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中国不是「花木兰」的错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说好的“开年第一大片“

等了大半年,等来的是流媒体提前上线,和豆瓣的4.7分。

你肯定猜到了。

今天院线正式上映的——

花木兰

Mulan

500

目前稍微可以挽尊的是,《花木兰》烂番茄新鲜度76%。

但仔细看,这个成绩也颇为尴尬,媒体打出的平均分是6.85,53%的观众表示喜欢。

500

早在上映前,《花木兰》就遭到密集吐槽。

“请大家不要传播《花木兰》正片!!!”

“因为——浪费大家的时间。”

被网友提到最多的,就是影片对中国历史的儿戏。

比如,花木兰作为一个北魏时期的北方人,为什么会住在福建的土楼里?

500

按照“对镜贴花黄”设计出来的妆容,为什么这么俗艳辣眼?

500

宫女和官员为什么会撑着洋伞在皇宫里散步?

500

相信每一个习惯了中式古装剧的观众,首先都会对《花木兰》的服化道拒绝三连。

但Sir要提醒。

迪士尼的《花木兰》首先是一部童话,而不是考究的历史片。

就算被今天奉为经典的98年动画版《花木兰》,历史也不见得严谨到哪里去。

南方的水田;隋唐才发明的烟花;中国传统美人的柳叶眉、樱桃小嘴、白皙的皮肤变成了单眼皮,厚嘴唇,黝黑。

500

500

500

不管是土楼、花黄、宫殿。

还是水田、烟花、典型长相。

都是迪士尼摘取的中国元素。

它们穿越了具体的时空,服务于《花木兰》架空宇宙的背景。

打个比方,当年《冰雪奇缘》让无数孩子和大人为之疯狂,是因为考究严谨的服装吗,你能分清欧洲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吗?

500

还不是因为它故事精彩,角色动人。

说白了。

《花木兰》最大的失误不是不了解中国。

而是它根本没做好自己——一个合格的迪士尼公主。

你只要看木兰的剑上铭刻的三个字——

忠,勇,真。

对照电影《花木兰》自己,它又做到了哪一点呢?

500

哪怕忽略中国背景,《花木兰》从故事到视觉呈现,都呈现出全面的疲软和平庸。

结尾的大决战,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要找个建筑工地拍。

可能是为了展现,女性也能够胜任脚手架和吊塔上的工作(误)。

虽然本片投资超过2亿美元,还远赴中国西北实地取景,但Sir无时不刻都有一种杀鸡焉用牛刀的赶脚。

能看得出来,导演是真的不会拍打戏。

所谓的大场面,也僵硬而枯燥,你无法产生任何心惊动魄的紧张感。

500

500

大家有没有发现——

所有的动作戏,人物基本都没有一滴血。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迪士尼的“信条”。

但战争的壮烈一定要通过流血来展现吗?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看动画《花木兰》里单于大军是怎么出现的。

在远远的雪面上,像一个个细小的汗毛,竖了起来。

500

然后翻过了山头,呈现出一种长驱直入、势不可挡的压迫感。

500

更绝的是,下一个镜头又回到大远景。

奔腾的马匹,正应了“阪上走丸”那句成语,像数不清的弹珠从大片雪坡上滚落下来,身后拖出一条长长的细线。

500

什么叫四两拨千斤?

这特么就叫四两拨千斤!

Sir当初看的时候就惊叹,这群美国的画师,怎么这么懂中国画里留白的力量。

再说故事。

尬点很多,比如巩俐这个动机不明的鹰身女巫角色,比如李连杰饰演的皇帝竟然要去和反派正面决斗。

Sir挑一个要紧的说——

“chi(气)”。

木兰和“气”有啥关系?

姑且认为,“气”是好莱坞理解下,中国人的inner power。

在这个改编上,《花木兰》还是挺重视与迪士尼的一贯套路的——

是公主,就要自带一般人没有的魔法(有钱也算)。

500

你说你是中国公主?

那就给你的魔法起名叫“气”吧。

会魔法不尴尬。

尴尬的是,花木兰被分配的,是一种毫无个性的魔法

“气”是怎么来的?

具体有什么作用?

能产生多大的威力?

统统没有交代。

在迪士尼传统的公主中,每一种魔法都被设计得独特而生动。

500500

正因为这些魔法很精彩,很blingbling,才让很多女孩心动着迷,吵着和爸爸妈妈说:“我也要当公主!”

