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为什么奥斯卡一定要“强制多元化”?

  9月8日,奥斯卡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以下简称“学院”)宣布了新的电影作品参与评选奥斯卡奖的入选资格标准;

  其中包括大量对演员和制作团队种族多元化和性别平权的要求

500

  △ 你没看错,这是奥斯卡官网发布的声明页面

  https://www.oscars.org/news/academy-establishes-representation-and-inclusion-standards-oscarsr-eligibility

  好莱坞长久以来一直是白人的天下。

  2015年和2016年的奥斯卡奖提名中,演员类奖项都是清一色白人,这导致了很多激烈的批评;

  社交媒体上也相应产生了“奥斯卡奖太白了”(#OscarsSoWhite)这一讽刺标签。

500

500

  △ 2016年在网络上兴起“奥斯卡奖太白了”运动

  从2013年美国平权运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简称“BLM”)如火如荼地展开,奥斯卡奖的主办方也受到很大压力,并着手开始推进好莱坞的种族多元化和性别平权。

500

  △ 在美国愈发声势浩大的BLM平权运动

  但2020年第92届奥斯卡奖提名榜出炉后,大家发现演员类奖项只有一位非白人,她是《哈丽特》(Harriet)女主角扮演者Cynthia Evrivo,在影片中扮演投身废奴运动的女奴Harriet Tubman。

500

  △ Cynthia Evrivo因《哈丽特》中的表演提名奥斯卡

  于是新闻网站说,这就是“奥斯卡太白了第2集”。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院”颁布了史上最严厉和细致的种族多元化和性别平权规定

  我们先列举出部分内容,你感受下:

  标准A:屏幕表达,主题和叙事。

  要达到标准A,胶片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A1. 主角或主要配角至少有一个来自少数族裔,如亚裔、西班牙裔/拉丁裔、黑人、原住民或其他少数族裔。

  A2. 次要配角中,至少有30%来自两个少数族裔或群体,如女性、少数族裔、同性恋或其他性别认知群体(LGBTQ+),残疾人或认知障碍者等。

  A3. 电影的主要故事情节,主题或叙事集中在少数族裔或群体上,如女性、少数族裔、同性恋或其他性别认知群体(LGBTQ+),残疾人或认知障碍者等。

500

  △ 标准A的原文

  类似的规定一共有A、B、C、D四条,涉及了出镜表演和故事情节、创意领导岗位、部门主管和演职员团队组成,有偿学徒、实习和培训职位,以及受众推广到宣发的各个环节。

  可以看到,“学院”这次的规定极为细致,并要求从2024年的奥斯卡奖评选正式开始执行

  考虑到电影的拍摄周期,这就意味着整个好莱坞电影产业从现在就要开始按照“学院”规定挑选剧本、演员和组建团队,才能符合奥斯卡评选标准。

  虽然奥斯卡的获奖演员们的确“太白”了,但“学院”推出这么细致的规定也实在让中国观众们为之一惊;

  但如果熟悉好莱坞、加州乃至美国社会这几年变化的朋友,并不会感觉太意外。

  奥斯卡新规有现实基础

  与好莱坞一墙之隔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每年都会发布《好莱坞多样性报告》(Hollywood Diversity Report)

  而今年2月发布的2020年版进一步揭示了好莱坞在多元化方面的进步。

500

  △ 公开报告,大家可到UCLA网站查看

  首先,美国社会整体来看非白人族裔已经成为主流。

  目前白人还占美国人口的近六成,到2050年则下降到不足一半;

  而女性和少数族裔的演员与工作人员比例越来越接近美国整体人口构成的比例。

500

  △ 白人占比下降,少数族裔占比上升

  2019年好莱坞最卖座的电影中,只有15.9%的剧组少数族裔演员比例不到11%

  相比之下,2011年有超过一半的最卖座电影,少数族裔演员比例不足11%。

  但在我们看到的奥斯卡颁奖礼上,为什么还呈现出白人占压倒性优势的场面呢?

