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对抗态势分析

说到现在正在发生的印中边界对抗的态势分析,我从2017年的“洞朗对峙”开始。2017年8月,印军悍然越过边界侵入洞朗地区,这条边界是确定的边界,不是双方的争议地区,当时我预测中国将使用武力驱逐印军。但是经过2个月的对峙,最终以印军撤走,中国停止在靠近边界的一侧修筑道路结束。当时中国为了金砖峰会做出了妥协,但是我判断,印度机会主义一旦得手会鼓励它“得寸进尺”,进一步挑衅中国。今年5月中印在班公湖和加勒万河谷再次发生对峙,印军重施故伎,派军队在中方主张的实控线内建立据点,蚕食中方的实控线。这当然遭到中方的制止,中方采用敌进我进的对策,将据点和防御工事向我方实控线推进并与印军形成对峙。在双方军队谈判脱离接触达成协议的时候,印军再次偷袭。我6月14日发来一个帖子分析印军战斗力,得出结论印军完全不是解放军的对手,第二天6月15日就发生了加勒万河谷的肢体冲突,结果印军死亡20人还包括一名上校军官,被俘10余人,受伤数十人的结果证明了我分析。

7月份,我根据印度的军事部署和军事逻辑判断印度在9月左右会在班公湖楚舒勒地区发动军事冒险,8月31日印军越过实际控制线占领了几个高地,并且大肆宣传“胜利”,在楚舒勒地域部署了2个坦克团,9月7日印军向中国军人开枪警示。尽管印度的高级官员说过一些缓和局势的话,但是前线的军事态势有向冲突和战争发展的趋势。

对于中印边境态势的判断,中国和印度都有不同的选择,1,退让;2,拖;3,打。

这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退让,恐怕对中国和印度都无法接受。对中国来说,印度无理挑衅在先,而且中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印度,没有退让的理由。而且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退让能够达成和平的事例没有,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城濮之战”晋文公面对楚军“退避三舍”还是现代的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二战之前英法对希特勒的“绥靖主义”,最后都是以战争解决问题。中国除了极少数学者以战略重心为理由主张退让之外,退让的主张没有市场。而且1962年中国的战略重心同样是在东边,而且把这个战略告诉了印度,但是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印度人觉得正因为你的战略重心不在西边,所以我可以大胆采取行动蚕食中国的领土。从矛盾分析的角度,非主要矛盾有的时候是先于主要矛盾处理的,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十大军事原则”就说明先打分散薄弱之敌是基本原则,这就是先解决非主要矛盾,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条件。

对印度来说,退让同样是不可接受的结果。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已经动员起来了,任何退让的行动都必然激怒印度人从而对政府的统治产生损害。印度现在的执政党印度人民党是靠极端民族主义动员起家的,这也让它被印度教民族主义绑架,莫迪没有尼赫鲁的权威,但是面临着尼赫鲁在1962年同样的处境,他挑起民族主义的情绪之火,这火烧到他的屁股。

第二种选择是拖,围棋上这种没有好手段处理的棋暂时不管的手段叫做“保留”,保留变化。

中国现在就是选择这种办法对印度,从中印边境争端发生至今已经超过60年了,也不在乎再拖个几年。中国不怕拖,但是印度不太想拖,它现在屯重兵兵拉达克这个“死地”,据印度前军方后勤高级官员说有20万军队在拉达克,要维持这样一支大军在高寒山地过冬,后勤“亚历山大”。拉达克地区平均海拔在5000多米,可以驻军的平地也在4000米以上,冬季气温可以低到零下40度,而且一年7个月大雪封山,仅有空中通道连通外部。这样的地理气候,靠帐篷过冬根本不可行,必须建设保温房子。而且极寒条件下对饮食供应要求更高。这样的高原养一个兵是平原养5个兵的成本。中国方面要比印度处境好得多。第一中国没有那么多兵在阿克塞钦,后勤压力自然小许多。第二中国是“基建狂魔”,技术能力远优于印度。中国可以很容易地为驻留在阿克塞钦高原地区的部队提供保温房屋,就是建设工地施工工人驻的那种房屋,两层铁皮之间填充泡沫保温材料,军用的无非是铁皮换厚一点的钢板,填充材料防火。这种标准化模块可以工厂生产,输送到前线,组建成房屋,提供保温的住房。印度不具备这种条件,他们还在全世界采购保温帐篷。

