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各位猜猜,异性婚姻、男同婚姻、女同婚姻,哪个离婚率最高?
来源:一席
魏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同志家庭不是基于血缘,而是建立在个人选择、友谊及承诺等超血缘的关系之上,由个体创造出来的亲密关系。这样选择的家庭,它挑战了基因在界定亲属关系和家庭中的特权地位,创造出了另类的亲属制度和家庭形态。
摩登家庭
2020.08.23 杭州
大家好,我是魏伟,目前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过去十五年,我的研究一直都在关注中国的同性恋,也出版过两本相关议题的专著。
同性恋是人类性取向的一种形态,和主流的异性恋者相比,一般认为它的人数占总人口比重的大概
3%到5%。
这个比重看起来不显眼对吧?但放在咱们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里面,也有
5000万到7000万
之众,再加上他们的父母,
那么受同性恋影响的人口至少也有1.5到2亿,
这显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现象。
今天中国社会里面同性恋者的可见度也越来越高,
我想请在座各位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认识同性恋者?我想现场到一席来听演讲的观众,也许多少都会认识一两位吧。
其实在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对同性恋者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他们隐藏在社会边缘的角落,如果不重回异性恋的正轨,结婚生子,就难逃孤独终老的宿命。
这是来自于主流社会的看法,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同志社群内部也是这样的认知。
“飘飘”与“绞人”
我是重庆人,在川渝一带同性恋者被叫做“飘飘”,他们活动场所叫做“飘场”。因为在当地居民的印象中,那些同性的男人一辈子也无法安定下来,就像秋风
中的落叶,注定飘荡一生。
▲ 2005年成都的一个茶馆,当时的著名飘场
成都的
同志圈里过去流行“绞人”的说法,“绞”在四川话里是有纠缠和结合的意思。
我们一般说某个同志在和谁“绞人”,意思就是说他和谁纠缠在一
起,他想和谁谋求一个长期的情感关系。
但是如果回到四川话的语境中,“绞人”这个词一般是不会用来形容异性恋恋爱或者婚姻那种正式关系的,而是常用于概括受到质疑的情感关系,比如说婚外情。成都的同志圈里惯用“绞人”这个词来描述同志关系,我想多少是带有一些负面的含义,说
这种关系是临时的、不正式的
。
上个世纪80年代,李银河老师对中国男同性恋者做的研究中就发现,在众多的
同志关系中,带有情感基础的比例非常低,特别是那些在社会交往和性方面非常活跃的男同
志
,即便有一小部分人想去挑战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去追求长期的情感关系”也是不被身边的朋友所鼓励的行为。
今天的同性恋者和历史上那些爱慕同性的先驱相比,它有一个本质的差别,那就是今天的同性恋者
普遍建立了同性恋的身份认同。
而这种身份认同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想要去寻求和建立
长期稳定的排他性的伴侣关系,
这样就和异性恋家庭一样,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家庭形态。
同性伴侣家庭
2005年,我在成都采访了相当数量的同志伴侣,这里我顺便说一下,因为当时我在成都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男同性恋社群,所以我在这一部分所举的例子也都是来自男同这边。
林涛就是当时我采访的一个男同,我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和他的伴侣一起生活了10年,这在当时的同志社群是非同寻常的事情。
问起同性伴侣生活是如何开始的,林涛就特别提到了两个因素,一个是他伴侣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另一个是他和他的伴侣工作都比较自由——林涛是个导游,而
他伴
侣是一个售卖工艺品的小业主。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兴起,为同志家庭的出现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结构性支持。
在座各位可以想一想,
在以前的单位制度下,两个男人怎么可能在一起生活?
你要么结婚,向单位申
请独立住房;要么就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没有空间,没有隐私。
所以说那个年代走进异性婚
姻,过一个所谓正常人的生活,私下里偶尔流连一下“飘场”,这样的“双面生活”对同志而言可能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但也剥夺了TA们不知情的异性伴侣获得幸
福的权利
,制造了很多“同妻”、“同夫”的家庭悲剧。
▲ 电影《谁先爱上他的》剧照,反映了“同妻”问题
庆幸的是,一方面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性,
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建立关系和发生连接的方式;另一方面,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开始式微,人们更加重视个人权利,追求个人自由。
所以说今天的年轻同志,就不再需要或者
是不再
必须去重复前辈的老路了。
杰是我2005年在成都采访的另外一位男同,他和他的伴侣曾经是成都同志圈里的一对模范伉俪。他们不仅在一起生活了8年,在经济上也不分彼此,一块买房买车。
当谈到对这段关系的期望时,杰说:“我希望两个人能够一辈子走下去,但是这样的结果我也没听过,也没看过。“这样带有某种实验性质的东西,他自己有时候也不确定,但是
他很坚持一定要去创造
。
虽然当时在成都我采访的好多同志对杰的做法是抱有怀疑的态度,但和李银河老师在做研
究的时候已经很不同了,
他们羡慕并且向往这样的一个关系模式。
同志家庭是需要想象的,最狂野的想象莫过于和异性恋家庭一样可以生儿育女。
我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同性恋者过去一直在生孩子,怎么生呢?
走进异性婚姻,结婚生子,那曾经是中国绝大多数同性恋者的宿命。但是我今天要讲的,是在同性关系的框架下生孩子。
Gayby Boom
我在同志社群做了将近20年的研究,过去15年,我觉得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有一个
Gayby Boom,
也就是同志生育潮开始暗潮涌动。可是两个男人或者两个女人一起生孩子,这难道不是天方夜谭吗?
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了现实,这也得益于影响同志生活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因素,那就是新技术的革新和
发展。
比如
互联网,
我估计超过99%的同性伴侣,包括我和我的伴侣,都是通
过互联网认识的。
▲ 一些著名同性交友app
那另外一个就是以辅助性生殖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医学技术。同性恋者要成为父母,一般来说会有三种形式:
收养,形式婚姻,跨国辅助性生育。
同志在理论上是可以收养孩子的,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还是
异性恋的已婚夫妻更可能被优先考虑。
而且受传宗接代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同志社群好像对收养这个选项也不
是很积极,所以我十几年前在同志社群做研究的时候,不但没有生孩子的,也没有什么收养孩子的,比较少。
另外两种形式都不同程度和辅助性生殖技术有关。
一种就是一个男同和一个女同缔结的形式婚姻,如果双方同意,他们可以一块生孩子。这个方式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它是在法定婚姻的框架之下,经济成本比较低,制度成本也比较低,但是它的情感成本很高——因为
形式婚姻它不是真正的婚姻,俩
人没有真
正的感情,我俩人都不熟,还怎么养孩子呢。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跨国辅助性生育。虽然运用辅助性生殖技术去解决已婚夫妻的不孕不育问题,这在中国已经很普遍了,但是包括同志在内的单身人士依然被排除在外,如果你们要生孩子,经济条件又允许,那可能就只能到国外去生了。
- 下一页
1,开篇提到同性恋人群占人口比例5%~8%,这个数据来源是什么,有没有科学的统计数据支撑?国内的抽样统计是否做过?数据如何?后面援引的美国数据,可否直接用于对中国同性恋问题的观察和结论?
2,国内同性恋人群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如果存在某些规律,那么它的驱动力是什么?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哪个对同性恋的形成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哪个影响更大一些,两者是否存在相关性和先后逻辑?
在我印象里(以及我在大学的选修课所学),社会学应该研究的不是这种更深层、更具基础逻辑性的问题吗?
附:个人严重反对以“同志”来称呼同性恋人群。
如果没有结过婚,拿啥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