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如换脸?17世纪的伦敦女性早就试过了!

  化妆是对男权的冒犯?

  双下巴成为时尚的加分项?

  曾经风靡欧洲的“假痣妆”都有哪些特殊寓意?

  头发脱落,牙齿松动,产生口臭,损害肺脏,皮肤糙如树皮……生活在17世纪,为了化妆为了美要付出多少代价?

  接下来,牛津大学伦敦史博士马修·格林将会带我们穿越到不同时期的英国伦敦,一览“美妆”的演变与进化。

500

电影《伊丽莎白》

  回顾一下莎士比亚时代的伦敦,也许你会想起,在环球剧院上层包厢和齐普赛街商店橱窗里那些苍白的面孔、烈焰般的红发和涂满脂粉的双颊。在政治场上干练十足的伊丽莎白女王也是个美妆爱好者,沉迷于通过化妆掩饰岁月在脸上留下的痕迹。

  美妆一词涵盖了所有可以用来提升个人外表的物品,比如粉、香水、油彩、脸妆和染发剂。人们对于美妆争议不断,这样的情况直至这个时代才有所改变。

500

  在《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向奥利维亚怒吼道:“上帝给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造一张。”这也正是台下大部分观众的想法。大量类似托马斯· 图克的《反对化妆和酊剂条约》(1616)的小册子对使用化妆品的人大加斥责。

  图克认为,化妆就相当于用拙劣的笔法修改上帝的创造,如同一个二流画手在真正的大师之作上涂鸦。化妆还会让人堕落,因为她们会吸引好色之徒的目光。而且,化妆也意味着虚伪与自欺,其中所含的异国成分更是不够爱国的象征。

500

  这些小册子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化妆是对男权的冒犯,被冒犯的对象包括父亲、丈夫甚至上帝。

  尽管如此,人们的态度还是逐渐软化。在17 世纪末,问答类杂志《雅典信使报》(有点像17 世纪的谷歌)就称,不管《圣经》和“软弱的人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化妆其实“实用而无害”

  这样的观点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拜查理二世所赐。

500

  在他的带领下,那些放荡的朝臣,尤其是女士们,开始无所顾忌地涂脂抹粉、喷洒香水,与清教徒统治下的英联邦认可的价值观形成了强烈反差,清教徒们早在1650年就将“化妆”和“女性的不得体着装”视为非法。

  不要以为让女人在外貌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就等同于赋予她们更大的权利。男人勉强接受化妆,不过是为了能让女性进一步迎合男权社会审美下的“女性之美”。

  通常,男人希望他们的女人看起来就像是波提切利画作中苍白、轻盈、凹凸有致的女子。

  正如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法拉· 卡里姆—库伯生动描述的那般,她们应该有“灿若繁星或太阳的美目;仿佛珊瑚、朱砂、红宝石一般的嘴唇;面颊如月,肤若凝脂,面色有如百合混合着玫瑰,有一种金银闪烁般的光泽,肤质胜似奶油或牛奶;胸脯上的血管仿若蓝色细流;皓齿应如珍珠或象牙般洁白”。

500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1485

  到了17 世纪60年代,人们对浓妆的态度更为开放。你会发现这时候的时尚十分崇尚强烈的对比:嘴唇要猩红,眼睛要夺人,眉毛要漆黑。

  绅士们希望女性有健康的圆脸庞、黑色或棕色的头发(红发已经过时)。另外,你会惊讶地发现,双下巴也是个加分项

500

  如果你是一位女性,想要赶一赶考文特花园的时髦,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去做。首先,找一家药店。17世纪时,人们认为一个人的外表能反映其内在的健康(甚至道德),因此药店里摆放着各种美容产品,此后的时代也是如此。

  先来选择一款白色粉底,可以问问有没有基底厚重、富有光泽的威尼斯粉。用指尖将粉轻轻在双颊上晕开,然后再加一点樱桃红或朱砂色的胭脂。这会让你显得粉面含羞,在男人眼中娇媚柔顺、风情万种,还能掩盖雀斑和痣。你的眼睛应该看起来清澈而慵懒,因此要用一点贝拉多娜滴眼液散瞳。至于嘴唇,要用果汁或碾碎的胭脂虫涂上红色。

500

  当心,打扮停当后,如果有男人在柱廊下向你脱帽致敬,不要对他微笑。不要让你如搪瓷珐琅般美好的妆容功亏一篑,让人注意到刚化过妆会带来极度的尴尬和羞辱。

  1662年6月,荷兰画家威乐姆· 谢林克和众人一起去观赏皇室成员宴飨。他回忆说,凯瑟琳王后突然冲出宴会大厅,脸上的化妆品已在向下流。同样,切记不要被雨淋到,也别离街上的篝火太近(别人这样做是为了预防瘟疫),否则你很快就会看起来像一个在噩梦中哭泣的小丑。