因为印度面临严重的后勤压力,所以印度在拉达克地区无法拖,它要么开战,要么撤退,而没有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撤退,印度会面临严重地政治“内卷化”,就是让印度教民族主义动员的印度政治力量,在边境冲突中已经亢奋起来了,一旦印度政府表现的软弱退让,则这种情绪必然转向印度政府。所以印度方面很有打仗的驱动力。

既然让不可能,拖也难,下面打一仗的可能性就很大了。第三个选择就是打一仗。

对于印度来说很有打一仗的冲动,第一是印度人普遍地支持对中国开战,根据印度的民调,71%接受调查的人认为印度可以击败中国,57%的人支持对华开战。第二,印度军方一直有报1962年失败的仇的想法。第三,印度军方打仗才有钱,个人发财与军队有钱形成统一利益。第四是印度不能在拉达克拖下去,冬季大雪封山,交通断绝,屯兵高原的20几万部队无法保证供应,届时军队不战自败,甚至发生叛乱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现在阻止印度开战的只有政府内部少数高层精英,明白中印之间的实力差距和军事实力差距;还有就是1962年失败造成的恐惧。

开战与不战之间,印度很有开战的冲动。

对于印度军队来说开战有小打,中打和大打三种选择,印度军方的基本态度应该是中打。大打印度打不起,2017年洞朗对峙发生的时候,印度对军队战备状况摸底,发现军队的弹药仅够10天作战之用,现在印度的弹药状况也不比当时强多少,因为没有发生大规模军备采购。印度军队的许多弹药需要进口,而国际上军备买卖是公开报备的。印度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前进行了2年的准备,采购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各种战机的零备件以及药品和血浆,这才让空军的战机完备率提高到90%,使得印度可以进行一场高强度战争。这场战争的准备工作是苏联人帮助指导印度人作的。现在印度的主力战机苏30MKI的完备率仅有50%强,不能进行大规模战争。再一个因素就是印度首都新德里距离中国和田机场仅有400多公里,距离喀什机场600多公里,在中国战术空军的打击半径之内,印度无法承受首都遭到轰炸的后果。

中打就是以集团军级部队,包括空军和战术导弹部队在边境地域进行的大规模交战。大战是全国境内的包含所有军事力量的交战。小打就是边境部队的相互射击。

从印度军方的军事理论上,印度是准备中打的。印度学习苏联的“大纵深战役进攻”理论和德国“闪击战”的经验,提出自己的战略与战役理论“冷启动战略”。印度的军事理论就是对敌方发动突然进攻,由和平状态突然转入战争状态,不给对手准备的时间。战争一发动就主动进攻,攻入对手的纵深腹地,形成战略优势,然后凭借战略优势与对手谈判,固定自己的战争收益。根据印度的战争理论,前南京战区副司令王洪光中将判断印军的战役企图是在班公错湖两岸发动装甲突击,在这个地域印度已经部署了两个坦克团。这个地域靠近拉达克的首府列城,后勤供应线较短。这一地域海拔虽然高接近5000米,但是相对平缓,有公路,可以有限展开装甲坦克进行突击。王将军判断印度的战略企图是沿公路进行装甲突击,占领我日土县,切断219国道,形成战略优势。进一步占领阿里地区的首府狮泉河。然后利用大雪封山无法大部队作战的冬季,固定战争成果。印度在拉达克部署20万人符合二战时期进攻方需要对防御方形成3比1的兵力优势的理论。印度的军事部署和国内环境以及军队的情绪都是向着中打的趋势发展的。

对于印度来说也还有小打的想法,跟巴基斯坦的边境冲突就是小打。小打前提是印度能够赢,赚一把,然后国内宣传,提振士气。但是印度在加勒万河谷肢体冲突失败之后,小打肯定是输,也无法发挥印度的兵力优势,所以对于印度来说小打吸引力不大。

