标准很像是某些人一拍脑袋想出的懒政,忽视了“制定标准需合理”的原则。
一旦运动员达到合理的标准,就要依靠专业成绩来进行排名。而且如果是技术占主导的运动,应该适当地给老将一点“微调”,不应该把体测视为“万灵丹”。一场足球比赛90分钟,你说我90分钟踢不过你,但是我踢三个小时、八个小时肯定赢。有这样富裕的体力,我想未必会带来好成绩。
总之,我想说的是,运动员数年的汗水跟努力不应该被一则通告全部否定。我也希望总局能更加关心运动员的训练伤病、退役帮扶的工作。 祝愿每一个运动员都取得好成绩!
渔江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