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导, 学生至上: 夹缝中的大学老师向何处去? | 文化纵横

500

✪ 马陆亭 |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原载《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8期)

【导读】近年来,科研跃进潮和学生本位论在中国高校日益盛行,原本“办学以教师为中心,育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格局正发生微妙变化。总体而言,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被戏称为“青椒”)一边承担着越来越重的科研指标和教学任务,一边也面临着行政主导和学生中心的隐形压力。本文作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具有稳定校园、顺应潮流、促进学生发展等作用,但在缺乏教授治校传统的中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也容易异化为以行政为中心。教师群体夹杂在学生与行政两大中心之间,形成“双重枷锁”的逼仄情境,构成了当下大学的特有景观。

作者指出,在所谓先进教育理念层出不穷的社会里,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心中要有学生,但不是像商业模式那样把学生视为消费者和上帝。大学仍应明确以教师为中心,既要明确教师的神圣性,使其更好发挥对学生的楷模意义,同时更加关注学科与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形成学校、院系与教师三主体的不同功能定位,形成专业教师与行政岗位双渠道“双阶梯”的发展模式,优化大学治理模式。对于教师来说,要爱惜自己的声誉,通过扎实的教书育人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另外,当下愈演愈烈学术领域“关系化”趋势正在扼杀年轻教师的激情与聪明才智,亟待改正。

本文原载《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8期,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大学应明确以教师为中心——对一种流行观念的反思

以学生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都是高等学校办学和内部治理涉及到的重要思想和内容,也可以说是管理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或依据。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办学以教师为中心,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应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开始流行。我在此提“大学应以教师为中心”,并不是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没有道理,而是说大学的治理依据着思想理念,理念聚焦着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对大学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其次才是学生,教师是大学的第一资源。这个理念根深蒂固了,才能建设出好大学。

▍大学应不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一)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见

第一,这是一个新理念。过去我们总讲把大学生塑造成为什么样的人,塑造就是一个模子。现在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你总按模子塑造他,不利于创新。所以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第二,这是国际流行的东西。有人论证说这是1952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罗杰斯提出来的;而且在1998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甚至有人翻出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第三,我国政府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第四,高等教育规模庞大。学生无小事,否则出了乱子怎么办。维护稳定压倒一切,当然要以学生为中心。

第五,学生是消费者。学生上学交了学费,就从被教育对象转化成了消费者。而顾客就是上帝,上帝当然是中心了。

(二)反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见

第一,受教育者不成熟。年轻时没有经验,需要教育者的正确指导、科学引导。

第二,历史上先生的大学打败了学生的大学。谈及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起源,一个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即学生的大学,学生们聚集起来聘请老师给他们上课;另一个是法国的巴黎大学,即先生的大学,教师们聚集起来招学生。结果如同美国著名比较高等教育学者阿特巴赫所说,巴黎大学模式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所有的大学都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大学模式,源于巴黎大学模式。”

第三,独生子女家庭自我中心的反思。过去,我们一直忧虑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小王子现象,可现在却要把这一模式搬到大学,合适吗?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批判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搬到大学呢?

第四,我们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师道尊严的提法,但大学里并没有真正实施过教授治校。现在“青椒”问题突出,如果学生都轻视你了,还怎么成为大学生的人生楷模?所以,要让学生想学你、成为你这样的人,教师的职业前景才更有意义,教育才更有意义。

第五,现实中是以行政为中心。当“中心”多起来,结果必然就是以行政为中心。所以,接下来的核心问题是:

教师夹在两大强势群体中间——大张旗鼓地提及的以学生为中心和现实中存在的以行政为中心,可能会显得非常的渺小、非常的矮化,教师生存在于学生与行政双重结构的“双重枷锁”之中。

▍大学应不应该以教师为中心?

(一)有利面与支持意见分析:首先,是稳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是在变动的,教师不变,教师可以稳步实施自己的教育思想。其次,有利于教学安排。教育的科学性、主导性能够得到体现。再次,学生是受教育对象。这决定了学生在育人过程中的从属地位。教师主导有利于教育功能的有效、正确发挥。最后,保障教师主人翁地位。教师的水平和敬业精神决定了大学的水平。教师是大学的主角、主人,而不是配角、雇员,是建成高水平大学的前提。

(二)质疑与反对意见分析:首先,以教师为中心是个“旧”理念。是不是太僵化、保守、落后了?其次,以教师塑造学生将压抑创新。都什么年代了,不能再弄个模子把学生按下去了,塑造学生有可能抑制创新。再次,能否保证办学方向?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不能有任何闪失。保证办学方向是每个人、每个岗位的事情,而不能一部分人做、一部分人不做,行政人员和学术人员均有责任和义务。

▍我们为什么要明确以教师为中心?

