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官宣复出,10万点赞刺痛了无数“钟南山们”

  前不久,一个“大明星”,来到了广州医科大学。

  虽然已经是深夜,但完全不影响师生们的热情。

  “明星”一下车,就受到全校师生的簇拥。

500

  随之而来的,是师生挥舞的手机亮光,还有高声呐喊:

  “南山风骨,国士无双!”

  没错,他就是“80后鲜肉”——钟南山。

500

  面对如此热情的接待,终老一扫疲态,十分开心。

  不仅大方分享了自己领取“共和国勋章”的感受;

  还谈及了领奖的有趣细节:

  “走上红地毯去领奖的时候,我就走得快一点,

  故意想要展现自己还没老,还能干点事。”

500

  他还表示,未来想要搭建更好的平台,为中国抗疫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听到这里,师生们都沸腾了,纷纷热烈鼓掌。

  而面对年轻的医学生,他也深情寄语:

  “希望同学们不但有要求,也要有追求;

  不但要有志气,还要争气;

  不但要有热情,更要有激情。”

500

  听到钟老的这番话,令人思绪万千。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些话不是一时兴起,

  而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践行的准则和真理。

  那么,“南山精神”是怎么来的呢?

  蔡元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从钟南山的人生经历来看:

  他在医学上的严谨和专注、思想上的格局,甚至是对人生的追求,

  其实都离不开钟家的家庭教育和传承。

  

500

  说起“南山精神”,不得不提起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

  钟世藩,1901年出生在厦门,从小是孤儿,和叔叔一起长大。

  在学习上,他十分聪明,也懂得刻苦。

  中学时,因为成绩优异,考上了北京协和医学院。

  当时学校只有40人的招生名额,可想考试难度之大。

  更令人惊讶的是,学校还采取了淘汰制。

  一个班40个学生,最后只留下了8名学生,而其中,就有钟世藩。

500

  后来,他又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儿科专家。

  1936年,钟世藩与妻子廖月琴在南京中央医院,喜得贵子。

  由于医院坐落在钟山南面,父亲给儿子取名:钟南山。

  希望孩子像大山一样茁壮成长,即使经历风雨,还能岿然屹立。

  母亲一听名字很有气势,便欣然同意。

  可谁也想不到,名字“沉稳”的小南山,现实中却没少让父母操心。

500

  小南山6岁时,开始上小学。

  然而,他的贪玩和调皮,却总是让父亲头疼不已。

  钟世藩每天忙碌完工作,回到家还要辅导南山做功课。

  没坐一会儿,他就借口要尿尿,然后溜之大吉……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逃学,乱花父母的钱。

  因为学校提供伙食,所以每个家长都要交伙食费。

  可南山却把母亲的钱拿去买别的东西吃。

  后来学期快结束时,母亲问他:

  你给学校交钱后,伙食费有没有剩啊?

  小南山怕露馅,就搪塞母亲:你去学校问吧。

  谁知道,母亲真的带着他去学校问。

  快到校门口时,南山觉得瞒不住了,只好坦白:

  饭钱我没交,都买零食吃了。

500

  母亲见完老师后,并没有过多苛责,只是说了一句:

  你这么做是不诚实的表现。

  就连一向寡言的钟世藩,也只说了一句话:

  你自己想一想,这样是不是不诚实?

  可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却让年幼的南山羞愧不已。

500

  撒谎这件事,是得到了教训,但他的调皮本性,还是经常惹出麻烦。

  由于小时候经常被其他孩子欺负,南山长到十几岁时,突然想要“报仇”。

  一次,他约了“敌人”到竹林决战。

  可钟南山的同学,却把这个周密的计划,透露给了钟父。

  钟世藩知道后,严厉警告他:

  你明天一天都待在家,否则,就不要认我这个父亲!

