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的简易历史
荨麻疹的“荨”究竟怎么读?——番外篇
作者:芋头微波;
发表时间:2019年03月19日;
前言
今天有人说:粤语是冲着恢复广韵而造出来的,所以粤语与宋代《广韵》最为接近,而且粤语是最新的一门方言,和普通话一样是起源元代大都话,所以粤语不源自秦汉甚至更早的语言。
其理由是:
1.上古音灭绝了。
2.粤语可以和普通话可以实现无缝连接的书面读音,说明了粤语和近古汉语(即普通话)的亲密关系。
这种逻辑我是理解不了啦。一会儿说粤语是为了恢复古代宋音创造出来的,一会儿又说粤语是起源元代大都话,是最新的方言,所以粤语和宋朝之前汉语无关,不源自宋朝之前的汉语。
古汉人都已故去,但我们不宜说古汉人灭绝了,更不能以此说明今天汉人并不源自古汉人。同理,上古汉语发音确实已不可考,但是不宜说“灭绝”,更不能以此说明今天方言不源自于此。
族群也好,语言也好,古今不可能一成不变,但是传承的脉络是不可否定的。就如长江源自当曲,但是到了长江入海口又剩多少当曲水呢?距离越远,源头“含量”越少是正常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长江不源自当曲啊。
言归正传,我们今天来说说粤语的历史吧。
正文
粤语是今天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我国第二大语言,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汉语,亦是唯一拥有独立、较完整语法词汇的方言体系,除普通话外拥有完善文字系统,可以完全使用汉字表达的全功能汉语[1]。拥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并且保留有许多古音、古词、古义,措辞古雅,甚至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典籍中找到来源。
粤语覆盖地区广泛,不同地区口音会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大。
根据粤语内部特点差异,可分为五:广府话、四邑话、高阳话、罗广话和吴化话[2]。
广府话(广州佛山中山珠海东莞深圳清远一带),是粤语的典型代表和标准音,影响力很大,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古越俚语底层成分亦有所保留,还有文读相异的书写系统。一般来说,如无特指,广府话代表粤语,广府人代表广大粤语本土人。
四邑话(江门一带),拥有8调、边擦音、介音i、介音u。
高阳话(茂名阳江一带),与广府话语音区别最大,较高昂尖锐,拥有11调、“n、l”分明。
罗广话(肇庆云浮一带),语调保留早期古语特色,“n、l”分明、无懒音、阴入调重读、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异。
吴化话(湛江吴川化州一带),最古远最特殊方言之一,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较多古音古词古义,古味浓重,发音平仄极为协调,全国罕有。同时又参合古俚语文化。
今天的广府人是多源汇集繁衍而成的,由一开始的古代岭南俚人(古越人)为主到之后不断迁入的汉人为主的融合族群,决定了广府人说的粤语,是以汉语为主体杂合其他语言的多源性特征[3][4]。
先秦 岭南俚人早在公元前上千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古国,主要集中在今天桂东、粤中、粤西等岭南地理资源优质的地区,拥有自己的语言。不考虑汉语的话,可视作粤语可追溯的最早源头,虽那时的“粤语”不宜称之为汉语。
秦朝 秦朝数十万汉族大军、垦卒带着古汉语平越而不归。其后建立南越国,从此“和集百越”,汉俚通婚,语言交杂融合,逐渐成为粤语方言(从汉语方言定义来看,这是今天粤语源头)。比较合理的推测,因为行政和军事的优势,汉语为主的粤语应是官方用语,而因为当时粤地民间俚人为主体,汉人人数较少,俚语为主的粤语当是民间交流用语。
汉朝 南越归汉后,汉人开始大量入粤(相当部分是官、兵、商、垦进驻,非定居)。汉俚相互同化,汉俚语进一步融合,粤语逐渐趋向汉主体化。
晋朝 中原战乱,八王之乱、五胡乱中华,汉族开始大规模迁入粤地定居。比如今天广东西江房冼姓族谱就尊东晋冼劲为始祖(实为秦朝汉俚通婚之后)。
五胡乱中华