  这里的问题在于:

  好莱坞到底是真正在发生系统性变化;还是仅仅通过演员阵容的多元化吸引观众、而没从根本上改变摄制团队的构成方式呢?

  答案可能是:虽然演员阵容上有了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但好莱坞在核心管理层及导演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8年最卖座电影的导演中,只有7.1%是女性,少数族裔占19.3%;

  2019年稍有进步,最卖座电影导演女性达到了15.1%,但少数族裔仅占14.4%,居然还有了退步。

  到了产业高端,白人男性为主的现象是非常突出的

  报告对11家主要制片公司的人员结构分析表明:

  91%的C-level高级职位(CEO, CFO等)由白人担任,其中有82%还是男性;

  所有高级管理职位中白人占93%,男性占80%。

500

  △ 主要制片公司人员结构统计

  但给好莱坞贡献收入的群体,其实主要为少数族裔

  2018年票房前十电影中,有六部观众在半数以上为少数族裔;

  2019年票房前十的电影中,有九部观众至少有一半为少数族裔

  观众族裔结构的变化同样影响着电影的上座情况。

  2018年全球票房排名最高的几部电影,是由21%-30%少数族裔演员组成的剧组拍摄的;

  2019年,票房表现最好的电影,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呈现,少数族裔演员占41%-50%的剧组票房成绩最佳

500

  △ 少数族裔演员占比影响票房

  所以好莱坞在演员和制作团队上的多元化既定趋势,是“学院”敢于制定多元化和性别平权详细规定的首要基础。

  政府参与立法施压

  电影产业的多元化举措,其实并不是好莱坞的创举,而是追随了英国电影产业的先例

  2010年英国通过了“平权法案”(Equality Act 2010)之后,英国先前众多有关平权的法律和法规得到了巩固、更新和补充,并纳入到统一的完整框架下。

  由此而来的各行各业平权风潮,也影响到了英国的电影产业。

  2016年,英国电影协会(BFI)推出了面向整个英国电影行业的“多元化标准”(BFI Diversity Standards),以解决持续存在的英国电影行业多元化不足的问题。

  作为英国电影协会(以下简称BFI)资助电影项目的要求,BFI要求申请资助的电影需要满足对多元化和包容性四方面标准中至少两个。


  这四方面的标准分别涵盖了:

  (A)主题和故事梗概

  (B)项目领导和项目团队成员

  (C)行业准入和机会和多元化的机会

  (D)受众发展

  在各个方面,“多元化标准”都做出了清晰的规定,以落实“平权法案”在电影行业的执行。

  BFI还进一步制定了“多元化标准扩展指导”,力求在细节方面清晰无误。

500

  △ BFI“多元化标准”及“多元化标准扩展指导”

  如果我们拿英国的“多元化标准”及“多元化标准扩展指导”与“学院”发布的奥斯卡奖入选资格标准相比较,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

  除了英国电影行业对好莱坞的示范作用之外,好莱坞所在的洛杉矶乃至整个加州在多元化与平权方面是非常激进的,其对于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两个星期前的2020年8月30日,加州议会通过了一项新的多元化法律。

  该法律要求:到2021年,总部设在加州的所有上市公司至少要有一名董事会成员来自“代表性不足的族群”(Underrepresented Community)。

  而对于那些董事会只有最少限额(三名董事)的企业,最迟到2022年底也要满足这一要求。

  法案只需要州长D. Gavin Newsom签字即可生效, 生效后政府就可以对违反该法律、或未向该州报告多元化执行情况的公司处以罚款。

500

  △ 加州通过“多元化法律”

  加州的这条法律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2018年加州已经生效了一条多元化法案,要求注册在加州的企业董事会里至少要有一名女性,否则罚款10万美元