  南山听了,自然吓得不敢出去,可临阵脱逃又不是他的作风。

  他想了很多方法,但最后这件事还是因为父亲阻拦,不了了之。

  在培养孩子的性格方面,钟世藩多以严厉的态度,来教导小南山。

  而在学业上,钟世藩则换了一种方法……

  

500

  因为调皮、贪玩,钟南山的学业也一直落后别人。

  甚至还因此在小学四年级时,留过级。

  但父母也没说什么,反而比较关心他的身体素质。

  还经常鼓励他去锻炼身体,这也为日后的他养成了运动的习惯。

500

  至于他学医,也是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才产生了兴趣。

  父亲是儿科大夫,所以家里头经常有亲戚、邻居带着孩子来看病。

  最令南山触动的是:

  每次病人好了,来感激父亲时,父亲总是最开心的。

  他发现做医生不仅真正帮助了别人,还受人尊重。

500

  学医的心,在他14岁那年开始生根发芽。

  当时刚解放,经费、吃饭都很难,更何谈做研究。

  可父亲却在自家天台上盖了个棚子,作为实验室。

  还自己花钱买了很多小白鼠。

  每天在“实验室”解剖老鼠,做病毒研究。

  忙的时候,还叫钟南山帮忙喂老鼠。

  令人欣慰的是,南山那颗浮躁的心,竟变得沉稳下来。

  慢慢的,他的成绩不断提高,甚至成为了别人羡慕的好学生。

  就连体育成绩也尤为突出。

  念大学时,他被抽调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1959年,全运会预选赛,他以54秒2,打破了54秒6的男子400米中栏全国纪录。

500

  作为学校的骄傲,北京医学院还专门为他举行了庆祝大会。

  比赛结束后,北京体委提出:希望他留在体队。

  钟南山和父亲商量了好久,父亲给出了一个建议:

  学医吧,不仅自己身体好,还能帮助人,给他们健康。

  钟南山也同意父亲的看法,于是坚决扎进了学医的道路。

  在学医的过程里,父亲也给了钟南山不少教诲。

  一次,钟南山在农村看到一个尿血的孩子。

  回家后,和父亲讨论起治疗肾结核的方法。

  没想父亲反问他:

  你怎么知道是肾结核?

  尿血的情况有很多种,肾结核会尿血,但不代表尿血就是肾结核。

500

  这番话,让钟南山记忆犹新。

  “说话一定要有证据。”这句话成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句座右铭。

  日后,他在讲课时,也践行着父亲的严谨:

  “为了让一个观点有理有据,要特别注意不能随便发挥,更不能人云亦云。”

  令钟南山一生信奉的,还有父亲的另一句话:

  “一个人要能够给世界留下点什么东西,才算没有白活。”

  钟世藩74岁时,为了留下点什么,开始写《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每天,他都是图书馆最早到的,又是最晚离开的。

  因为双眼有复视,看东西有重影,他常常需要捂着一只眼睛写字。

  钟南山看了很心疼,劝他:

  爸,你这么辛苦,不要写了吧。

  谁知道钟世藩很生气:

  不写让我干嘛,等死吗?

500

  这件事给了钟南山很大的震撼,原来父亲是真的有所追求。

  当时,中山医学院的一个温医生也被钟世藩所感动。

  主动提出帮其抄写手稿,历时三年,这本书终于得以顺利出版。

  出版后,他拿了3000元的稿费。

  然而, 他却把1500元给了温医生,又拿出1000元给了帮他查找资料的人。

  剩下500元,他全部买了《儿科疾病鉴别诊断》,送给了别人。

  一分钱,也没有留给自己。

500

  钟世藩这种为医学贡献的精神,即使到临终都在体现。


  去世前一天,他还给钟南山讲解病毒实验。

  即使已经病入膏肓,但还是从容镇定地吩咐儿子:

  “找人弄来电磁铁,准备做下一步的实验……”

  钟世藩虽然一生寡言,但却一直对儿子循循善诱。

  在读书、从医、为人处世方面,不断影响着钟南山。

  

500

  如果说,钟世藩对钟南山的教育,是严厉的鞭策;

