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片,没有之一

  大家好,我是大象。

  最近电影《八佰》在院线热映,借着这个机会,我们来聊聊国产战争片。

  受制于工业水平、投资成本以及题材敏感等原因,我们的国产战争片数量一直不是很多。

  可虽然量不大并不意味着没有佳作。

  今天解说的这部电影,就在当年红遍了大江南北,不过放在今天倒是有些小众了。

  但经典总是历久弥新,时至今日,虽然我们的战争题材电影越拍越多,工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我依然觉得,这部1984年的老电影,可能还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片(《鬼子来了》也非常好,但是没把它当作战争片来类比)。

  好,话不多说,故事开始。

500

  

  《高山下的花环》改编自作家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是谢晋导演在1984年的作品。

  电影的上映时间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发生的五年后,当时我们还正处于和越南对峙的第二阶段,十年轮战期。

  所以当年电影在内地引起巨大轰动时,云南边境线上其实依旧炮声连连。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场大战,这场战争粗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军前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迅速攻占了越南北部的20多个重要城市和县镇。

  谅山一战之后更是直指越南首都河内,吓得越南人差点要迁都。

  不过打下谅山后,考虑到国内形势和国际大局(主要是为了不影响改革开放和不想在北方再与苏联作战),我军又迅速回撤,开始了战略性的第二阶段:十年轮战。

  这一期间,昆明、南京、济南、兰州、北京、成都六大军区轮番上阵,边打仗边练军。

  最后在1989年,中越边境冲突才逐渐平息。

  《高山下的花环》不是纯粹的大场面战争片,真正的战斗部分只占了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

  电影主要想表现的还是想通过这一场战争,来表达对人民子弟兵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歌颂,以及对当时官僚主义现象的猛烈批判。

  在谢晋导演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种歌颂与批判并存的现象。

  不会一味地夸 ,也没有一股脑地骂,而是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剖析出事情的两面,再通过精彩的电影语言,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表达到极致。

  犹如快刀切肉,肥瘦分离。在这一点上,中国导演中几乎没有人能超过谢晋。

  另外,谢导还有一个超强的能力,就是“处理当下”的能力。

  电影是处理时间的艺术,处理历史、当下和未来。

  历史与未来都有发挥的空间,可要从正在发生的事件中找到恒久的艺术角度和价值,则需要超强的洞察力。

  谢导1982年上映的《牧马人》,讲的就是70年代末中国美国往何处去的问题。

  而1984年上映的本片,则讲的是正在发生的越战。

  拍这种大事件,一般都需要有一个沉淀的时间。

  身处其中可能会当局者迷,回过头看才有上帝视角,但谢导的创作方式就实在很硬核,大致相当于是把限时发布的新闻稿直接写出了文学名著的高度。

  不得不说,谢晋导演应该是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最敏锐的记者、最有洞见的评论员。

  聊完导演,我们再来看看电影。

  《高山下的花环》中有着老式电影的工整和严谨,片中对战场上的各种细节就十分考究。

  比如战前,战士剃光头是为了方便受伤后治疗。

  轻装急行军时吃饭的锅可以不要,但水壶一定不能丢。

  还有进战壕的方式应该是用滚不能跳等等......

  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中,电影中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另外,电影的剧本和表演也都无懈可击。

  唐国强老师一出场还是个标准的小鲜肉,到老靳时牺牲时,我们已经看不出来是同一个演员了。

  还有,谁能想到电影中威风凛凛的雷军长,其实就是《茶馆》里的庞公公(演员:童超)。

  《高山下的花环》距今已经36年,电影中许多台词至今还让人觉得振聋发聩。

  “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干了这杯酒,烈士陵园见!”

  “他奶奶的!走后门走到了我流血牺牲的战场上!”

  以及让我感触最深的梁大娘那句:

  “好啊!你们好啊!中国,能兴旺啊!”

  梁大娘说,中国有雷军长这样的人才能兴旺。

  的确没错,但其实梁大娘自己三个儿子,有两个死在了战场上。

  实际上,中国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梁大娘这样的人,才真正用骨肉与血泪,换来了兴旺。

  那是纯真的年代,梁大娘这样的人在中国有很多,雷军长的故事其实也能找到例子。

  就是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原云南保山军分区司令刘斌同志一家,就堪称满门忠烈。

  刘司令一家六口人,其中五个走上了前线,而且在两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后,又再次把女婿送上了战场。

  近代中国多磨砺,但总能星火燎原,春回大地,大概这就是原因。

  因为威胁恫吓吓不倒,机枪大炮打不断的是整个民族铁骨铮铮的脊梁。

站务

全部专栏