(一)以教师为中心不是忽视学生而是有助于培育学生。谈以教师为中心不是不管育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而是说以教师为中心有助于育人。教师是面向“人”的职业。医生和教师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两个职业,一个面向人的肉体,一个面向人的心灵,但是现在他们都有一定的问题。教师是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也需要有针对性地去解决相应问题。过去提育人以学生为中心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要面向学生和增加学生的选择权。既不指办学,更不指管理。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心中要有学生,但不代表以学生为中心。

500

(二)教师在学科内成长、学生按专业发展。学科、专业既是知识分类体系,也是组织制度安排,遵循着科学技术、社会需求和认知理念三种不同的逻辑思路。学科的概念体现着一个研究领域,而专业则明显是一个育人的概念范畴。教师需要在学科内成长,研究越做懂得越多,说明你水平高;而学生是按专业来发展的,首先对应的是职业,需要一定的面。这种职业可以跟科学技术的逻辑结合,也可以跟社会需求的逻辑结合。

教师需要在自己最擅长的学科领域内提供课程,不能太散;而学生可以五花八门地去选择不同教师开出的课程,当然这需要在教务部门的合理安排和指导下进行。

即是说,教师不断产生和提供课程,大学有很多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在学科内纵向选,也可以跨越学科横向选,具体怎么选依据于教学安排和遵循的教育理念。组合不同,专业的内涵就不同。这样,老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学科、专业可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三)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大学生的人生楷模。教师是人类的阳光职业,是学生接触社会的起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责任者。对于学生而言,经过漫长的中小学应试过程,到了大学开始独立生活。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师是专业工作者,严谨、求实、创新是基本的工作要求,培养人也要有严谨性。

我们需要充分尊重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使每个教师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成为学生敬仰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

▍如何做到以教师为中心?

(一)教师职业特点

首先涉及教师是个什么样的人。记得在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现代大学制度专题研究的时候,我们召开座谈会,探讨教师有什么特点。有一个教授说,我知道,教师都是有毛病的人。我问为什么呢?他说过去大学是象牙塔,你没毛病待在象牙塔里干嘛,因为世俗社会和宗教社会都不喜欢你。

我后来就想,光有毛病不行,为什么大家不喜欢你呢?因为你绝顶聪明。人类社会的聪明人是让大多数人烦的,即所谓的曲高和寡。这就反映出教师的一些特征:特殊天赋或聪明,喜欢较真或固执、偏激,因理想主义、不圆滑而可爱。

由此总结出大学教师的这四个特点:真——面向真理、规律而有严谨性;善——有责任心和爱心;美——因理想主义而率真、简单、单纯;傲——有骨气、傲气而容易自负,长期跟学生打交道而自感是绝对真理,听不得批评意见。好教师骨子里都傲。大学的管理需要充分意识到教师的这些职业特点。

(二)大学内部工作的侧重点

在大学内部,不同层级关注、思考的问题是不同的。学校层面重点在发展的战略方向上,院系层面要努力拼搏,教师个人则关心着自己的学科声誉。正确的管理工作不是让它们一样,而是让它们一致起来。以目前的“双一流”建设为例,如果大学内外、上上下下都去抓学科,非把学科烤糊了不可。

正确的思路是:学校层面关注跨学科、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群建设及如何构筑育人生态等问题;院系层面才需要真正关注学科本身的发展,关注教师共同体的利益和成长问题,关注学生成才和就业,因为这涉及学院的切身利益,是他们的命根子;教师层面是要考虑自己的声誉,要成长,要有经费,还要考虑教书育人,让学生喜欢、拥戴自己,有一种崇高感。

(三)合理的双梯阶发展管道

学者们同时归属于一门学科和一所大学,这构成了教师身份的总体矩阵。于是就存在着专业和组织两种激励方式,不幸的是这两种激励存在着相互冲突。专业人员受对某一知识领域做出贡献和在其学术团体建立显赫声誉的欲望驱动,而行政人员则期望得到组织层级中高层所具有的灵活性。将专业人员提拔到管理层以奖励,是与专业人员的工作目标相冲突的,其结果是使他们脱离了专门化发展的道路。因此,向学校成员提供平行有效的学术生涯和管理生涯“双梯阶”发展道路,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方向。