  那么,母亲廖月琴对其的教育,则是宽容的守护。

  廖玉琴,出生于1911年,与丈夫钟世藩是厦门同乡。

  她的父亲是行商的,家境殷实,没有什么经济烦恼。

  上学时,她考上的是北平协和医学院,读的是高级护理专业。

  毕业后没多久,就和钟世藩结了婚。

500

  后来,又被派到美国波士顿学习高级护理。

  回国后,曾当过护校校长,工作极其认真。

  在计划筹建华南肿瘤医院时,她又被调到该院当副院长。

  这样一个“女强人”,在钟南山的心里,却是一个温柔的淑女。

  她有着好看的双眼皮,总是面带微笑。

  回忆起母亲,钟南山印象很深刻的是:

  母亲喜欢听我讲话,我讲的时候,她总是仔细听我讲的内容。

  即使是表达批评或者给建议的时候,也不会直截了当地指出。

  而是通过婉转的方式告诉我。

500

  在钟南山的学习上,母亲也多以鼓励的方式进行教育。

  上小学时,钟南山厌学,成绩不好,还留过级。

  一次,他偶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母亲得知后,开心地说:“南山,你还是行的啊!”

  那一刻,他觉得终于有人挖掘了自己的亮点。

  有了自尊心,他便愿意努力读书了。

  除了鼓励,母亲也总是信守承诺。

  六年级时,钟南山看到别的孩子有自行车,很羡慕。

  母亲就对他说:

  小学毕业时,你要是考到前5,我就奖你一辆自行车。

  1949年,他所读的岭南大学附小,没有举行毕业考试。

  学校只是根据平时的成绩,发了一份成绩单。

  而小南山的成绩是第二名。

  但他不敢跟妈妈说,因为严格来说,这不是考试。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母亲还是按约定买了自行车。

  即使那年因为通货膨胀,家里经济十分困难。

  后来,钟南山回忆起这件事,说到:

  “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只要你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这就是妈妈教给我的。

  我现在对我的孩子、对我的研究生也是这样,

  要么不答应,答应了我就一定要做到。”

500

  ▲

  图:与父亲钟世藩、母亲廖月琴、妹妹钟黔君在一起

  此外,母亲的同情心,也格外让钟南山印象深刻。

  钟世藩有一段时间,为了进行病毒研究,

  曾自己花钱买了三四百只小白鼠,在自家天台做实验。

  当时的小南山,很喜欢看小白鼠。

  可是观察久了,他就发现:

  小白鼠都是很自私的,从来是自己吃东西,不懂得分享给同伴。

  于是,在小白鼠吃东西的时候,他就经常拿东西逗它们。

  母亲同情小动物,就告诉南山不要伤害它们。

  自那以后,钟南山就对小动物有了爱护、同情的意识,长大后也是一样。

  还有一次,中学毕业时,南山有个同学家里很困难。

  明明考上了北大的物理系,却没有钱去北京。

  南山把这事告诉过母亲,当时她只是说:

  我们家也很难,你读书也要准备很多钱……

  可没几天,妈妈却拿出10块钱,让南山转交给同学。

  10块钱,在现在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1000块,这对他们那个年代,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这件事让钟南山感触很深。

  母亲54岁时,患过一次心肌梗塞。

  住院时,她并没有告诉在北京上大学的钟南山。

500

  等到他放假回到广州,才立刻去医院看望母亲。

  谁知道,这一相见,却是诀别。

  钟南山自然是难过不已,但又无可奈何。

  廖月琴虽然去世了,但她和钟世藩身上的品质,却早已深深刻入了儿子的心里。

  

500

  钟南山从父母身上秉承优良的品质后,也没忘继续传承给儿子——钟惟德。

  小时候的钟惟德,就像和父亲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调皮、贪玩、经常逃课和打架,还常常被老师投诉。

  然而,钟南山并没有批评他。

  相反的,还不断放大孩子的优点,鼓励他多帮助别人。

  因为建立了荣誉感和自尊心,钟惟德也开始热爱起学习。

  后来也不辜负父亲期望, 成为了一名医生。

500

  从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钟惟德面临一个选择:

  去不去父亲任院长的广州医学院工作?

  思考过后,他选择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在那里成为了泌尿外科的一名主治医师。

  当被问及为什么时,他回答:

  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我不仅是钟南山的儿子,更是钟惟德。

  有人曾问他,好的医生是什么样的?

