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爷爷离开了,但新世界留下了
今天是毛教员逝世44年,纠结了很久要不要写点什么,因为我知道虽然现在的人们在开始慢慢了解他,但是其实很多人仍然停留在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包括教科书里对他留下的刻板的、甚至负面的印象里。
过去的四十年,有各种各样的人对教员有各种各样的否定,合起来成为了一股强大的舆论洪流,让相当多人从感性上对他并不喜欢;而教科书里面、一些过于伟光正的主旋律文艺作品里面对教员的描述,非常片面而不真实,根本无法让人感到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加重了人们对他的不了解。
这就使得很多人像我一样,从一开始就拒绝多花一点时间,去了解这个改变了中国的人,他的真实面貌是什么样的。这种不了解和不愿意了解,可能持续了很多年,就像我,大概持续了二十多年,并且因为对教科书的厌恶,而相信真实的历史一定并非教科书所描写的,毛教员没什么值得被赞美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真实的教员确实跟教科书所描写的大有不同,但并非我所曾一直想象的不同。相反,他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像我们一样有着性格的缺点,也像我们一样在人生中不断成长和改变。他曾经做事有始无终,年轻时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做同一件事没有超过过半年;他跟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一样,生活很不规律,极其喜欢熬夜,而且非常喜欢睡懒觉一直到中午。跟我们想象更不一样的是,他从来不是教科书里面写的那样谈笑间天下大事全有把握,他的奋斗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时候开始的,他所做的事一直在被周围的其他人否定,他的辛辛苦苦建立起军队曾经被组织直接夺走,他一点一点建立起的根据地被后来的同志全部葬送,在长征开始时甚至想要把他扔下;他曾经被国民党抓住,在送往枪毙的路上离枪毙地点只剩几百米的时候逃脱,躲在芦苇丛里,搜查他的士兵最近的时候离他只有一米远;而他所写出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也更不是他在知道了历史的结局时的总结,而是在革命还是一片迷雾的时候,他在农村的茅草屋里面,点着煤油灯对那个还远远看不到的未来进行的判断。
支持他成为他的,除了他天生的性格和思维,更是他在年轻时没日没夜在北大图书馆里的阅读,一天只在中午吃一块米糕;是他在年轻时穷游祖国河山对于这个国家的感性认识,那时他身上甚至都没有坐火车回家的钱;是他走进广大农村,把每一位普通的目不识丁的农民当做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人来交谈,所获得的对真实中国的理解;更是他要塑造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世界的义无反顾的理想主义。
不管是社会的历史,组织的历史,还是个人的历史,都绝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了结局以后的理所当然。身处在历史中的人,看不到他们的未来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只知道自己手上有什么牌。
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上,毛教员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段话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可是我们可能想不到的是,在说这段话时,毛教员手下其实连8000人都不到。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不像我们看的文艺作品里面红军好像都有统一的军服,每人都有一条枪;真实的历史里面的红军根本没有统一的衣服,井冈山的时候红军手里只有几百条红缨枪。
但正是这样窘迫的背景下,这个人的所行所想才使他成为一个传奇,一个改变了历史的人。
我们同样不知道的历史是,延安时期的苏区,就在黄土高原上的农村里,有着红军大学,而且所有的红军战士都要上学,要学习认字,要学习国际政治形势。美国记者斯诺来到延安苏区时,本以为会遇到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农民,没想到红军战士问他的问题都是“你怎么看美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角色”之类的国际政治问题。红军虽然是一群农民,但绝不会是《亮剑》里面李云龙那样的农民。
我是从2018年才开始一点一点接触这段真实的历史和这个真实的人的。像很多人一样,我一开始对于那段历史毫无兴趣,但我相信大多数人,如果真的愿意去了解这一段历史,了解建立我们国家的这群人,都会听到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都会重新思考、理解那段被教科书所扁平化的历史,也会重新理解我们现在这个无数人的血与泪和理想主义所换来的新世界。
推荐书目: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迪克·威尔逊《周恩来传》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金一南《苦难辉煌》
《毛泽东选集》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人文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