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陲的混战:残酷的乱世新疆

1912年,清帝国灭亡,中国陷入动荡。孤悬边陲的新疆地区失去了中央的庇护,沦为野心家和列强竞逐的沃土。在这里,宗教势力、少数民族武装、外省冒险家、国共两党甚至苏联,都先后登场,制造出一出出影响后世的历史大戏。

其中治乱兴废的经验,对于后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500

杨增新夺取权力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开始向全中国延烧。1912年1月7日,新疆伊犁地区爆发革命,革命成功后,革命军随后向迪化(乌鲁木齐)进军。

当时的新疆巡抚袁大化为了对抗革命威胁,在镇迪道尹杨增新的建议下,组建了5个营的回民部队,并由杨增新统领,由于杨增新与回部豪强马福兴交情身后,故而回民部队成立后,就变成了杨增新的私人武装,杨增新从此在新疆有了自己的实力。

1912年2月,清帝退位。新疆秩序开始失控,袁大化因为忠于清廷,为革命势力所不容,在这种情况下,杨增新就成为新疆都督。

不过,尽管杨增新成为了新疆名义上的都督,但他对新疆的控制依然非常有限。革命后的伊犁自成一系,哥老会影响遍及全疆,杨增新“号令所及,南不过吐鲁番,西不过精河”。在这种情况下,杨增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削平了异己势力。

首先,杨增新设法利用南北合并的有利时机,迅速寻求与伊犁达成妥协,然后,再利用伊犁革命军士兵多为外省人且思乡心切的心态,凭借丰厚的遣散费,将这些士兵和军官送归内地。据杨增新自己的《补过斋文读》披露,伊犁一百多名伊犁士官的归乡支出,杨增新就花费了8万多两白银。面对部下的质疑,杨增新表示,“去凶才,除民害,耗财虽多,奚吝焉?”

就这样,随着伊犁革命军人的离开,伊犁革命党势力逐渐孤危,不久,伊犁革命党领袖冯特民、李辅黄被杀,杨增新轻而易举地控制了伊犁。随后他又削平了新疆地区的哥老会势力,从此确立了他在新疆的统治地位。

杨增新的保守与金树仁的改革

作为经历过河湟事变和辛亥大动荡的老练政客,杨增新深知伊斯兰教的政治能量,以及新思潮和新经济的政治风险。所以,他在新疆的统治具有很强的保守色彩。

首先,杨增新对伊斯兰的宗教力量是既防范又抑制。一方面,杨增新严厉限制伊斯兰宗教人士影响力的扩大,他严禁外国人进疆传教,不允许宗教人士跨区传教,防止其取得普遍号召力威胁政府;另一方面,杨增新又设法利用回教上层人物,通过建立回教武装,他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如他先与华寺门宦的豪门马福兴结义为兄弟,压制汉人革命党,而后又利用新教豪门子弟马绍武消灭势力做大的马福兴。

其次,杨增新对现代化教育和经济极为厌恶,对新疆的教育和经济发展不感兴趣。杨增新认为,清末革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现代化改革,促使“革命党无可抑制”,所以杨增新在疆期间,新疆当局基本不设立任何现代学校,全省教育经费年仅十余万元,当时的新疆,没有新闻报道机关,没有报纸,更谈不到剧院、文化馆,而省城迪化(乌鲁木齐)也在他的治下破破烂烂,老旧不堪,民众处于愚昧不堪的状态。

最重要的是,杨增新竭力维护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封建王公的旧特权,使之成为其统治新疆的坚实臂助。

杨增新的这些措施,在当时崇尚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无异于倒行逆施,也激起了新疆当局内部进步官员的厌恶。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高材生、新疆军务厅厅长樊耀南表示“新疆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文化教育不发达,这都是杨将军的愚民政策造成的。”樊耀南的看法,实际上代表了新疆进步人士对杨的敌意。到了1928年,随着倡导“进步思潮”之北伐战争在全中国的胜利,新疆进步人士反对杨增新的勇气与日俱增。