  他回答:

  首先要有好的医德医风,要能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当然,更要拥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全面的医疗基础和广泛的知识。

500

  那么,他本人做得怎么样呢?

  有个记者在跟拍钟惟德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秘密”:

  每周六,他都会去到一个农村——

  距离广州市区不到一百公里的竹三村。

  在那里,他为贫困的村民们义诊。

  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来这里?

  他回答:

  最初,是因为有一个药物经济学的课题,要在这里开展。

500

  他每周六,都回来这里为前列腺增生、小便不通的人看病。

  用医院的方法治疗,观察疗效。

  “课题完成了吗?”

  “完成了,还得了广东科学进步奖。”

  “那为什么还来?”


​  “村民信任我,促使我有一种责任心,同时还能帮助到他人。”

  其实,钟惟德一开始来的时候,还闹过一次“笑话”。

  在给病人看过病后,他开了药,让村民去买。

  可村民却坐在那里一声不吭。

  钟惟德还以为病人不信任他的医术。

  结果村民一句“我没有钱”,让他大为诧异。

  一筐青豆5、6元的价格,让他了解了这里的贫困程度。

  为了让村民看得起病,他花了5年研究“药物疗效与成本”的分析。

  终于在治疗前列腺炎上,取得了突破。

  原本每周近100元的药费,降低到了10元以下。

  这一突破,让6000多名病人受惠,一年减少了药费4000多元。

  不仅如此,在他看病的诊所里,他不但不收挂号费,

  药费也只收诊所三天的药费10到15元。

500

  这样一来,村民对钟惟德的感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其实,他的这一举动,也是传承于祖父和父亲的教导:

  “用药简单有效、价廉安全,就是医德。”

  还有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钟惟德有一位1994年就跟着他的病人。

  每次来看病,钟惟德都要为他准备一条干净的裤子。

  “因为他大小便失禁,从老远来捂着难受……”

  对他们钟家几代人来说,换位思考,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500

  说到底,钟家传承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钟南山曾在电视上喊话晚辈:

  钟惟德、钟惟月、我的孙子孙女,你们要记得钟家的优良传统。

  第一,就是要永远有执着的追求;第二,办事要严谨、实在。

  只要两条达到,你们就会不断取得进步,而且会取得比我们更多的成绩。

  我想,就是钟家一直在传承的一种精神。

  因为有执着的追求,钟世藩在学术上不断有新的造诣。

  去世前还靠着“绵薄之力”,为世人留下了《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钟南山为了进行呼吸疾病医学研究,84岁高龄仍然活跃在医学界;

  钟维德为了让穷困的人看得起病,花时5年对药物成本进行研究……

500

  因为有严谨的办事态度,祖孙三人也遵循一个真理:

  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要摆出事实依据。

  除此之外,在家庭、教育、格局、思想上的传承,也不断让后辈受益。

  你可能会问,这种精神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有两个意义。

  第一个,就是记住这种精神背后的人。

  前不久,看到一个新闻。

  某个国际品牌签约了曾经漏税8亿的范冰冰为品牌代言人。

  而评论底下,支持的人竟然不在少数。

  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得不让人感到可怕:

  一边是漏税逃税超8亿的女星,一边是为国家学术研究做出贡献的学者;

  而前者受到的关注和支持,竟然高于后者。

500

500

  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更值得被我们记住呢?

  毫无疑问的,我希望像钟南山这样的学者和人才,可以受到更多关注。

  这样的人,理应被更多的中国人记住!

500

  第二个意义,就是把这种精神传播出去。

  所谓的“钟家精神”,其实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是我们却可以把这种精神传播出去。

  为什么我们总会觉得,网络时代充满了戾气?

  我想,就是我们把太多的关注放在了“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却忽略了真正需要分享和传播的精神和榜样。

500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钟家精神”可以广泛地流传下来。

  这不仅是利益他人,更是利益我们自己。

  就像钟世藩说的:

  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东西,那么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自由撰稿人。冷眼看热闹,深度谈人生。揭穿职场真相,解码人生困境。你笨算我输。微信公众号:Jenny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