对于中国来说,不想打,也不想小打,也不想大打,就想中打。不打虽然是最好的,但是印度已经“霸王硬上弓”,不打怎么处理?拖?大概印度也不想,最后大概率是打一下。既然打就要解决问题是中国一贯的战略思路。1962年就是这样,前面3年一直想避免冲突,退让,结果最后决定打就是中打,一举歼灭印军几个旅,彻底击溃了印度的第四军。因为印度这个方向是中国次要战略方向的主要矛盾,他虽然不能对中国的核心地域造成战略威胁,但是他很讨厌,总在中国处于麻烦的时刻找中国的麻烦。中国需要能解决问题。小打肯定解决不了问题,打不完的仗,印度还会在边境上找事,搞摩擦。1962年打了一仗维持58年的和平,当时估计可以维持20年和平。现在再来一下子,再维持20年和平还是可以的,让中国腾出一段时间专心对付美国,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在中印边境上的军事准备也是准备中打,防备他大打。2017年洞朗对峙,中国不到1个月调上去2个集团军就是准备中打。阿克塞钦地区高寒山区,不适合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国不大可能像印度调20万大军,中国大概一个完整的集团军都不太可能全调上去,最大的可能是由一个集团军和军区组成一个前指。指挥野战军部队,军区部队和边防团组成一个混合战役集群,包括集团军合成旅,军区的合成团,边防团,炮兵旅,陆航,空中突击旅,防空旅,特战部队以及空军航空兵等部队。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的西线主战场就在班公错湖的南岸,作战兵力一个团。这个地域不适合大兵团作战。

解放军的装备远超印军。比如印军在班公错地域集结了2个坦克团,印军的坦克团下辖坦克连,实际上是营级单位,一个坦克团50辆坦克,两个团100辆。中国一个重型机械化旅有4个重装合成营,共有坦克112辆,步战车112辆,还有一个红箭10反坦克导弹连,有10辆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一次装填可以发射80枚反坦克导弹。印度的2个坦克团根本不够一个机械化旅吃的。

至于结果不用想,解放军肯定把印军按在地上摩擦。我以前分析过了,印军还是一支殖民地的治安军的结构,它甚至没有战区一级的指挥机构,这样它的作战指挥效率很低,各兵种协同需要在新德里的总部协调。印度军队的军事思想在二战,组织结构还是殖民地的治安军,装备除了空军的一部分战斗机之外是1970年代为主的过时装备。

解放军刚刚进行了无人机蜂群补给试验,这是人工智能作战的初样,印度军队跟解放军差了两个时代。

因为中国不想小打,像印度跟巴基斯坦在边境上每天上演的摩擦战争中国不打。这种冲突对中国来说成本太高,边境长期承受冲突压力,死人还不能造成边境和平,所以中国要打就是中打。因为中国不想小打,所以战争不会轻易爆发,但是只要爆发就是中等规模的战争。现在中国在等着印度扣动扳机。

印度有扣动扳机的冲动,现在印度国内驱动战争的因素大于阻止战争的因素。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支持开战,媒体在煽动战争,国内疫情和经济危机有专业注意力的动机,军队有报1962年一箭之仇的冲动,还有印度大国的雄心的驱动。国外有中美对抗的战略时机,又有美国的鼓励。这些都是驱动印度扣动战争扳机的力量。现在阻止印度扣动战争扳机的主要力量就是1962年失败带来的心理阴影,对解放军的恐惧是战争最大的阻力。对中国实力的担心是其次的因素。

如果开战的后果,特别是国际国内政治后果?有利有弊,利大于弊。

战场上击败印度会带来边境20年的和平。1962年之前,中国苦口婆心的劝告印度不要挑衅,根本没用,退让也没有打动印度,直到打了他一顿立刻安静下来,边境和平了58年。印度是一个前工业化国家,它的军队是靠买来的武器武装起来的,一场战争的失败将带来几个后果保证和平。第一是对解放军的恐惧,1962年的战争后,印度嘴上很硬,但是身体很诚实,战败带来的恐惧一直影响印度全国几十年。和平不一定是互信缔造,也可以通过恐惧获得。第二因为他的武器都是买来的,所以经不起战争失败的损失。它在战争失败损失的装备需要许多年才能恢复。第三就是战争失败带来的国内政治“内卷”会冲击印度的政坛,莫迪立即会由老仙变老妖。战争失败必然带来政治动荡,现在印度没有任何政治家有当年尼赫鲁的权威,战争胜利会创造政治家的权威,但是战争失败将毁灭政治家的权威。印度如果遭受战争失败必然导致政坛长期动荡,印度人民党丧失执政权威,有可能走向更加极端。国内各种政治势力都会兴起挑战印度人民党。最后是战争失败会导致资本外流,加剧经济危机。这样的印度要想恢复政治稳定,经济增长,军队恢复元气,没有个10几年20年是做不到的。这就给了中国边境20年的和平,给中国处理台湾问题和与美国的对抗以充裕的时间。