1928年7月7日,新疆进步派领袖樊耀南在贺宴上刺杀了杨增新,发动政变,但这场政变被政务厅厅长金树仁平息。金树仁随后成为新疆省主席。

金树仁上台后,一改杨增新的保守政策,开启了新疆的现代化进程。

在教育上,金树仁大力扩充师范,兴建现代学校,并规定各县均设初中,凡住50户以上村寨,均设小学;在经济上,金树仁通过购买压路机,修建了贯通全省的公路,同时与德国、英国和苏联进行商业合作,在新疆开采石油,派工程师建立大型发电厂,着手开采阿山金矿和于阗金矿;在政治上,金树仁听从了进步主义的呼声,废止了少数民族的封建王公特权,开始对维吾尔社会实行直接统治。

然而,金树仁的改革仅仅只是加速了自身的崩溃。

国民党支持张培元、斯大林支持盛世才

金树仁求治心切的经济发展措施,极大地增加了新疆民众的税负,而他对维吾尔社会的“改土归流”则激起了旧制度的不满,所谓的直接统治更是加大了新疆当局与维吾尔民众的矛盾。1930年,金树仁废除了哈密王制,第二年,曾经担任哈密回王王府侍卫队的和加尼牙孜,在哈密警备司令尧乐博斯的帮助下,率领维吾尔民众,发动了反对金树仁的叛乱。

为了对抗金树仁的正规军,尧乐博斯引导甘肃酒泉的穆斯林军阀马仲英进入新疆。马仲英军队能征善战,新疆当局的军队屡战屡败,军政各界对金树仁丧失了信心。

1933年4月12日,新疆的东北部队和白俄“归化军”发动政变,迫使金树仁下台,手握重兵的东北人盛世才被各方推举为新疆临时边防督办,新疆从此进入盛世才时代。

当时的新疆地区动荡不休,主要有四支力量:盛世才的省军,伊犁的张培元军,回族军阀马仲英和喀什长官回教领袖马绍武的联盟,以及和加尼牙孜的维吾尔民族武装。

其中,张培元所部的兵力最强,在新疆根基深厚,而且得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马仲英则得到了南疆回部的支持,与之相应的是,盛世才仅能依靠其东北老乡。1933年底,在国民政府的推动下,张培元与马仲英组成联盟,从南北两个方向联合对盛世才发动进攻,盛世才陷入孤立。

在这种情况下,盛世才决心通过向苏联求援,来挽回危局。为此,盛世才不仅公开承认苏联与金树仁签订的《新苏临时通商协定》,并表示愿意进一步发展与苏联的关系;盛世才逮捕了苏联的宿敌新疆归化军统帅、白俄领袖巴品古特,取得了苏联的好感;同时,盛世才在与苏联领事人员会谈时,满口马列,极力渲染自己的“马克思主义”造诣,接待苏联外交人员时,他在自己的书房中放满马克思主义著作,这就使得苏联外交人员认为盛世才是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同路人,也是值得苏联扶植的“理想新疆统治者”。

面对盛世才如此忠诚的表现,斯大林决定给予他足够的回报。1933年12月,斯大林告知苏联驻苏联驻迪化(即今乌鲁木齐)总领事阿布列索夫,“告诉督办(盛世才), 苏俄的政策就是给他支持与援助,使他能够镇压内部的一切纠纷和混乱”。

1934年1月5日,苏联大军换上盛世才的新疆军服,自称是“白俄归化军”,从霍尔果斯入境新疆,先后歼灭了张培元和马仲英的联合部队。张培元自杀殉难,马仲英则被迫向盛世才屈服,盛世才由此统一新疆。


盛世才的亲苏、亲共

盛世才统治新疆,离不开苏联的支持,所以盛世才巩固权力之后,便不惜一切代价亲近苏联。

在宣传教育上,盛世才全力鼓吹苏联的友谊。当时的《新疆日报》以汉、维、哈、蒙四种文字刊载塔斯社电讯,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的《反帝战线》更是旗帜鲜明的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广播电台播放的是《喀秋莎》、《祖国在召唤》等苏联歌曲。全疆开设了70余家电影俱乐部,上映《列宁在十月》、《被开垦的处女地》等苏联影片近百部,放映之前还有歌颂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新闻加片。

在经济、政治和安全上,盛世才也努力使新疆置于苏联的影响之下。当时的新疆省政府和督办公署都有苏联顾问,学校有苏联教员、军队有苏联教官。迪化飞机场、安集海炼油厂、独山子石油厂、阿山金矿局都有上百名苏联工作人员,新疆的东大门哈密还有以“归化军”名义驻防的苏联红军混成团,俗称“红8团”。

