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历史虚无主义 - 以及《八佰》这个电影

500

文/老C

1、

 

我们现在经常能看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评。然而,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呢?

 

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文章,对历史虚无主义大部分是以意识形态的倾向为标杆,以观点倾向为划分。这一分法固然简单明了,但对一种思想方法的评价,还是应该相对中立一点,脱离意识形态。

 

我对历史虚无主义思维方式的定义是:以片面代替全面,以细节代替宏观,以个案混淆整体的方式来阐述历史。

 

这个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比如,宏观上讨论各国疫情的严重程度,不去分析百万人口死亡率和感染率,而去强调个别的悲惨案例,强调不知哪里来的真伪难辨的流言。比如,找到某一个片面的案例,就把这个事情直接推广到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

 

引述一段列宁的话:“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

 

历史虚无主义者,并不会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史料,而是用一些片面的材料,发掘出一些标新立异,耸人听闻的结论。他们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会不考虑问题的历史背景,用现代社会的标准,生搬硬套,臧否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非常复杂多面的,要全面的分析,找到事件和人物的主要方面加以分析。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一味看口号,是要在分析问题时,尽可能的做到全面、多角度分析、必须从个案上升到宏观。

 


上周《八佰》上映,社交媒体上也是争议颇多。维护的声音和批评的声音都不少。

 

有些人认为四行仓库不过是淞沪抗战中的一个小水花,自己损失不大,给日军的造成的损失也是微乎其微。有些人对歌颂国民党抗战也颇有微词。

 

另一些人认为,电影就是艺术创作,不可能100%按照历史真实来拍。大方向没问题,细节不必深究。谢晋元八百壮士和四行仓库保卫战,在国内的宣传上,基本上是100%的正面形象,对于其中的某些与真实历史不符的细节,也算是合理的艺术创造。

 

因为上周不在北京,我其实到现在为止都没有看过《八佰》,所以电影本身,并不想花太多时间去,等这周末看完后,如果有感想就写一篇具体的文章。

 

有些话趁着没看,反而更方便说。这篇文章,聊聊如何用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来看类似于《八佰》这种演绎历史的文艺作品。

 

 

2、

 

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是这么写的: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年以来,指的是1946-1949年的三年解放战争。

 

三十年以来,指的是1919-1949年的,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1840年,更是鸦片战争开始的年份。

 

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成立的。三十年以来,就已经划分到了党成立之前。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仅是纪念共产党人,是纪念所有的英雄。

 

2020年是庚子年。上一个庚子年1960年,是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上上个庚子年,190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年份。上上上个庚子年,1840年,是鸦片战争,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起始。

 

从1840年开始,中国过去的一百多年,可以说是寻路的一百多年。有识之士,为改变积贫积弱的国家,寻找一条最适合的道路。

 

在这180年中,不同人有不同观点,道不同不相为谋,甚至道不同刀兵相见。

 

然而,这些寻路的磕磕绊绊的历史,都是真实的,需要面对需要尊重的历史。大多数寻路的人,就算心中有私心杂念,但都还是有着为国家找一条出路,富国富民强兵的心。

 

在寻路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永远正确的,发现走得不顺,倒退几步换个方向走很正常。

 

在我们讨论1949年之前的历史,也要意识到中国从1840年起寻路的曲折和历史人物的历史局限。不能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用现代人的角度轻易下结论。

 

要像梁启超评价李鸿章那样,把自己置身于历史环境中,来感受历史人物的处境和抉择。

 

 

3、

 

下一篇文章,我打算讲讲中国的百年寻路的历程。下下篇文章,讲讲人类在政治领域,数千年的寻路历程。

 

从1919年到1949年三十年的中国史,国共两党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恩怨纠缠。两次国共合作,两次反目成仇大打出手。最终,共产党的胜利当之无愧,无论是民心、组织能力、军事能力都远远胜出。

 

共产党的胜利,让中国从最基层,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皇权不下乡的统治方式,真正调动起了全国人民的力量。让中国从一盘散沙,变成了世界上组织力首屈一指的国家。这种强大的组织力,直到2020年,仍然让世界为之惊叹。

 

然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经过残酷的斗争后胜出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今天的中国,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今人,很难理解当年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残酷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在那个残酷的环境中,人的行为准则,是无法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

 

把一些非常时期的个案,拿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评价,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

 

 

4、

 

50年代,刘青山张子善因为贪污被判死刑。在80年代初,严打中,一个小厂的厂长因为贪污被判死刑。贪污的金额,按今天的标准微不足道。而今天,经济犯罪基本上都不会被判死刑了。而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彻底废除了死刑。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国家,在法律上或者实践上废除了死刑。

 

在挪威,一个枪手杀害了77个人,被判了21年徒刑。

 

究竟今天的经济犯罪基本不判死刑的标准正确,还是过去的标准正确?还是挪威这种杀了几十个人也不会被判死刑的法律正确?