隋朝 随着俚族首领冼夫人倡议俚人全面学习汉文化,开设学校、鼓励通婚、效仿汉礼汉俗及汉族伦理、普及诗书教育,粤地俚族大部分已经汉化[5]。我国现存最早的音韵学专著《切韵》,记录以南北朝之前晋朝汉语正音为主,成书于隋。该书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保存最多最完整音韵的是粤语,证明粤语是今天保留晋朝中原汉语原貌最多的方言[6][7]。
唐朝 安史之乱后,汉族更大规模迁入粤地。汉族军事、行政、文化、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让粤语方言彻底汉主体化。但是因地缘问题,此时的粤语还是以晋朝中原音为主[8]。
小结
在宋朝以前,汉族大量迁入粤地,如潘、叶、梁、李、何等氏族支系迁入,有相关族谱为证。比如高州潘姓,最晚南朝时就在粤定居了。但是,宋前入粤汉人以官兵和平民商贾为主,整个士族的氏族迁徙还是相对少的。因为粤地远离中原,是迁徙入粤的汉人不断将中原音带入粤地,所以粤语一直呈现汉语变化“滞后”现象,即更多保留前朝的中原音,甚至是保留更久远的中原音。
宋朝 两宋时期,是汉族大规模迁徙入粤的巅峰,珠三角人口因此激增,户数是唐朝的4倍,广州一地的主客户比就高达45:55 [5]。重视家族传承记录、汉文化、宗族抱团的士族宗亲很多在这时期为避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兵火,整个宗族迁徙入粤。这些文化素质极高的华中、江淮士族的迁入,对粤地汉语及诗书教育影响至大,粤语也因此受到宋朝中原音的深刻影响。
宋朝中原的先进文明、南下氏族的规模化南迁与繁衍,使广府人彻底同化为汉人。古俚语、上古音大量丧失,晋音减少,唐宋音日趋主体化。这是今天粤语高度切合《切韵》《广韵》发音,“文白异读”较少且与源自宋音的客家话极相近的原因,也是今天粤地大族大多溯源在宋,而非宋前的主要原因。
不管怎么说,粤语是在唐宋时代基本定型,此后虽然也受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和其他语言影响,但影响有限,更未再有整体质的变化。今天的粤语因为接近唐宋音,所以读唐诗宋词时,明显比普通话押韵,且有平仄味,吟读发声更符合诗词的“韵律美”。
明朝 元明时期也是有大量汉人入粤,但规模和人数已不能和宋朝比肩。
清朝 清人入关因屠戮太甚,于是有了后来的湖广填四川,所以粤语、客家话等广东语言对今天四川话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加之近代大量广府人被骗/被贩卖/移民海外,本土粤语不仅未受到影响,反而大量影响外地(犹如郑成功在闽粤沿海强行征兵,致使闽南语对台湾语言的影响),比如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又比如当年欧美的唐人街,主要都是广府人,通行语言是粤语,不是普通话,当地华人也被称为“唐人”。
满人入关后,因为粤语、闽南语、客家话和北京话相差巨大,当地官员和读书人口音极重,难以交流。为了更好地统治岭南一带,雍正乾隆推行以当时的北京话为基准,重点在闽粤两省的“官话运动”,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只能说这可能对粤语读书音产生些许影响,对粤地日常语几乎无影响[9][10]。
清朝广东示图
民国至今 粤语用词依然比较古雅,受普通话及北方方言的影响较少。
1979年《广州话方言词典》》出版,以广州西关发音为粤语正音,标志官方认定的现代粤语正音标准的开始[11]。
1990年,由粤港澳三地粤语专家组成的粤语审音委员会成立。
1995年广州话正音字典编纂委员会成立。
2002年《广州话正音字典》正式出版,标志官方认定现代粤语正音走向“以历史音韵学为基础,尽量照顾通行俗音”的方向[12][13][14]。
建国后的香港 因特殊地理、政治和历史因素,香港对粤语的影响并不小。
1967年香港六七暴动后,港英政府基于政治考虑,强力推行粤语,很多在港的客家、潮汕、福建、江浙人被粤语文化所同化。
七十年代开始香港经济飞跃,粤语文化八十年代更是在香港得到港府官方传播,文化产业输出,影响整个东南亚乃至欧美日。通俗粤语文化由广州戏班及南洋文人在香港汇聚及发扬。同时亦因中英文化交流,华人移民和泰佣、印尼佣、菲佣的进入,香港粤语发音受到很大的外来语言影响。其中英语及菲佣的影响最为明显,如粤语懒音大量涌现,又如士多、沙律、巴士、的士、拜拜等外语借用词覆盖原汉语用词等等[15]。