但《花木兰》呢?骚瑞,Sir没看出来“气”是怎么一回事,花木兰除了物理攻击还是物理攻击。

500

搞了半天,主创自己都没搞明白口口声声的“气”是怎么一回事吧。

同样让人看不到灵魂的,还有主角自身。

动画版《花木兰》中有插科打诨的木须龙,可以和木兰产生互动;串场歌舞,推动木兰的内心变化。

500

电影把这两个经典元素去除后,那么角色的塑造,全都寄托在了刘亦菲的表演上。

但请问——

你能感受到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姿焕发吗?

500

你能感受到这是雪崩来临前的高兴吗?

500

你能感受到这是悲痛惜别的眼泪吗?

500

当然,这不能都怪刘亦菲。

毕竟巩俐和李连杰同样看不到什么表演的风采。

工具人,来自于这个走过场般的剧本。

动画版的木兰是拿起宝剑,用力地砍掉了自己的头发。

500

这么一个象征性的场景,其实是木兰下定决心所做的第一个割舍。

而真人版的木兰是怎么做抉择的呢?

500

只是拿下家族宝剑比划比划。

动画中,木兰形象地展现了怎样使用巧劲,把劣势化为优势。

500

电影里呢,只剩无聊的“四两拨千斤”。

500

迪士尼的这种自我退化。

Sir实在难以归结到“不了解中国”上去。

在上映前,就有不少声音批评《花木兰》冒犯了中国的传统故事。

甚至上升到“丑化中国”“辱华”的地步。

500

但看完电影后,Sir恰恰觉得。

《花木兰》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不敢冒犯中国。

事实上,迪士尼什么也不想冒犯。

整部电影都在躲避各种各样的“雷”。

比如,为了规避#MeToo运动中,广泛被质疑的上司性骚扰下属问题。

于是把动画中李商的角色砍了。

一劈为二,一是花木兰的上司董将军(甄子丹 饰),二是花木兰的战友陈宏辉(安柚鑫 饰)。

500

500

原版花木兰的故事中,花木兰出征有两个原因:“可汗大点兵”和“阿爷无大儿”。

在现代社会里,看上去都是对男权的服从。

怎么办?

改成木兰拥有觉醒技,不当女人,就用不了“气”。

原动画里,反派是匈奴。

木须龙把鹰的羽毛烧光后,嘲讽道“这才叫蒙古烤肉”。

放到今天,这不成了种族歧视吗?必须改。

500

为了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把“孝”当做故事的核心和木兰的归属,想让大家发扬光大。

500

但《花木兰》忘了。

我们真正想看的是一部好电影,而不是一个端水大师。

迪士尼要在纷繁复杂的现代议题中,找到一条不冒犯任何人的安全路径。

然而化用《社交网络》的一句话——

你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却不得罪一个人。

在最终的战斗。

凤凰给木兰凹了造型后就又一次飞走了。

500

如果它这一次出现,象征着木兰像凤凰一样涅槃重生的话,那木兰重生的契机是什么?

因为前面皇帝的一句“站起来,你是个强大的战士,像凤凰一样站起来,为王国和人民而战”吗?

500

如果这真的是木兰重生的契机的话。

你看,电影要木兰追寻自我,但又不得不服从权威。

宣扬女性力量,但又不得不回到“忠”“孝”等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中。

这些相互拮抗的议题,是想一碗水端平的迪士尼所端不平的。

于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了一场大型的语境错乱——

东方与西方。

现代文明与传统价值。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除了消极地保持不引发争议,《花木兰》在故事的创造性上没有任何建树。

这种“不得罪”,也是另一种傲慢:

我没有精力去了解你。

为了避免说错,我尽量不多说话。

回到电影里所说的“忠勇真”。

《花木兰》真吗?

不,它一点不real。

勇吗?

不,它一点也不敢。

唯一遵循的是“忠”,是服从。

   

不是服从于某个皇帝,而是服从于各种“正确”得不敢触碰的价值观。

因为它太急于讨好了。

基于大数据,基于网络舆情。

但就是不敢忠于创作者的初衷。

它听从北美的,亚洲的,男性的,女性的,儿童的,成人的声音。

就是不听从自己真实的想法。

归根结底,每一个身份都能够被归结为一种叫做“市场”的东西。

哪一种人,能够轻易放弃?

哪一种人,能够得罪?

迪士尼鼓舞着它的公主自我解放。

自己却用种种教条缠上了创作的裹脚布。

这种固步自封,不才是对曾经被迪士尼真实感染、激励过的观众们,最大的背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津安4郎、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