 

依我看,都正确。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都有适合自己的法律。用现在的标准去评价历史,并不恰当。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想法和我们这种一辈子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想法是不一样的。拿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这些人,心都硬了,就算人死在自己面前,都不会掉眼泪的。”

 

龙应台在《大江大海1949》中写了1948年的长春包围战。我们这边描写辽沈战役的文章也写了长春战役。长春围困战饿死了很多人,龙女士的那个数字是高估了,但大几万人肯定有。

 

今天我们看,肯定是人间惨剧,但战争中,生命只是一个数字。如果强攻长春,伤亡的人数也许并不会少多少。锦州战役,31小时,东野伤亡3万人,加上平民,国民党军队伤亡,应该也是接近十万伤亡吧。

 

如果东野不围长春,可能平民确实也不会死这么多,但如果国民党军队在长春早早投降,或者早早突围,几万人的平民也不会死。

 

战争中,死亡就是一个数字。长春战役中,平民饿死这个责任,恐怕赖不到共产党的头上。毕竟,长春10万国民党守军,基本没有饿死的,死的都是平民百姓。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人物的行为,只能用当时的环境来评价。

 

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纠缠历史中的细节,纯属吃饱撑的。

 

文天祥正气歌中的”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安史之乱中,张巡守睢阳,宁死不屈,为唐朝保住东南半壁。张巡许远南霁云,无论在历史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是英雄人物。然而,睢阳一战中张巡杀人吃人肉,也是历史事实。按正常环境下的道德标准,绝对是耸人听闻的暴行。

 

看历史,评价正义与否,只能看宏观大方向。小过不掩大德。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正义与邪恶最黑白分明的一场战争。但如果去追究细节,去找德国人正面的事例,找盟军或苏军负面的事件,也一样能找到大把。

 

 

5、

 

真实的历史中,充满着各种矛盾。

 

讲一个革命家回忆录中的真实的故事。

 

在长征期间,红军打土豪,把一个无恶不作的土豪劣绅的儿子绑架了,让土豪出钱赎回儿子。结果这个土豪儿子可以再生,钱宁死不给。发话宁可让红军撕票,也不出钱赎回儿子。

 

红军一下子傻了,也不能真撕票把小孩子杀了,也不能把孩子放回去。要是放回去认怂了,以后土豪都宁可撕票不给钱,怎么再打土豪呢?

 

于是,红军只能带着孩子去长征。小孩子走不动,用伙夫的箩筐挑着。后来到了爬雪山过草地,只能靠自己走了。就让孩子拉着马尾巴,一步步往前走。那时候,拉马尾巴的权利,有时候就是一条生命。

 

最后这个孩子一直走到了了陕北,加入了红军。二十出头就当上了团长,随后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

 

真实的历史充满着矛盾。这个故事里的对错,也很难简单的评价。

 

绑票肯定不对。但打土豪是红军时期,筹集军需的主要手段。土豪宁舍儿子不舍财,也是难以理解。

 

被绑架的土豪的儿子,本来是个肉票,但收到红军战士共同的照顾。一路走到了陕北,加入了红军。如果不牺牲,也许就是一名解放军优秀的军官了。

 

这个绝对是一个正面的案例。初期的绑票,不能掩盖红军战士和土豪的儿子在长征过程中建立的情谊,和一个被绑的土豪儿子成长为优秀红军指挥官的传奇经历。

 

再比如对土改的评价,土改中肯定有不少悲惨的个案,但这些个案无法否定,土改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最重要举措之一,没有土改,就没有现代工业化的中国,也没有今天的经济繁荣。

 

对大跃进和文革的评价也一样,大跃进和文革中也会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国家也有氢弹、人造卫星等诸多成就。但大跃进文革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远大于收益。不得不承认,就算动机可能是好的,但从结果上,这两件事毛泽东都犯了错误。

 

 

6、

 

如果我们评价《八佰》,首先要看,影片的主旨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八一三淞沪抗战,就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历史事件。从结果上,中国军队打输了,输的很惨。淞沪战败后一个月首都南京就陷落。花费巨资建设的苏福、锡澄两道防线,因淞沪溃败而完全没起到任何作用。

 

一方面,淞沪作战将士英勇奋斗。淞沪抗战让全国各种势力齐心协力共同抗日。国民党也没有保存实力,在淞沪把最精锐的中央军打残。

 

另一方面,蒋介石军事指挥战略战术均犯下大错。寄希望国际干涉,把孤军派到四行仓库去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对岸的国中之国租界还是歌舞升平。餐饮业、娱乐业。电影业都异常火爆。有一本《抗战时代生活史》描写上海租界的生活,可以好好看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描写当时上海租界的生活,再恰当不过。

 

网上有些人批评《八佰》四行仓库作战,并非十分激烈,给日军造成的损失很少,八佰壮士的伤亡率也低于淞沪会战的平均水平。这个是历史事实。然而,整个淞沪会战,用绞肉机形容毫不为过,电影把历史上的激烈程度夸张一些,并不为过。

 

总之,看描写历史的文艺作品,首先要看作品表现的主旨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主旨没有问题,细节上不需要太过苛责。

 

至于这部电影到底怎么样,等我看完再评价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