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吴”到“小张”,《1818黄金眼》何以出圈?

也许你之前没有听过《1818黄金眼》,但几天前热搜刷屏的帅气“小张” ,以及曾经因眉毛而“出圈”的小吴,你一定会有印象。

9月22日,一条社会新闻迅速走红网络,视频的主人公是来自浙江宁波的小张,小张讲述自己在洗澡时,浴室门突然碎裂,被玻璃割伤后花费了八千多医药费,而物业却至今未给出结果。

500

本来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民事纠纷,却因小张的颜值而在网络上爆火,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均出现小张的面孔,网友的关注点也纷纷放在了“小张这么帅,怎么可以受伤”层面。

随着热度的不断攀升,小张的身份被爆料是淘宝太平鸟服饰的主播,其幕后推手《1818黄金眼》这档节目也被发现曾成立过专门的“MCN”机构,来培养网红,小张的走红也开始被阴谋论。

“不走寻常路”的民生节目

500

《1818黄金眼》这是一档不走寻常路的民生节目,“鬼畜”、“搞笑”的风格定位以及屡次出圈的“高颜值”受访者成为其最大看点。

从《1818黄金眼》之前播出的节目可以看出,它的内容选题也是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为宗旨,大到消费者购物受骗,小到理发办卡,都可能成为其报道的内容。

内容选题琐碎,却能屡次收获高热度的《1818黄金眼》,在与b站所代表的互联网文化融合之后,次元壁破裂,更加契合年轻人的审美倾向,在故事中擅于挖掘笑点,融入更多有料的“梗”,以“戏剧性”的内容剪辑方式和“鬼畜”的弹幕呈现,带给了观众娱乐化的体验感。

从民生新闻到网红孵化器,逐渐套路化的《1818黄金眼》

《1818黄金眼》的走红折射了大众心理的转变,严肃化的内容呈现方式难以留存观众,娱乐化故事化的内容则能轻易引起大众的狂欢。

然而,过度迎合公众,势必会影响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新闻功能的发挥。

在2019年《和男友去澳门豪掷两千万》的报道中,集齐了男女关系、金钱纠纷、贼喊捉贼、明星花边等足以满足大众猎奇心的戏剧化内容。夸张、猎奇的内容生产成为《1818黄金眼》取悦观众、收获高热度的套路化手段。

屡屡破圈的《1818黄金眼》在综艺化道路上越走越远,民生新闻的影子也越来越淡,网红经济愈加浓厚。

2018年的发际线男孩“小吴”,在理发店做发际线被漫天要价,协商未果的小吴通过《1818黄金眼》来维权,节目播出后,舆论的焦点皆聚集在小吴的“眉毛”上,走红网络的小吴被制成各种表情包,还接到快乐大本营的邀约以及其他商演,至今微博粉丝已经超过40万,俨然成为一名网红。

500

此次的主人公“小张”在节目播出后,粉丝数从几百涨至17万+,而“小张走红”的背后则是一场公众舆论的失焦,“颜值即正义”被无限放大讨论,就连职业背景也接连被人扒出,而新闻中原本的焦点“物业方失责”反而无人关注。

从“小吴”到“小张”,被誉为“造星工厂”的《1818黄金眼》已经悄然运营“MCN”项目,尽管项目负责人回应“小张”与运营项目无关,节目仍然饱受质疑。

从民生新闻制作栏目到网红孵化器,《1818黄金眼》的转型之路看似一骑绝尘,但这种套路化的方式又能维持多久热度?毕竟,网民的注意力被海量信息席卷,而互联网的记忆又很短暂。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