1938年8月,盛世才秘密访苏,盛世才就此加入苏共,以示其与苏联为一体。到了1941年1月,“盛世才为取悦苏联,向苏联建议将新疆脱离中国而成立新疆维吾尔共和国,并加盟苏联”(王益平《1917-1949年苏联对新疆的政策及新疆政局的历史演进》),声称“时机已经成熟,英帝国主义者及蒋委员长皆无能干预新疆事”(《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莫洛托夫致新疆边防督办书》)。但苏联正需要国民政府牵制日本人,并未答应盛世才的主张。

盛世才的亲苏政策,使得其所治下的新疆,成为中共的乐土。1937年,中共西路军残余部队逃亡新疆,得到了盛世才的庇护;1937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康生等人从莫斯科回国,得到了盛世才的款待;1938年2月,毛泽民、林基路等人在新疆担任财政厅长和民政厅长职务。

盛世才在蒋介石与斯大林之间的摇摆

然而,到了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军一溃千里,盛世才为了预留后路,逐渐与国民政府开始接洽。到了1942年5月,苏联军队在哈尔科夫战役中遭遇惨败,德军横扫伏尔加河,苏联濒临崩溃。盛世才确定斯大林即将灭亡了,决心彻底与苏联决裂。

1942年7月,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盛世才宣布,“新疆归附中央政府”,同时“驱逐苏联顾问”,并“肃清新疆共产党”。在迫使苏联人离开之后,1943年,盛世才加入国民党,并表示“矢志拥护中央,尽忠党国,绝对服从领袖”。随后,盛世才取消了六大政策,六星旗也改为了青天白日旗,俨然成为党国忠贞。

不过,好景不长。到了1944年,情势再次生变。国民政府在豫湘桂战役中遭遇惨败,前景惨淡,而苏联则逐步走向对德反攻,显现出如日中天的态势。形势的变化迫使盛世才再次做出改变,即抛弃国民党,再次倒向苏联。

1944年8月11日,中国重镇衡阳沦陷,盛世才便趁机逮捕了国民党新疆省党部书记长黄如今、建设厅厅长林继庸等人,以示对国民政府的决裂。同时,盛世才致电斯大林,表示愿意重新加入苏联共产党,并以新疆全土投靠苏联,同时派亲信到苏联驻迪化总领事馆,请求斯大林出兵新疆消灭驻扎在新疆的中国军队,并许以阿山金矿、独山子石油等为酬劳。

但斯大林拒绝了盛世才的要求,并把其电报转给了蒋介石。蒋介石对此极为恼怒,他在日记中痛批盛世才,“有私无公,见利忘义之人,不可用也”,大概是联想到另一位东北军人张学良的兵变,蒋竟写下了“东北之军人多为害国害己之人也”的恨语

蒋介石与斯大林的联手,意味着盛世才执政之路的彻底终结。8月29日,在蒋介石和斯大林的联合施压下,国民党军人朱绍良取代盛世才担任新疆省主席职务,盛世才被迫离开新疆。

蒋介石与斯大林的最后博弈

朱绍良入主新疆之后,意味着中国政府重新确立了对新疆的统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疆的安宁,斯大林决心趁新疆混乱之际,重新恢复在苏联的影响力。

1944年8月,苏联的突厥侨民组发动“巩哈暴动”;1944年9月,苏联筹建的突厥人蒲犁游击队,越境攻打蒲犁县;1944年10月,在斯大林亲信贝利亚的指挥下,苏联发动了“三区革命”。苏军和突厥民族武装先后攻克了伊犁、塔城和阿山地区。1945年1月,三区武装在苏联支持下,宣布成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脱离中华民国而独立,并向新疆其他地区发动攻势,双方在玛纳斯河对峙。

到了1946年4月,蒋介石被迫接受苏联控制之三区武装占据北疆的现实,中苏达成新疆南北分治的妥协。斯大林由此重新确立了苏联在新疆的影响力。

这种局面,直到1950年1月,中共军队王震所部进入新疆之后才告结束。而中共对中国的统一,也意味着中央政权在新疆统治的完全确立,新疆的乱世最终彻底落幕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