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溜达】这里的晴空静悄悄,我在宝山和烈士度双节(上)

我18年9月来沪读大学,一些课余时间不是在博物馆/纪念馆,就是在去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的路上。

来上海后,我一下就爱上了通过展馆来读懂上海这样的想法。所以两年前的国庆,一时买不到回家车票的我,收拾行李后,首先想到的是在国庆当天,去趟四行仓库。这一趟我打算另外开一篇说说。

而今年国庆,为了能用我的方式也过出与前年一样的仪式感,我选择了上海解放纪念馆和淞沪抗战纪念馆。两馆于我而言都是干货满满,此行唯一的缺憾是淞沪抗战纪念馆主体展区自今年9月30日起闭关维护——既然如此,宝山我也还是要再来一趟的。

依就近原则,我在友谊路出站后,先去上海解放纪念馆。由于去年我看过《上海解放一年间》,至今犹记上海战役的一些主要事件,以及解放后我党在上海展开的政治经济建设——我认为这其中的反投机斗争尤其精彩——观展时便全然没有疏离感。我要做的就是注意馆藏中的一些文献,毕竟那些历史的轮廓在我眼中已然清晰,只是还要那些文献中的细节使之更为完整。

500

500

就像这里的《人民日报》和《申报》一样,上海战役作为两家报纸的头版,自然是树干,作为枝杈的,最能抓我眼球的细节尽藏在头条下面。在我看来,《申报》里面有更多值得玩味的内容——这些让我看到国府如何在粉饰一切尽在掌握的氛围时逐渐走向失败:四大家族如何为国府作最后的抢救;国共等各方在新疆的角力;华中地区的战事;国军与上海各学校的争端;台湾的减租改革;混乱中撤退的同时国民党最后的攫取……

至于《人民日报》,展现的是形势一片大好时的隐忧渐显——美帝的绞索已开始收紧;在西安、宁波、温州以外还有大半国土亟待解放;京沪线甫一通车,就要为刚刚上马的建设新上海的工作服务……当然随之而来的,确有之后一年间国民党空军对上海的轰炸,在上海周边的反特工作(最近就将播出的《瞄准》似乎就以此为背景),和“两白一黑战役”。

500

500

500

除去当时的报纸,上海战役前后国、共两方各自军、政机构间的通讯文件一样富有魔鬼般的细节,只是观感可能令人稍觉单调。这些文件同时还为我呈现了一个大型通共现场——长江江防,面向南京、杭州方向的多条防线,上海市内国军部署,不少是一些国军将官经过地下党(抑或他们本就是地下党)送到当时的渡江前委;如今上海市内各处名人故居,各种机构旧址能完整保存,都拜我党无比完备的情报搜集所赐。

500

主要展现解放后我党建设上海的成就的二楼,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纸训令——我党军政纪律建设之成就的代表。干部战士坐电车不付钱,在巷弄过道里随意搜查群众,听一面之词随意和解市民纠纷,对穿西装,戴“美国帽子”(橄榄帽)的群众百般阻挠……人性糟糕的一面从未缺席,是当时源自先锋队的先进思想的克制,才让一切逐渐变得美好。

500

500

展馆还有一大亮点,是介于一、二楼陈列区之间的一个沉浸式展区。这个展区的动效,还原的似乎是当时在月浦一带的战斗。为了完善体验,这里还堆积了不少枪炮模型,不过只要端起来就会发现,净是些木壳子,“三八大盖”的枪栓还给我拉断了。

500

500

500

最后,要不是我从主展区出来后还在外面坐了一会儿,我可能就不会发现展馆北侧一楼的这个小展区——这个展区侧重于展现从中共建党到改开后严打期间,为革命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宝山籍烈士。令人唏嘘的是其中一些人甚至没能留下遗像,只得以名代像。

似乎是由于宝山烈士陵园相对偏僻,四周环绕着老式居民楼,这里出奇地安静,空无一人。我一人绕着纪念碑还有镌刻着那些姓名的大理石牌位走了一大圈,才离开了这里。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