500

凯瑟琳王后

  可能你会想,太好了,咱们试试吧。不过,动手之前请再考虑一下你到底要对自己的脸做些什么。

  威尼斯粉是用白色铅粉混合蛋清、醋制成的;红色胭脂含有硫化汞;贝拉多娜这个名字掩饰了其中的成分——有毒的颠茄。铅会使你的头发稀疏脱落,牙齿松动,产生口臭,面色青黄,最终还会摧毁你的肺水银同样有毒,不过药剂商会告诉你其毒性可以通过与柠檬汁、盐和苦杏仁混合而得到中和。当这种物质灼烧你的皮肤,毒害你的牙龈,让你牙齿脱落,皮肤糙如树皮时,药剂商们的“保证”就会不攻自破。贝拉多娜滴眼液滴得太多会让人最终瞎掉,完全适得其反。

500

  讽刺的是,化妆终将伤害一个人天生的美丽。

  人们真应该听听卫道士的警告,事实与劝诫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化妆伤害的是一个人的脸庞,而不是灵魂。涂脂抹粉的最终代价是天生丽质的枯朽。不过,就算你的脸因为有毒的化妆品、梅毒或天花受损,并且变得坑坑洼洼,也还有一种新潮的解决办法——美人斑

500

英剧《名姝》

  在考文特花园东侧,罗素街口的广场人头攒动,一个英俊的男子站在那儿,他有着卷曲的长发,满月般的面孔,面孔白得不太自然,很明显是涂了铅粉。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个大大的篮子,手里拿着威尼斯风格的面具和扇子。走近点看,你会吓一大跳。

500

  他的脸上好像布满了恶疾留下的痕迹,又或是爬满了小虫或蚂蟥。不过,他看起来很平静,正对着人群叫卖。再走近一点,你会发现他的脸上并没有虫子,不过是形状各异、不同大小的黑色贴片。从他歪头的方式和在脸颊周围舞动的双手来看,他很明显是在展示脸上的商品。这是 21 世纪很少见到的一种化妆用品,只有在怪异的音乐节、万圣节和个别走秀舞台上可以看到。

  “在英国,老的、小的、美的、丑的,所有人一睁眼就要贴美人斑。我常在一些年逾古稀的老妇那黑黢黢的皱脸上数出15片美人斑,当然实际上可能比这更多。”这是一个法国游客看到的景象(这其实更多地发生在18世纪初,不过在17世纪60年代也是一样)。

500

如今的考文特花园

  人们上一次这样普遍地使用美人斑还是在罗马时期的伦敦,到了 16 世纪,人们开始用这种东西来缓解牙疼。现在,美人斑进入了女性时尚领域,男人则没有那么常用,虽然街头小贩们很喜欢这种东西。你可以走近那个小贩好好看看,再大加赞扬一番,他不会介意的。

  他的左脸贴了一片星星,右脸是一轮新月,下嘴唇边则是一只蝴蝶,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额头中央狰狞的骷髅。这些美人斑由黑色塔夫绸或其他精细的丝绸、天鹅绒和软薄的皮革制成(如果太穷,则可能会用纸质或鼠皮贴片),然后用乳香胶(由树木汁液制成的一种胶水)贴在脸上。看看他的篮子,你会发现还有别的形状,比如钻石、太阳、蠕虫、马车、鸽子、丘比特、树木和名人剪影。

  当然了,贴得越多,越要减少面部动作和表情。为了防止“星星”陨落,上层女性会随身带一个金质或银质小盒,里面装有备用的美人斑,盒盖上还有镜子。

500

英剧《名姝》

  有人讽刺这些美人斑像是疮疤、猫抓痕、污点、褥疮或虫子,也许你也认同这一点,但大多数人觉得黑色的贴片能反衬出皮肤的白皙,并且让表情生动起来。从眼角开始贴一排逐个变小的月亮贴片非常流行,它让眼睛看起来更大,而在嘴边贴几颗闪亮的星星则会让笑容增加几分俏皮。更重要的是,脸上美人斑的位置能传达出某种特别的含义,17世纪的几本妇女手册对此都有说明。

500

  时尚潮流瞬息万变,根据一位时尚界权威人士的看法,嘴边的美人斑意味着“我可以属于你”;太阳穴上的一颗心表示“我才智过人,搭讪前请三思”;左颊的心形贴片是说“我已经订婚了”,右脸上则是“我结婚了”;前额上的美人斑意为“我属于上层社会”;鼻子上的说明“我很狂野”;下嘴唇的则表示“你可以相信我”。嘴边的美人斑意味着此人喜欢说长道短,不知为何有人要传递这样的信息,人们肯定会因此绕道而行。

500

  这样的美人斑指南到底有多大的讽刺意味,历史学家也很难判定,但你可以自行去发现。

  不要以为美人斑只是虚荣,有时当你望向镜中,它们还会令你深思。比方,星星会让你看到自己的抱负,激发思想;小飞虫会提醒你思想之迅捷、生命之短暂;蠕虫意味着死亡和不可避免的衰老,这跟我们现在对化妆的想法截然相反,现在的化妆品是用来掩盖岁月痕迹的存在。在这一点上,美人斑跟具有死亡象征意义的物品一样,有着类似的作用。

  但也别太在意这些意义,因为美人斑同时也是一种用来遮掩天花造成的面容残缺的理想手段。

  或许是 18 世纪末引入的天花疫苗,才终于让美人斑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

  节选自[英]马修·格林 《伦敦六百年》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