(四)杜绝学术的“关系化”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三种。企业家经济资本大,大学教授文化资本大。因为文化资本不直接等同于经济资本,所以大学系统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自律性。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大学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因此必须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鼓励拔尖与创新。而目前存在的学术领域的关系化,会使大学组织失去一些公正性成分及在学术上丧失激励性,会部分扼杀年轻人的激情与聪明才智,需要加以改变。

(五)探索共同体文化

学术界需要遵从学术共同体原则,尽量克服公关和外行评议现象。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按行会模式治理,形成教授共同体,这就是教授治校的来源。慢慢地,大学规模大了、职能多了,教授数量也多了,学科也分化了,政府、市场也开始介入,在实现方式上教授治校已不可行。于是提出了教授治学。

但是,这引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大学在产生之初具有一个特征,你现在让它没了,那么现在的这个机构还能不能叫“大学”?其实,教授治学是实现教授共同体模式的一种实现路径,它选择的是窄化共同体的范围。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选择?比如说下移,下移到院系一层。在共同体文化和实现方式的构建上其实是有很多探索余地的。例如,我曾经提出过“大学是学院共同体、学院是教授共同体”的思路,有专家在讨论时说可用“院系独联体”这一概念,我觉得也挺好。

(六)服务学生

以教师为中心办学,但教师、学校管理者心中要有学生。学校对学生除了教育因素外,还要体现在服务上。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第一,后勤保障。后勤工作各校基本都做到了以人为本。比如过去存在的吃饭要排长队、饭菜选择种类少、过了饭点就没饭吃等现象,现在都已基本杜绝。“以学生为中心”在后勤服务工作中可以提,并已基本实现。

第二,事务管理。以人为本开展学生管理事务,现在有些学校做得不错,有些学校刚刚开始探索,总体而言是在路上。这需要把管理工作分成两类,一类是决策性的,一类是日常性的,日常性的就是事务性的。事务性工作就像很多政府部门开展的公务大厅、服务大厅改革,来这儿办事,让学生、老师方便是最主要的,比如学生报到、注册流程上的事情。还有报销,主要工作、时间是在后台完成的,教师、学生把报销单据交付后就可走人,不需要排队等候。事务性工作的改革方向是让人方便。

500

《文化纵横》8月新刊上市,微店链接:https://k.ruyu.com/8T=90Hl8

第三,课程选择。方向是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现在这方面有很大欠缺。这一方面涉及教务安排,是教务部门的事,而不是教师的事;另一方面是课程的多少,这与教师有关。教师需要考虑自己能开设什么课,如何开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课和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课。如果你能开出来,开得很好,你就是好老师。学生怎么学是教务安排的事情,教务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在这里前沿课程、交叉课程、小型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此处也不展开探讨了。

因此,以上是重要的,都需要做到做好,但并不代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因为以谁为中心是如何办大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在后勤工作、教学过程中可以提“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办学方向、制度架构甚至教学安排、教学管理上都不能提。也许有人说他提的就是有所限定范围的,但别人不一定那样理解。在一个概念层出不穷的社会里,我们不能让概念泛化。绝不能按商业模式那样,把学生简单地视为消费者和上帝。

500

—《文化纵横》8月新刊目录 —

▍域外

美国:重回“分裂之家”?

吴 双

▍特稿

01.21世纪之惑——疫情危机与当代资本主义问答

李 陀

▍封面选题:疫情改变中国与世界

02.疫情危机与中国思想界的任务

柯贵福 郑 涛

03.世界的“去中心化”:霸权的危机与不确定的未来

魏南枝

04.美国长期金融资本向何处去?

唐毅南

05.多难兴盟?——新冠疫情与欧盟的秩序危机

章永乐

06.新冠疫情与中国改革

赵鼎新

07.上下联动:全球化的“义乌模式”

钱霖亮

▍天下

08.在西方讲中国哲学

孙向晨

▍公益理论与公益实践

09.公益的“中国式合作”道路——陕西妇女研究会的实践经验

高小贤

10.本土传统慈善文化的价值与反思——以汕头存心善堂为例

韩俊魁

▍重述世界史

11.西方工业文化中的“国家理由”

严 鹏

▍城市政治经济学

12.城市病是一种什么病?

谭纵波

▍观念

13.小康语义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启示

张 文

本文原载《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8期,原标题为《大学应明确以教师为中心——对一种流行观念的反思》。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权方。

500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