鉴于非粤语人群发音不正带来的粤语发音混乱状况,港英政府推行了“粤语正音运动”,并且规定电视、电台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音必须符合标准广府话。其后香港中文大学何文汇教授籍此制作一系列电台电视节目,成功将他认为的“复古汉语发音”被定为香港官方粤语正音标准。何文汇教授认为粤语应该严格吻合北宋《广韵》才是真正的汉语正音、粤语正音,所以在学术界争议是比较大的[14]。这里不开展此话题,大家知道现在港粤两地的粤语新闻播报在一些字的发音上有一点差异就可以了,连大多数粤港人也没有注意到[16]。
总结
以上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粤地远离中原战乱,唐后受少数民族影响甚少,族群的组成和交流在宋朝就基本为汉人,加之生活一直安稳,所以粤语语言相对稳定,古音在宋朝之后基本没有受到冲击,主体保留了唐宋古音。
不过,因为不断融合外地汉人族群的缘故和地理因素(从宋朝开始的通商口岸),广府人相对于同时期其他地方,对外来人和外来文化一直是比较开明和包容的。粤语主体虽然受到影响不大,但还是一直受客家、潮汕、南洋、中东、欧洲等地语言的影响,小部分粤语发音其实很早就已经产生变化。所以研究现代粤语和汉语古音之间的联系和变迁,不仅需要音韵学等文献记录,还需要和其他方言相互参合对比,才能比较全面接近历史之真实,否则就容易陷入相互矛盾和想当然的误区。
前文疑问与解答
前文说的:“荨、䕭、燖、燅、挦、寻、潜”七字在宋朝的读音都是是“慈盐切”,都是同音字。而现代粤语里,只有“潜、燂”则保留了慈盐切读音,“荨、䕭、燖、燅、挦、寻”字同音,但已非宋朝时的慈盐切读音。特别是古代作为多音字的“燂”,今天的普通话、潮汕话、客家话等都已丧失其慈盐切读音,只留下另一徒含切的读音,唯独粤语保留此字多音情况及慈盐切读音。
由此可合理推出,今天的粤语古老又传统,至今保留了大量汉字之多音和同音,同时又受外来语言的影响,演变而成。
在“荨”字的宋代读音探索上,保留大量唐宋音、最适合作探索基准音的粤语已丧失慈盐切古音,所以我们在探寻此字宋音时,粤语发音只作参考,并未以之作为基准音,而是选择了潮汕语。
因为芋头出品,都是经过细致查证和周密思考的成品,所以经常滞后热点。
码字不易,本文我用了大量业余时间查证和思考,历时N多天写就。
如觉得好,请扩散周知。
欢迎转载!
但做人不要伪科普,无论科普与否,转载标明出处是基本道德。
参考引用:
[1]陈演. 浅析粤语吟诵发展历史及粤语吟诵方法[J]. 品牌(下半月), 2014(8).
[2]林暖辉, 徐毓文, 欧荣安. 从人身分析角度浅谈广东粤语分布及语音特点[C] // 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 2015.
[3]吴芳, 甘于恩. 粤语多源论[J]. 广西民族研究, 2008(2):106-111.
[4]白耀天. 粤语与壮语[J]. 广西民族研究, 2009(4):120-126.
[5]徐杰舜. 广府人的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30-34.
[6]钱伟. 广东三大方言对比[J]. 语文学刊(教育版), 2010(8):5-7.
[7]史杰鹏. 先秦两汉闭口韵词的同源关系研究[D]. 2004.
[8]唐•张籍《元嘉行》:南人至今能晋语
[9]邓洪波. 清代的推广官话运动考析[J]. 教育评论, 1989(3):64-65.[9]吴永斌. 试析雍乾年间的官话运动[J]. 民族教育研究, 2008(2):113-116.
[10]张昂霄. 雍乾时期闽粤地区的“正音运动”与“大一统”[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93-98.
[11]饶秉才, 欧阳觉亚, 周无忌. 关于《广州话方言词典》[J]. 辞书研究, 1979(2):163-171.[12]詹伯慧. 关于《广州话正音字典》[J]. 学术研究, 1998(6):82-84.
[13]杨蔚. 一部深具特色的方言正音字典——评《广州话正音字典》[J]. 辞书研究, 2004(4):104-110.
[14]华锡辉, 余境熹. 香港粤语教学“正音”述论[J]. 国际汉语学报, 2011(1):240-253.
[15]张洪年. 21世纪的香港粤语:一个新语音系统的形成[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24(2):25-40.
[16]徐朝晖. 香港、广州粤方言语音及词汇差异例析[J]. 韶关学院学报, 2015, 36(1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