  到2021年年底,5名董事会成员中至少要包含2名女性,6人及以上的董事会至少要包含3名女性

  所有在加州的企业,必须书面详细汇报对此条法律的合规情况,否则罚款10万美元

  董事会缺少一名女性成员罚款10万美元。连续违反罚款加至30万美元。

  自该法律生效以来,在罗素3000指数(Russell 3000 Index)中加州公司的新董事会席位中女性约占45%,而美国全国范围内这一比例为31%。

  多元化要求在政府大力推进立法后,对于整个社会和各个行业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也包括对好莱坞电影产业多元化的强烈推动。

  处置好莱坞“历史遗产”

  在美国全社会范围内的平权和多元化浪潮影响下,好莱坞不得不直面自己独特的“历史遗产” ——早期带有种族主义内容的电影和剧集。

  首当其冲的就是曾经横扫八项奥斯卡大奖的《乱世佳人》

500

  △ 《乱世佳人》(1939)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尚未废除奴隶制的美国南部,而拍摄时间是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所以其中充斥着不少具有争议性的种族内容。

500

  △ 《乱世佳人》剧照

  在黑人男性弗洛伊德死在警察的膝盖之下后,今年5-6月份“Black Lives Matter”的抗议在美国全面爆发。

  6月初流媒体平台HBO Max宣布,下架电影《乱世佳人》

  HBO Max随后称,这部1939年公映的影片是“时代产物”,片中刻画了“种族歧视”,这在“当年是错误的,现在也是错误的”。

  HBO Max在声明中说,“不解释或者谴责”片中对“种族主义的描绘”就把影片继续留在平台上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6月25日,《乱世佳人》在HBO Max重新上架,并新增了两个历史背景说明视频。

  由知名学者和电影人解释了电影中包含的种族主义内容,并提醒观众在观看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500

  △ 《乱世佳人》在HBO Max重新上线后追加的说明视频

  按照中国的表达方式来说,就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其中的种族主义内容。

  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社会认知的巨大改变,好莱坞需要分割和说明的“历史遗产”非常之多,甚至还包括《猫和老鼠》(Tom & Jerry)这样的动画片。

500

  △ 《猫和老鼠》

  由于《猫和老鼠》创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片中多处出现Tom或Jerry脸部涂黑跳舞的片段。

500

  在美国文化中,这是典型的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行为。

  《猫和老鼠》并不是唯一一个有着明显种族主义内容的动画片。

  迪士尼历来以在卡通片中加入反犹太人的内容而闻名,在《三只小猪》中大灰狼被描绘成犹太人。

500

  △ 《三只小猪》中大灰狼伪装成犹太小贩骗小猪开门

  《米老鼠和唐老鸭》中米老鼠被送去了阿拉伯和野蛮的苏丹打交道。

500

  △ 苏丹抢走了米妮

  在《淑女和流浪汉》中用暹罗猫取笑亚裔。


500

  △ 暹罗猫不仅有着浓重的亚洲口音,眼睛还是斜的

  可以说,在近百年漫长的内容创作中,类似的种族主义内容还有很多。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流媒体播放平台在《猫和老鼠》的简介里提醒观众,该片包含部分“种族主义”内容

  另一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迪士尼动画片《小飞象》(Dumbo)的简介里则指出,部分内容包含“陈旧的文化描述”。

500

  △ 《小飞象》在流媒体上含有“种族主义警示”的简介

  当然,对于隔着太平洋观看着好莱坞多元化浪潮狂飙突进的中国观众来说,童年回忆突然被打上了种族主义标签甚至被强制下架,会让人有一种用力过猛甚至“矫枉过正”的感觉。

  但文化的隔阂是很难让中国观众对于西方典型的种族主义元素产生感同身受的理解,这也不奇怪。

  好莱坞发展到今天,必须要旗帜鲜明的推进多元化——这是美国整个社会结构转型所决定的

  只希望这些多元化的硬性指标不要对电影产业的自由创作产生阻碍,不要因噎废食地为达到多元化目的而排挤掉那些主流族群中的优秀从业人员。

  特约

  作者

  @我是二姐夫

  超过20年IT与高科技行业经验,曾就职于埃森哲、甲骨文、微软等科技企业,深耕通信、媒体、互联网和电商等领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