对印战争是直接对印,间接对美。打了印度就警告美国正视中国的军事实力。现在美国不断地在中国周边军事挑衅就是美国轻视中国的军事力量。他们认为中国不敢使用自己的军事力量,所以他可以肆意挑衅中国的核心利益,比如在台湾问题上。如果中国在对印战争中击败印度则警告美国中国的军事实力和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决心和意志。这样会警告美国不要挑衅中国的核心利益,特别是不要用军事挑衅。

美国最近一向轻视中国的军事实力,特别是中国的战略意志。抗美援朝带给美国的警告已经逐步失去效用。中国如果在一场局部战争中表现出自己强大的实力和战争意志则会给美国带来震撼,让美国在挑衅中国核心利益的时候有所顾忌,防止刀子切到自己的手。因为在朝鲜吃了亏,所以美国在越南就尊重中国的利益,不敢越过17度线。美国是尊重实力的,所以中国应该向美国展示实力,这样会得到美国的尊重。

打了印度对台湾问题会有积极影响。现在台独分子嚣张是吃定中国大陆是“纸老虎”,不敢打台湾。如果打台湾美国必定出兵救援台湾。解放军的战斗力低下,台军可以抵抗统一战争。这些台独势力的凭借都必然在中国对印战争中破灭。中国是敢于为维护自己核心利益使用军事力量的。美国是不可能为印度出兵跟中国开战,因此也不会出兵救援台湾。解放军的战斗力根本不是台军可以抵挡的。大陆使用武力之后,台湾的统派力量会有抬升,为统一创造比较好的条件。台湾人的思维就是“番薯偎大边”,那边实力强就靠向那边。中国大陆实力提升会带来一部分台湾人的思想转变。

对于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只要处理的好会增进关系。只要中国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是“后发制人”,让印度打第一枪;第二个原则是“有理,有力,有节”。有理是印度挑衅在先,中国一直的呼吁和平解决边界纠纷;印度打响第一枪。有力就是仗要打的漂亮,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军事实力。第三有节就是战争的目标是为了和平而不是扩张,为了反击中国可以打到印度境内,但是战争结束之后,除了个别要点,解放军还是要撤回国内,撤回到原先的实际控制线以内,还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这样表明中国不是扩张主义国家。中国适当表现实力对中国周边国家会有正面影响,只要中国坚持以上的原则,中国周边国家就不会过度担忧中国的扩张主义。比如菲律宾曾经受美国挑唆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结果呢?中国强硬拒绝了所谓的“国际仲裁”,菲律宾毫无所得,经济上损失惨重。菲律宾看透了美国的虚伪和奸诈,转头与中国合作。事实表明,中国只要遵循睦邻和坚持底线原则就会促进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印反击战不会破坏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而且我判断因为中国展示了实力,周边国家安全靠美国制衡中国的政策有可能调整。我判断美国决不会出兵帮助印度大仗,而且不会掏钱,相反,它会利用印度的失败向印度贩卖军火。因此中国周边国家不太可能再把国家安全完全系于美国身上,更不可能听从美国挑唆挑战中国而把自己的国家安全置于危险之中。他们更可能通过与中国增强关系来保证国家安全,把国家安全建立在多边安全的结构上。

中国如果打印会给美国与印度的关系造成阴影。印度遭受军事失败,美国决不会出兵,而是会卖军火,这样印度就会抱怨美国见死不救。两国结盟乃至所谓的“四国钻石同盟”都会无疾而终。结盟是有利用价值才能发生,一旦是赔本买卖就难以达成。过去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急着拉印度结盟是高看印度的军事实力和国家潜力。但是一旦在战争中被击败,印度立即就变成累赘,需要盟国出兵和掏钱帮助。现在地主家也没有余粮,那里有钱帮印度?日本在印度修一条高铁,现在挂在那里不上不下,苦不堪言。结盟这种事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了各自飞“。一旦发生战争,结盟不成,结怨是必然。

中印之间的战争最大的坏处是对欧洲的影响,欧洲一帮“文艺青年”,跟印度人同气连枝,他们会跳出来谴责中国,甚至制裁中国。但是他们的制裁在1989年已经有过一次了,再来一次也不过尔尔。中国对欧洲用不着大动肝火,晾着他们就好,否则他们更激动。

现在其实是中国大仗的好时机,西方所有的国家都陷入新冠疫情之中,根本无力动员战争。中国率先从疫情中恢复,西方国家的经济要想从疫情中恢复离开中国的经济牵引会很困难。这个时候,除了美国决心对抗之外,欧洲国家难以真的与中国经济脱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